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街道西霞村农民林开明在村里务过农,在外闯荡6年后,林开明又回到了老家。他2002年起,辗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经营小吃。2008年春节,他返乡看到村里很多山垄田、冷烂田荒了,很心疼。
2007年底,西霞村展开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作,机耕路已形成框架。一旦项目批准实施后,这里将是一片高标准农田,甚至可以建成现代农业观光园。林开明心想:“与其‘肥水外流’不如自己干。”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姜承煌、黄中荣等9位小吃业主的认可。
于是,这10名“回归”的小吃业主集资200万元,成立了沙县金农高优农业合作社,从200多户农户手里按每亩每年150千克干谷的租金流转土地1300多亩,租赁期为5~10年。通过流转和土地整理后,林开明他们把这些农田连成片,试着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除了种水稻,还引进了蔬菜新品种,连片种植,结果接连受挫。
第二年,合作社从东北引进种植新品种西葫芦,种下去长势不错,可到了霜季的时候,一夜之间全部被霜打死,血本无归;第一批茄子获得丰收,价格也是适路对销,于是就大批量地种茄子,结果销不出去,想运往外地量又不多,很多茄子烂在地里……
吃一堑,长一智。林开明认识到搞农业也有风险,不能没有技术、没有规划。合作社怎么办下去呢?林开明逐一和入社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而后开始应对技术和市场难题。
2008年,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合作社开始与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密切合作。他们请三明市农科所专家对千亩高优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分为立体特色养殖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区、高标准水稻示范区、水稻新品种展示区。
2008年,西霞村获得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注册了“西霞蔬菜”品牌。合作社引进省内外科研所新培育的中国台湾毛豆、韩国萝卜、飞桥莴苣等30多个优质品种,采用微耕机、喷灌机、施肥器、机动喷雾器等新机具,实行机械化操作。同时,聘请三明市农科所、三明市农校、沙县农业局的4名农艺师作为技术顾问,全程帮助指导蔬菜种植。
西霞村地处近郊。林开明他们利用这一优势,直接与城里超市和批发市场联系,签订了供销合同。
到当年底,合作社经济效益开始显现。用土地入股的社员也享受到了“二次分红”,即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1亩=0.0667公顷,下同)保底可得300斤干谷的租金,销售利润中扣除成本和开支以及提取风险金外的剩余部分,按合作社七成、社员三成进行分红。股东们都笑了。
2009年上半年,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从广州一家贸易公司拿到300多亩台湾华珍甜玉米订单,保底价每千克1元,玉米秆也定好了买家,给一家奶牛场做青饲料。最近,合作社又跟漳州一家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挂钩,早早订下了第二季400多亩甜玉米的产销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