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会亦称“行帮”,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业组织,分为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两种,是封建社会中手工业者或商人在商品经济日渐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的。我国隋唐时期城市中就有行,宋时有团行,明清时行会组织更加发达常由同乡同业组成,其组织和机构称为会馆或公所,其种类随分工和交易的发达而变化和增多。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工商业较发达的江南地区遗存的碑刻中,行会碑刻时有所见,这些碑刻为我们研究了解我国古代的行会制度和中国行会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江苏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的“武安会馆”,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南武安(今属河北省)旅苏绸缎商集资创建的,在头门墙壁中镶嵌有5块碑刻,记载了武安会馆的建馆缘由、经过及捐助者名单;苏州市胥门外枣市街的“嘉应会馆”,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五县旅苏商贾集资创建,后在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又先后两次重修。现在会馆大殿东面备弄的墙壁上,嵌有碑刻18块,记载了会馆历次修建情况、沿革历史和捐助者的名单。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斜桥街的“济东会馆”系清嘉庆年间由山东济南府旅居此间的商人所建的丝绸会馆,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现馆内墙上镶嵌有民国十二年刻的《重修济东会馆记》碑一块,碑文记载了“济东会馆”建造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旧址位于江苏镇江市城西小门街拖板桥小学内的“瓦木公所”,清代时,是镇江当地瓦木工匠建立的行会组织机构的所在地。现旧址屋内,存有清末遗存下来的两块石碑,其中小碑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五月,大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根据碑文记载可以得知,因物价上涨,瓦木工匠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要求照米价涨落付给工资,但遭雇主拒绝。为了要涨工资,瓦木工匠们不得已在工地上聚众停工。后来,由瓦木公所出面调定此事,议定条规,为瓦木工匠及徒工分别增加工钱,由丹徒县正堂立碑正式作出规定,规定今后工资照米价涨落付给,瓦木工匠不得再滋事,以此约束瓦木工匠。从此碑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瓦木公所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为研究清代镇江地区的行会组织和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镇江市伯先路82号的原“广肇公所”,系广东肇庆地区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机构所在地,1907年由火油商人卓翼堂负责改建。现旧址厅房南厢房内墙壁上,嵌有一块当年重建时所刻的《广肇公所记》碑,碑文记载了“广肇公所”的历史及重建始末,是研究清末镇江地区行会组织情况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浙江湖州市公园路80号的原“钱业会馆”,系由钱庄业集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建成,是一座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楼阁众多,颇有规模的会馆兼园林建筑。现门厅中存有当年所立的《湖州钱业会馆记》碑,碑文记载了湖南钱业会馆的兴建始末及当时的盛况,这对于研究清末湖州的金融业和湖州地区行会和民族经济发展史都是相当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