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32853800000022

第22章 重“术”的《申子》

申不害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法”并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发明了“术”,强调“以术治国”,这对后来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亦称申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京县(今河南荥阳,属郑州)人。

韩国灭郑国25年后,韩国已处弱势。但韩昭侯颇具雄心,即位不久,就任用申不害为相,使申不害得有用武之地。

韩昭侯四年(前354),素与韩有矛盾的魏国出兵伐韩。面对重兵压境,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都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的建议,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缔约为友邦。申不害也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

申不害在韩国为相期间,进行了变法改革。他先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然后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第三,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此外,申不害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使韩国虽处强国的包围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术”的思想

申不害所言的“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术”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这是指国君公开用来选拔、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君主要依才能委任官吏,然后考察其是否称职,是否忠诚,据此决定赏罚。二是君主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这是驾驭臣下的权术。具体说,就是国君要“去听”、“去视”、“去智”,让臣下猜测不到国君意图,无从讨好取巧。这样君主就能像明镜一样,“静观”臣下的一切,真正做到“独视”、“独听”和“独断”,进而采取出其不意的办法,使臣下慑服。申不害还强调:“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意即各级官吏既不许失职,也不许越权。凡不属于职权范围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讲。其目的还在于维护君主专制。

要立法无私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

延伸阅读

申不害“试探”韩昭侯

《战国策》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