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和《黄帝内经》同为中医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标志,共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名医扁鹊路过虢国,见到皇宫周边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侍从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便请求允许自己进去看看,或许能将太子救过来。侍从不信,扁鹊就说:“你要不相信,就进去看一看,现在太子的鼻翼肯定还在煽动,他的两大腿内侧至阴部还是温暖的。”
侍从检查一番,发现果真如此,十分惊奇地将情况禀告了虢国君王。君王连忙出宫迎接扁鹊,请他为太子医治。扁鹊仔细检查后,让弟子磨研针石,然后用针石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又让弟子煎汤药内灌,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在太子两胁下热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二十多天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
有人认为,汉代出现的《难经》就是根据这位能“起死回生”的扁鹊的医术整理而成的,因为书上题名为“秦越人(扁鹊)撰”。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的意思。这本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症。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本书还明确提出了“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和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既精且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延伸阅读
关于《难经》成书年代的争议
(1)
战国时成书:唐代杨玄操《难经集注
序》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者也。”《旧唐书经籍志》亦记载有“《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秦越人撰。”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文中有“至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之说,而扁鹊即战国时的秦越人。
(2)
西汉时成书:此说主要依据《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源流继承关系,有人认为《难经》是仓公淳于意的门徒弟子所著,因而认为:“《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其成书年代可以确定在东汉以前,大约编撰于西汉时代”。
(3)
东汉时成书:日本学者丹波元《难经疏证》说:“详玩其文,语气较弱,全类东京,而所记亦多与东京诸书相出入者。”并举例说元气、金木浮沉、泻南补北等说以及脉法三部在仓公诊籍中没有见到,而在张仲景、王叔和书中却有的情况,推测“其绝非出西京人手”,而是东汉时期的作品。现代学者李今庸亦赞成此说。
(4)
其他观点:除上述说法外,还有成书于上古说、六朝说、唐以后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