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会遇到一个“混沌期”,此时的孩子最调皮捣蛋,俗话说的“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够着门闩儿,气死一家儿”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男孩,常有恶作剧的行为发生。他可能会把烟头捻碎放入鱼缸,也可能在小狗的尾巴上拴一卷报纸点燃,还可能……
枫枫是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都闲不住。同桌小小在写作业,他在旁边一会儿揪揪小小的头发,一会儿用铅笔捅小小的背。搅得小小不能安心学习。
前天,小小开始写作业了,枫枫拿着水枪走过来,趁小小不备,把小小的作业本和衣服都打湿了。小小哭了,向老师告状。
昨天,枫枫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条蚯蚓,放到课桌上吓小小。小小很害怕,可越是害怕,枫枫就越起劲。最后居然将蚯蚓放到小小上衣的帽子里!气得老师通知了家长。
孩子喜欢搞恶作剧是令人生厌的,有时甚至是恼人的。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抑或在我们成人眼里的“捣乱”“搞恶作剧”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所以,恶作剧不一定就是坏行为,它也有某些可取之处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德国汉堡的托马斯·卡尔博士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资料得出结论: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在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都比循规蹈矩的孩子有潜力,所以他们日后成才的可能性也更大。卡尔博士解释说:搞恶作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要动脑筋设计出一个新鲜的方案来,而且动脑的强度非常高,这对催化孩子的智力发育帮助很大。
搞恶作剧是孩子独立性增强的表现。成人之所以认为孩子在搞恶作剧,就是因为孩子的做法超越了我们为其限定的范围,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孩子是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摆脱依赖的。
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孩子往往只在熟悉的人面前搞恶作剧就是这个原因,只是孩子意识不到他用错了方式。如一个刚满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化妆包里放了一只他用橡皮泥捏成的小狗。虽然“小狗”把妈妈吓了一跳,但小男孩并不是出于恶意,他更多的是要向妈妈表明: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化妆品放在一起。
搞恶作剧也是孩子动脑筋的一种表现。一个恶作剧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与惩罚只会扼杀孩子动脑的积极性,进而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所以,父母不能因为怕孩子给自己找麻烦,就过多地限制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在诸多的“不许”中变得缩手缩脚。这种损失可比孩子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要惨重得多。
那么,家长应如何应对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呢?
1.帮孩子解决困扰
孩子搞恶作剧,多是在烦躁、孤独无聊时,也有的是在他被家长误解、冷落、打骂之后,对家长采取的报复行为。对于后者,家长不该就事论事,而要以关爱为切入点,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时,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和指导。孩子心爱的玩具损坏了,及时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孩子受了小朋友的冷遇,教他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孩子解除了各种烦恼,就会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这样他就不会胡乱搞恶作剧了。
2.让调皮的孩子多动手
恶作剧中包含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一些创造性的小技巧,比如与孩子共同制作他最爱吃的巧克力饼干。当他发现将所有准备好的食物混合、烘烤,如同变魔术般地就变成美味的饼干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地被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孩子旺盛的精力。
3.让孩子成为助手和参谋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孩子;做坏了也不要埋怨孩子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在一些家庭事务上,家长不妨请孩子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等。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与“家政”的资格,并主动以“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再胡闹。
此外,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去一些环境能吸引孩子兴趣的地方,用外界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好的自然环境中放风筝、荡秋千或是踢踢足球,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彻底地释放所有的精力。
总之,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孩子过剩的精力和情绪转移到积极上进的一面,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恶作剧了。
写给父母
孩子不是成人,自然没有成人的理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以好玩为出发点。对于那些没有创造因素,也没有思考成分的恶作剧,家长必须坚决制止;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善于思考的或富于联想、有想象力成分的恶作剧,父母明智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有益的活动上去。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单纯的淘气而闯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