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镇梨树村农民张立椿在外经营沙县小吃12年,现返乡开荒种草创办千亩肉牛养殖基地。
20年前,沙县夏茂镇梨树村13岁少年张立椿手执牛鞭,站在田里牧牛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2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牧童,又“重操旧业”,当起了“牛倌”。如今,他在夏茂镇东街村经营起了1100亩(1亩=0.0667公顷,下同)牧草种植园的肉牛养殖基地。
张立椿介绍说,他的牧草种植园这块地原是抛荒多年的“瘌痢地”。前年,他以每年每亩50千克干谷的价格租下这块地后,专门雇挖掘机,耗时五个多月,平整开发土地,才形成路、沟、渠相通的模样。现在,他的肉牛养殖基地已投入了300多万元资金,存栏西门塔尔牛300多头,并吸收了30多个村民就业。
“创建基地的资金,是靠一碗一碗的沙县小吃赚来的。”张立椿说。1994年,张立椿离开村庄,先后到厦门、福州、广州、杭州、天津等地经营沙县小吃,苦苦打拼了12年,经营的小吃店渐渐扩张到十来间。
2006年初,张立椿返乡探亲,看到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不少田地抛荒,深感惋惜。2006年冬天,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以每年每亩50千克干谷的租金租下了东街村的1100亩抛荒地。
有了地,张立椿想到的是养牛。张立椿找来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入伙。2007年春节后,他们申请注册了沙县首家农牧专业合作社——天成福地农牧专业合作社。接着,开荒山、种牧草;建牛舍、买种牛……
最早从山东引进的种牛品种不理想。于是,他们把引进的肉牛和当地的母牛交配,选育出了长肉快、肉质好且适合基地养殖的肉牛品种。
稳定下来后,张立椿想扩大养殖规模。“一头好的母牛或公牛,要万把元;一头菜牛也要三四千元。”张立椿说,资金吃紧,只能把在外经营的小吃店面一间间地往外盘,到2008年的6月份,十来间店面基本出手了。
正当张立椿为资金发愁时,县里推出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的政策。当年,他以合作社的名义,利用城关房子作为抵押,从银行贷了50多万元贴息贷款,基地才得以稳定运转。
去年下半年,基地首批数百只肉牛出栏,卖的价钱都很不错。
但这并不是张立椿的“终极梦想”。在张立椿制作的规划书中,他的天成福地农牧专业合作社包括肉牛养殖基地、鱼塘、果园、度假山庄;肉牛基地每年至少出栏肉牛3000头以上,存栏2000头;在休闲度假山庄,游人可以观赏牧场、体验牧牛、休闲垂钓、采摘水果,还可以在周边的山林攀登健身。
为了实现这一“田园牧歌”梦,这几天,张立椿又联系了东北的一家牧场,打算再次北上,为基地引进200头正宗的改良第四代西门塔尔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