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32797000000031

第31章 在参与中,把孩子培养成家庭的小主人

很多孩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也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爸爸骑自行车,就会吵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做饭,有时也闹着要做饭。这既是孩子有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有事可做。

孩子有参与意识是好事,因此,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要求,父母千万不要随便给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人小小的,还够不着面板就想做饭,不要把衣服弄脏了!”等。

这样的冷水是很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孩子可能确实是太小了,还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好与孩子的参与意识相比,前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孩子要求做某种尝试,即使父母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也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去验证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也会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产生超乎寻常的构思。如果事先就以肯定会失败为由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藏的无限可能性就无法得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进而变得消极、被动。

事实上,任何人走向成功通常都要经历多次的探索与失败。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的,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加以改进,可能就会做好了。

做父母的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但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发现,有些父母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过来代劳。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对教育孩子是大为不利的。

家庭是个大舞台,父母可以先通过培养孩子参与处理家庭事物的方法,来增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参与家事获得归属感

父母让孩子参与家事,理由不只是需要帮手,更多的是要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让孩子因为贡献而获得归属感。当孩子察觉到自己有能力改善周遭环境,便能激励他朝着自我肯定的康庄大道迈进。做家事是最初且最容易的能力表现,所以不要小看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洗碗筷等家事。

2.让孩子参与会客成为小主人

生活中,每当客人光临时,有些家长总会以各种理由将孩子支走。家长可能是为了防止孩子在客人面前吵闹而影响大人说话,或是怕孩子在客人面前有失礼行为而让客人扫兴。殊不知,让孩子参与会客,大大方方出场,大大方方对话,大大方方表现自己,不仅能让孩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文明礼貌、风度涵养、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等,而且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获得更多新鲜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口才辞令,增强孩子即兴反应的能力,而且能达到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的目的。因此,家里来客人时,不必将孩子支走,还是让孩子参与会客好。

3.给孩子选择与决策的权利

要让孩子参与,就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孩子有了选择的权利,其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才能被调动起来。

一对父母带着女儿去买沙发,到了卖家具的商场,里面各种各样的沙发让人一时挑花了眼,但不管看哪种沙发,他们都要问一问9岁女儿的意见。导购见状,就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征求一个小孩子的意见。孩子的妈妈就告诉导购:“别看孩子小,但女儿喜欢在沙发上玩,沙发对她很重要,她喜不喜欢也很重要。”女儿受此鼓励,更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要参与,于是不但更主动地参与对沙发的评价,而且还跑来跑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沙发。后来孩子看中了一组沙发,父母觉得也可以,便夸女儿的眼力不错,并最终买下了那组沙发。

一个家庭之所以会温馨和谐,是因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对这个家有爱、有感情,他们能参与其中。让孩子参与家务是培育他对家庭感情和让他有参与感的好办法。试想想,如果家中的摆设都有孩子巧妙的心思;家中的没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足迹;可爱的小宠物也是由他一手照料大的,这一切怎能不增添他对家的情感与归属感呢?

写给父母

让孩子多多参与,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再配合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将更为有效。家长朋友们不放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