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释义与阐幽”
三画卦乾在下体,三画卦兑在上体。夬:把小人的坏事扬于天子朝廷那里。以至诚之心号召众人而又心存危惧。舆论从自己的国邑树起,不利于从戎尚武,却要有所作为。
《彖传》说:决就是决断的意思,是刚决去柔。健而能悦,决而能和。(把小人罪恶)宣扬于天子朝廷,(小人罪恶)是一柔乘五刚。以至诚之心号召众人而又心怀危厉;惟其心存危厉,君子之道乃能光大。舆论从自己的国邑兴起,不利于即戎尚武,(否则)所得到的支持援助就没有了。利于有所作为,刚长的全部过程就算完成。
《象辞》说:泽上于天,(一旦决注而成雨)这就是决。君子以此施恩泽给下民,居德而不施于民,是大忌不为的。
初爻阳:事态刚刚产生,若急匆匆前去处置,不能完成使命还会造成灾祸。
《象辞》说:没有取胜的把握而冒然去干,这本身就是过失和灾害。
第二爻阳:心怀警惕而号召同志,夜间有敌来犯,但不足为患。
《象辞》说:有小人来袭亦无须忧虑,是因为九二居中,有中正之德。
第三爻阳:(决去小人的)急切壮志表现在颧骨(脸面)上,这是有失败的危险的。九三这个君子有决去小人的不能调和的志向,自己单独行动偶然遇上了雨(雨指小人上六),好像被雨濡染了,(与小人同流合污了),引起众君子的不满,(这是暂时的)最终是没有过失和灾害的。
《象辞》说:君子有决去小人决不可调和的志向,最终不会有过失和灾害。
第四爻阳:臀部负伤,(坐不下,必须走)走起来又踉踉跄跄。(若能)牵制住自己的羊一般的刚狠之性,悔恨就没有了。听到忠告之言,它不会相信的。
《象辞》说:九四其行趑趄,是由于它位不当(以阳居阴而且不中)造成的。不信忠告,是因为它耳目不聪明。
第五爻阳:(易感阴气而柔脆易折的)马齿苋般的决,(应当有咎)仅仅由于它阳刚中正居尊位,(毕竟有对上六小人决而又决的心和力)才得无咎。
《象辞》说:九五因有中正之道方得无咎,是由于它的中正之道未发扬光大所致。
上爻阴:没有经历苦难摧折,终难以成大事。
《象辞》说:没有经历过大的凶险,所做的事便无法保持长久。
夬卦在益卦之后,《序卦传》中说:“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夬卦主要讲了怎样清除小人的原则,这对于处于事业中的人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小人窃居高位,难以铲除,所以夬卦指明既要果决除奸,又要讲究策略,并通过卦爻辞阐明了具体的做法。由于夬卦中的小人主要是政治上的,并且处在统治集团内部,是奸臣一类的人物。
因此,以夬卦的原则方法作为执政者在这方面的行事指导思想,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邪恶小人的势力一旦威胁到正义的事业,必然已成气候。因此,必须谨慎持重。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上位者万不可轻举妄动,以防打草惊蛇,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劣势。但在一切皆准备好之后,就要果断坚决地行动,快刀斩乱麻,一举成功。
康熙亲政后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权臣鳌拜的狂妄十分不满。他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他托病不朝之时,康熙亲往探视,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等欺君罔上的行动,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深知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并非易事,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臂膀,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除去鳌拜的计划展开了。
康熙按照满清王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中,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侍卫。这些青年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有时候鳌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给鳌拜一种错觉,以为皇帝贪玩,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康熙帝在等待时机完全成熟。有一次鳌拜要入宫问安,并且向皇帝汇报朝事。康熙见机会难得,就把平日跟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侍卫们找来,议定擒拿鳌拜。
康熙对侍卫们说:“你们是效忠我,还是效忠鳌拜?”侍卫受康熙影响至深,皆痛恨鳌拜,便齐声回答:“我们只效忠皇上。”康熙接着说:“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却有违祖先规矩,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擅杀大臣,根本是欺君犯上。朝廷里的大事,都由他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启奏,我这个皇帝形同虚设,照这样下去,大清什么时候才能富强?”
接着,他把早已深思熟虑好的计划告诉了侍卫们。这批侍卫听了,个个摩拳擦掌,只等着鳌拜前来,可以执行皇上布置好的任务。
鳌拜进宫的时间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毫无戒备,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宫中,只见那些孩子侍卫们正准备着练习摔跤,鳌拜并未加以留意。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跟这位满洲“巴图鲁”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自己的辫子。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他才觉大事不妙,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这时再挣扎,已经迟了。鳌拜很快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擒下鳌拜,康熙立刻召集群臣,宣布其罪状,并交刑部审理。大臣们也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桩桩列举他的罪状,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听了,并未认可处死之议,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将其判为终身监禁。而他那些死党,则被一网打尽,或斩或流。
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深得夬卦之深意,在捉拿鳌拜时理智稳健;之后又“扬于上庭,孚号”。让整个除奸行动既显得正大光明,又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君主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