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32798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谈起中国当今的经济形势,老百姓多半是感到困惑的,官方新闻刚刚公布最新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民间学者就会立刻跳出来反驳,甚至预警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那么中国经济到底是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还是真的面临“崩溃”的风险呢?

虽然经济学常识并未在普通百姓中普及,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过着经济生活。我们的劳动工资收入、资本利润收入,以及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这些都是构成经济学常识的点点滴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身边的经济环境是好是坏,其实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天花乱坠的经济数据混淆了我们的视听,使我们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那我们不妨从官方公布的数据和自身生活的感受两方面来比较判断一下真实的经济状况。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GDP为471564亿元,经济年增长率为9.2%,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得到了这三方面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首先看消费。201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万亿元,年均增幅为16.47%,高于GDP年均增幅5个百分点。即便统计局的数据是建立在严谨科学的统计之上,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持续的物价上涨使得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CPI上涨5.4%,尽管官方公布的数据仍然显示我国的物价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但通货膨胀几乎是一个人人都能亲身感受并证明的不争事实。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必然会使人们的开支增大,从而造成零售总额的数据增长。而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诞生了18000位亿万富翁、44000位千万富翁。到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销售额达到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预计到2014可增长到29%。中国和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不到20%的富人却享有了80%的社会财富,在2007年之后越来越严重的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这20%的富人占有的财富比例越来越大,同时支出也日渐庞大,这些人的奢侈品支出构成社会消费的主要动力,而普通百姓在通胀的压力下消费却日渐低迷,奢侈品销售额的增长几乎是零售总额上涨的主要动力。考虑到统计局的数据总是让公众难以信服,那么在减去物价上涨造成的消费增长动力和奢侈品的零售额增加造成的影响之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还要大打折扣。

接下来看出口。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350亿元。几乎比2008年减少了一半。这种顺差的锐减并非是由于我国出口额的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进口额的增加。2011年我国出口额1.9亿美元,同比上涨21%,显著高于GDP的增长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并没有萎缩,强烈依赖外贸的广大出口企业仍然有着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但同时,官方媒体的报道也指出,自2011年以来,东莞、中山等制造业之都的中小企业普遍陷入了新一轮的资金链困境,广交会的采购商来宾数量逐年减少,大量民资企业家反映,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工成本上涨给他们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困难。而欧美等国家也未能从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恢复过来,这甚至使大批中小企业陷入了比2008年更为冷峻的寒冬,不少媒体也对此作了相应报道,而这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实在有些冲突,21%的出口额增长率难免让人产生怀疑。而进口额的增长更加印证了奢侈品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高档汽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名牌服装、鞋包等奢侈品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而大米、玉米等粮食的进口量也不断增长。但粮食是满足生活最基本需求的必需品,一个人需要的食物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像服装一样可以随着人的喜好变坏而不断购进,所以粮食的进口并不能反映我国经济的增长事实,而只能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用以城市建设的土地大量侵占了农村土地,造成耕地建设,再加上环境污染造成的极端天气的反复出现,旱涝灾害使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产生波动,从而造成了我国的粮食对进口的依赖不断扩大。

最后看投资。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为30.1933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明显超过GDP增长率,其中尤以建筑业的增长为最,2011年建筑业投资为3253亿元,比2010年增长42.99%。这表明我国为投资拉动型经济,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

而回归到百姓的自身感受,我们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压力很难与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相一致。对于占全国人口50%以上的农民来说,他们的经济生活是喜忧参半。自2006年减免农业税以来,农民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这等于增加了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虽然这个数字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个家庭月支出甚至不超过100元的农民来说(除去孩子的教育支出外),这是一笔“很大的额外收入”。于是农民们乐呵呵地认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好转了,他们也比以往更舍得吃肉了。但令他们困惑的是,虽然自己的收入增加了,但支出也跟着增加。农民的日常所需多半自给自足,像主食、蔬菜多半来源于自己的土地,但衣服、肉类以及农资却不得不依附于市场的供给,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却无一避免地有了上涨,这让农民的支出比以前增加了很大比例。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般都会反映到成品的价格中,这样就可以弥补投资人和劳动者的损失,但国家却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强行压制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引起的粮食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购买力的减小而缩水。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的一两万元钱,原本可以作为十几年的养老金,但现在仅够两三年的生活支出;原本可以为自己的子女建造一间漂亮的房子,但现在却买不起县城的一个厕所。即便农民们增加了原先需要上缴的农业税的这部分收入,以及获得了一些农业补贴,但这并不能平衡因为物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从总体情况比较来看,农民需要为自己的生产做更大比例的支出。换言之,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购买力却日渐低下。

而在城市生活中,以从业人口最多的制造业来说,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工资的增加以及订单数量的萎缩像三股寒流同时向它们袭来,广大的中小企业似乎陷入了新一轮的倒闭潮。这让刚刚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企业主们不禁感到头皮发麻:制造业是否迎来了又一个寒冬?而对于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来说,我们对生活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集体涨价,从蔬菜到肉类,从服装到日化用品,从油价到房租,甚至是水价和电价,它们似乎展开了涨价接力赛,涨幅一次比一次凶猛。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和饮食需求多半由所在企业满足,这为他们的生活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开支,但还是可以从交通、服装、通讯、日化用品以及零食等方面获得最直观的感受,物价上涨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加节衣缩食。而对中产阶级来说,他们一切的生活所需都来自于市场的供给,所以对市场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工薪阶层,物价上涨对他们造成了最明显的影响,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消费品几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涨价,这使得他们今天的生活开支甚至比2008年以前多了1/3,收入节余甚至比不上工薪阶层。与这种生活成本加重所对应的是,我们的收入还是与几年前一样,不曾增加一丝一毫(工厂从业者的收入略有不同,他们的工资有了些微涨幅,这主要由于这一市场的劳动力短缺造成,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作详细分析)。如果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对经济的好坏作出判断,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国的经济正在走向一个举步维艰的困境,老百姓生活负担的加重与相对收入的减少便是最好的理由。如果国家经济的确在增长的话,那么它的增长一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反比,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当你把目光望向资本市场,却又困惑地发现,生活的日益拮据非但没有使之凋敝,这一市场反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盛世繁荣,尤以楼市和股市最为显著,它们吸纳的社会游资占货币总量(M2)的比重越来越大,两者吸收了超过33%的社会财富。近些年来,房价的狂飙已经成了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能够拥有一处自己的房产俨然已经成了财富的象征。这也难怪,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房价已经翻了三四番。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从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劳动所得才能在一线城市购买一套房子,前提还是不吃不喝将全部收入用来供楼。据我的观察所得,在通胀日益严重的今天,无论是月薪1500元的底层劳动者,还是月入5000元的小白领,他们因为需要维持自己所在阶层生活,往往使得自己的所得仅够当月开支,很少能有节余,即便略有节余,在逢年过节的亲朋好友往来中,礼物的支出往往会用完一年的所有储蓄。

生活的拮据与房价的高不可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我们的一般逻辑,我们会认为,既然越来越多的人负担不起一套住房的价格,失去了需求的楼市理应萎缩才是,可事实却是房价一直在高歌猛进,上海的房价更是超越了香港和新加坡,直追纽约。如果说国家经济正在走下坡路,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穷,为何不动产市场却能如此火爆,需求如此旺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