国名全称:马来西亚
国名简称:马来西亚
英文国名:Malaysia
国土面积:330,257平方公里
首都:吉隆坡
国家元首:端古·米赞·扎伊纳尔·阿比丁
人口:2,664万(截至2006年底)
民族:马来人61.5%、华人占23.6%、印度人占7.1%
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语言: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
货币名称:林吉特
一、地理
马来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相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上,马来西亚海岸线长,有4,192公里,境内崎岖多山,位于东马沙巴的京那巴鲁山是东南亚最高的山峰,海拔为4,101米;境内河流多而河道短,多急流、瀑布,位于东马沙捞越州西部拉让河,是马来西亚最大河流,全长592公里;土面积的2/3为森林覆盖,且多为原始森林。全国分为13个州,另有首都吉隆坡和纳闽联邦直辖区,2000年12月,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特拉加亚成为第三个联邦直辖区。
气候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多雨,无明显季节变化,全年平均温度为26℃~32℃。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白天炎热,夜晚比较凉爽。每年平均雨量介于2,000~2,500毫米而且全年湿度高。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重要矿产有锡、石油、铁、铝土、金、铜、钛等,马来西亚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为194.9亿桶,可供分别开采19年和33年;曾是世界产锡大国,但近年来产量逐年减少,2004年锡产量为3,500吨。农业中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居重要地位,盛产橡胶、油棕、可可、椰子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棕油、橡胶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发达。木材蓄积量丰富,盛产热带硬木。
二、简史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次大战中,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2年8月1日,英国和马来亚双方原则协议组建新的国家——马来西亚。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组成,包括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和英属婆罗洲的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改名沙巴),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马来西亚,建立独立的共和国。
三、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制。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继续沿用1957年颁布的马来亚宪法,改名为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后多次修订。宪法规定:最高元首为国家首脑、伊斯兰教领袖兼武装部队统帅,由统治者会议选举产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权力,以及任命总理、拒绝解散国会等权力。1993年3月,马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苏丹的法律豁免权等特权。1994年5月修改宪法,规定最高元首必须接受并根据政府建议执行公务。2005年1月,马议会再次通过修宪法案,决定将各州的水供事务管理权和文化遗产管理权移交中央政府。
统治者会议由柔佛、彭亨、雪兰莪、森美兰、霹雳、丁加奴、吉兰丹、吉打、玻璃市9个州的世袭苏丹和马六甲、槟州、沙捞越、沙巴4个州的州元首组成。其职能是在9个世袭苏丹中轮流选举产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审议并颁布国家法律、法规;对全国性的伊斯兰教问题有最终裁决权;审议涉及马来族和沙巴、沙捞越土着民族的特权地位等重大问题。未经该会议同意,不得通过有关统治者特权地位的任何法律。内阁总理和各州州务大臣、首席部长协助会议召开。
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2003年5月,国会通过重新划分国会和州议会选区的动议,国会下议院议席从194个增至219个,除沙捞越以外的12个州议席从422个增至505个。议员任期5年。本届国会于2004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大选后组成。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拥有199席,超过议席总数的90%。反对党拥有19席,其中民主行动党12席,伊斯兰教党6席,国民公正党1席。无党派独立人士1席。
本届政府于2004年3月组成,共设28个部门,总理兼财政部长和国内安全部长达图·斯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
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为联邦法院。设有马来亚高级法院(负责西马)和婆罗洲高级法院(负责东马),各州设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还有特别军事法庭和伊斯兰教法庭。
注册政党有40多个,由14个政党组成的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联合执政。国民阵线主席通常由巫统主席兼任,现任主席为巴达维。
主要政党有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马来人政党,成立于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党争而分裂,被法庭判为非法组织。1988年2月马哈蒂尔在原巫统基础上重组“新巫统”。1996年,从巫统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党重返新巫统后再次还名为“巫统”。现有党员280万。巫统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国阵出任政府正、副总理。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是最大的华人政党;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族政党,主要反对党有伊斯兰教党、民主行动党、国民公正党。
以巫统为首的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长期执政,马来人占政治主导地位,政局稳定。2003年10月31日,马哈蒂尔辞去党政职务,巴达维副总理接任总理及国阵、巫统主席,政权平稳过渡。巴达维延续马哈蒂尔既定的内外政策,同时加强政府机构整顿和廉政建设,强调全民分享政治权力和经济发展成果,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和支持。2004年3月,马来西亚提前举行第十一届全国大选,国阵赢得219个国会议席中的199席和505个州议席中的452席,巴达维蝉联总理,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四、经济
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时实施马来民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旨在实现消除贫困、重组社会的目标。80年代中期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济一度下滑,后采取刺激外资和私人资本等措施,经济明显好转。1987年起,经济连续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1991年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近年来,通过稳定汇率、重组银行企业债务、扩大内需和出口等政策,经济取得较快增长。巴达维上任后,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控制财政赤字,将重点转向农业等基础产业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积极推动消费和投资,把私营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支柱。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事业,实现经济多元化。2006年4月马政府第九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获得国会通过,施政重点是降低财政赤字,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农业投入,扶持中小企业,推动旅游业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4945.44亿林吉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0美元。
马来西亚的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等,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2005年制造业产值估计为1,553.34亿林吉特,增长4.8%,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4%;就业人数299万,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8.4%。随着电子、机械、钢铁、化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地位逐步下降,制造业成为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04年马制造业产值为206.7亿美元,增长8.8%,占GDP的31.5%。矿业以开采石油、天然气和锡矿为主。2004年采矿业产值为149亿美元,占GDP的6.9%。2005年原油产量2.65亿桶,约合3785万吨,出口79.5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5.66%。2005年液化天然气产量2073万吨,出口5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89%,马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
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稻米自给率为60%。2005年农、牧、渔、林业总产值为221.42亿林吉特,增长4.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5%。马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关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005年马棕油产量及出口量分别为1,496.2万吨和1,340万吨,占全球棕油产量及出口量的43.6%和52.4%。
2005年马橡胶产量114.5万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促进经济多元化增长。从90年代初期开始,马政府鼓励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和马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服务业范围广泛,包括水、电、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饭店、餐馆、金融、保险、不动产及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等。2005年服务业增长6.5%,就业人数约535.36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0.76%,是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服务业产值1,511.44亿林吉特,占国内生产总值57.7%。
旅游业是马政府第二大外汇来源,仅次于制造业。近几年来,马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建设投入,政策扶持,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加上马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2000年以来,到马旅游的人数每年都超过1,000万人次。2004年,赴马外国游客人数为1,570万人次,外汇收入78亿美元。2005年赴马外国游客人数达1,640万人次,增长4.6%。主要旅游点有吉隆坡、云顶、槟城、马六甲、浮罗交怡岛、刁曼岛、热浪岛、邦咯岛等。
截至2005年,债务总额为515亿美元。截至2006年4月14日,马外汇储备为749亿美元,是短期外债的6.3倍,可支付进口7个月。
现为世界第18大贸易国。2005年主要出口电子电器(占总出口的49.6%)、棕榈油(5.3%)、化学产品、机械仪器、木材产品、金属产品、科学仪器和橡胶,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主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2005年总额9,677.98亿林吉特,其中进口额4,340.1亿林吉特,出口额5,337.88亿林吉特。
五、人民生活和文教卫生
根据马财政部统计,截至2003年8月,马个人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58%,年增长率6%。根据马能源、通讯和多媒体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固定电话用户454.7万人;移动电话用户1,239.8万人,城市和乡村中的固定电话拥有率为23%和12%,移动电话拥有率为53%和12%。截至2006年4月,马电脑用户420万人,互联网使用人数占40%。根据马卫生部统计,2003年,全国平均每1,377人1名医生,共有病床34,089张。2006年人均寿命男性为71.8岁,女性为76.3岁,婴儿死亡率6.6‰。
政府努力塑造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推行“国民教育政策”,重视马来语的普及教育。华文教育比较普遍,有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实施小学免费教育。2003年、2004年教育经费开支约190.33亿林吉特和215.17亿林吉特,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为231.1亿林吉特。2003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10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95%。每18名小学生一名教师,每16名中学生一名教师。全国有马来亚大学、国民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近年来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很快,有私立学院662间。2003年在校大学生29.05万人。全国共有470多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130万册。
马来西亚约有50份报纸,用8种文字出版,发行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主要报纸有马来文的《马来使者报》、《每日新闻》、《祖国报》;英文的《新海峡时报》、《星报》、《马来邮报》;华文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为半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8年,在亚太地区设有33家分社。官办的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建于1946年,拥有6个广播网,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广播。马来西亚之声建于1963年,分别用马来语、阿拉伯语、英语、印尼语、缅甸语、他加禄语和泰语等8种语言对外广播。官办的马来西亚电视台建于1963年,包括第一电视台(TV1)和第二电视台(TV2),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播放。
六、对外关系
马来西亚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对外关系方面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与其他英联邦成员国交往较多,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关注伊斯兰事务,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关系。已同131个国家建交。
与中国于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两国外交部于1991年4月建立磋商制度。两国签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等十余项经贸合作协议。1988年成立经贸联委会,2002年4月成立中马双边商业理事会。2000年,中国银行和马来亚银行分别在吉隆坡和上海互设分行。200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6年两国贸易额37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中方出口135.37亿美元;进口235.75亿美元。马来西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第二大贸易伙伴。马是我重要海外劳务承包市场。2006年,我企业累计在马签订承包工程及劳务合同341个,新签合同金额1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1亿美元。
马是东盟重要成员,同其他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高层互访频繁,并注意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立场。马是东盟内部贸易的重要一员,2005年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462亿林吉特,占其对外贸易总额25.44%。重视地区安全合作,2004年7月开始与印尼、新加坡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协同巡逻,共同打击海盗、走私和恐怖活动。
与印尼同为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相互关系十分密切。2005年马印尼双边贸易额291.5亿林吉特,占马外贸总额的3.01%。两国在西巴丹和利吉丹两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2002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马对上述两岛拥有主权,印尼对此表示接受。与新加坡关系密切,新是马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05年马新双边贸易额1,341.6亿林吉特,占马外贸总额的13.86%。两国在马向新开放领空及长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峡实施填海工程、白礁岛主权归属、马新大桥、马在新铁路关卡迁移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达维就任总理后,积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与泰国关系良好,2005年马泰双边贸易额516.1亿林吉特,占马外贸总额的5.33%。与菲律宾关系总体良好,但双方在沙巴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与文莱同文同种同宗教,双方关系十分密切。重视发展同印支国家关系,越、老、缅、柬加入东盟后,马与四国往来有所增多,投资和贸易逐步扩大。
美国近年来一直是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外来投资者。2005年,马美双边贸易额1,609.5亿林吉特,占马外贸总额的16.63%。1999年至2003年6月,美对马协议投资额累计为50.74亿美元。“9·11”事件后美出于国际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视马在伊斯兰国家中的特殊作用,两国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强。
与日本经贸关系密切。日是马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向马提供贷款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马哈蒂尔总理就提出向日本学习的“向东看”政策,旨在通过引进日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马来西亚的经济建设。2005年,双边贸易额1,129亿林吉特,占马外贸总额的11.67%。2005年12月,马与日本签署两国《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成为继新加坡和墨西哥之后第三个与日本签署此类协议的国家。
马曾是英国殖民地,后加入英联邦,并与英同为“五国联防安排”成员,双方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初马收购英资企业导致两国关系趋于冷淡,后虽有所回升,但仍时有摩擦。1995至1996年间,马哈蒂尔总理三度访英以来,两国关系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