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是临床用于破血逐瘀的动物药,将水蛭用于治病,在中西方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医学领域也仍在使用,并因用量加大而引起医药界的广泛研究。
水蛭,俗称“蚂蟥”,虽然是令人厌恶的“吸血虫”,但它却能够治病,而且既可医用,又可药用,中西医都把它当作“良医”和良药。
关于水蛭能够治病,在东汉王充的《论衡敩福虚篇第二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有一天在进御膳时,发现腌酸菜中有一条水蛭,他没吭声,夹起水蛭把它吞下去了。不久,楚惠王腹痛得很厉害。当时的令尹就问他为什么会突然腹痛。楚惠王说:“我吃腌酸菜时看见了一条水蛭,当时我想,如果我追究起来,那么厨子和试菜的人都会被杀头。所以我就把它吞了下去。”大家觉得楚惠王仁善,都着急想办法。晚上,楚惠王发现水蛭已经被排泄出来了。奇怪的是,自己长久以来一直患有的心腹胀痛也好了,腹内的包块也消失了。大家都认为这是楚惠王善有善报,可是,王充却解释说:楚惠王肚内有淤血凝成的块,水蛭恰好喜欢吸血,水蛭在它还没被热死的时候,把淤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就好了。
对于水蛭,让人痛恨的是它吸血,让人受益的也是它的吸血。水蛭生活在水中,身体两端有吸盘,吸人血时,先在人的皮肤上开个“Y”形伤口,随即分泌出扩张血管的物质和抗凝血的水蛭素,然后尽情地吸血,直到吃饱为止,可以说是嗜血成性。但医生却能化害为利,让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对于水蛭的利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服,就是食用水蛭晒干后形成的干燥品。水蛭的干燥品,主治血瘀经闭,瘕积聚,膀胱蓄血,以及跌打损伤肿痛等症。一种是外用,即使用活体水蛭吸取身体局部的淤血,这在我国古代称为“蜞针法”。最早记录这种“蜞针法”的是晋代医家葛洪。最早在临床上使用“蜞针法”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据说,他曾见到一个病人,右眼因被人打而充血,肿大得如同核桃。孙思邈找来水蛭,放在病人红肿处让它吸血,结果病人的病很快就治好了。
这种活体水蛭外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也还在使用。如在显微外科,断指(趾)再植手术出现局部淤血、肿胀时,往往各种方法都难奏效,并容易出现手指因淤血而坏死,使得手术失败。但是,用水蛭在淤血肿胀的部位吸血,则可使得微循环疏通、肿胀消失而使得再植手术成功。
水蛭现在还用来治疗脑中风。脑中风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一般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前者是指由于血液在脑血管内循行不畅,滞留阻塞所致,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之病;后者则是由于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脑血管之外,即人们常说的脑溢血。其结果均可导致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凝血块,阻塞不通,从而导致中风偏瘫。大多数医生都认为这是“淤血证”,除去淤血,新血才可畅通无阻。于是,水蛭就可大显身手了。
对于水蛭,现代医学还进行了更多领域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水蛭唾液内含有水蛭素,水蛭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0.5克的水蛭素就足以阻止5毫升兔血的凝结。
关于水蛭的研究还将会不断的发展,它在临床治疗上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
水蛭是否有毒?
关于水
是否有毒性,历代医家颇多不同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代医生汪机用“针”治疗一个小孩的赤疹,小孩却死亡了。由此指出,“针吮出血,可施轻小症候,若积毒在脏腑,徒竭其血于外无益”。此后对于水蛭的应用就趋于谨慎了,查阅历代本草专著,有的说“有大毒”(《本草经疏》),有的说“有毒”(《名医别录》),新版的《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说它“有毒”。
但是,在最早的中药论著《神农本草经》中并没说水有毒。《本草经百种录》明确指出:“最喜食人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有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关于水是否毒,目前比较确切的说法是,在常规剂量下,水煎服或入丸、入散、入胶囊内服用,安全可靠,临床长期应用未见到毒副反应。但剂量过大,也会产生一定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