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宽容之心待人孔子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意思是,以宽宏、容忍的态度去教育别人,不去报复别人对我的无理。这就叫“以德报怨”——以善良的德行,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仇怨。这种广阔的胸襟,这种做人的方式,是更高智慧的表现,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百人、千人、万人、亿万人领袖的标尺。
一个人成功的大小,常可以用宽恕、容忍的标准去衡量他。只有宽恕,才能对人容忍;只有对人容忍,才能掌管人、使用人。可以说,宽柔不仅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取得别人信任的重要方法和赢得拥护、发展事业的高明策略和强大力量。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与自立为帝的王郎展开大战,王郎节节败退,逃入邯郸城里。经过20多天的围攻,刘秀的大军攻破邯郸,杀死王郎,取得胜利。
在清点缴获来的书信文件时,官员们发现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这些信件有好几千封,内容大都是吹捧王郎、攻击刘秀的,写信者都是刘秀一方的人,有官吏,也有平民。有人很气愤,说这些人吃里扒外,应该抓起来统统处死。曾经给王郎写过信的人都提心吊胆,心里十分害怕。刘秀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过来,连看也不看,就叫人当众把他们扔到火中烧掉了。
刘秀对大家说:“有人过去写信私通王郎,做了错事,但事情已过,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过去做错事的人从此安下心来,努力供职。”
刘秀的这种处理方法,使那些曾经私通王郎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都从心眼里感激刘秀,甘愿为他效劳。
与其把人们赶到与自己为敌的一方,不如对他们施以德行,以收为己用。正如古人所说:“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也就是说,大德能够容纳下方,大道能够容纳众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应该宽恕他们,以安定人心。
宽柔待人是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这需要有气量,只有非一般的人物才能做到。这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事,三国时期的曹操也做了一次,而且也效果明显。
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拥众10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持半年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
这么一来,那些动过二心的人便全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具有如此胸怀的人,别人当然愿意尽心竭力为他做事。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得到无数臣民的拥戴,除了勤于政事、爱民如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甚至对待罪人,也能动之以情。
侯君集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后来,他居功自傲,又颇贪婪,在平定高昌国时,未经报告,将一些无罪的人收为家奴,又私自取得高昌国的大量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将士们也学着主帅,纷纷窃盗,侯君集因为自己有短,也不敢去管。班师回朝后,被人揭发,送进了大牢。后来虽然被释放,从此却心怀不满,萌发了谋反的念头,与那个荒唐之极的太子李承乾搅混在一起,鼓动他闹事。他曾伸出粗壮的大手,对太子说:“这双好手,当为殿下效力!”
后来,他的阴谋败露了,唐太宗亲自将他传来,对他说:“你是有功的大臣,我不想让你去受狱中官吏的侮辱,因此亲自来审讯你。”
侯君集先是不承认,唐太宗召来了证人,将他谋反的前后经过一件一件陈列出来,又出示了他与太子往来的密谋信件。侯君集理屈词穷,只好认罪。
太宗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说:“君集立过大功,留他一条活命,你们看行吗?”大臣们都不赞成,唐太宗长叹一声说:“只好与足下永别了!”说完泪如雨下。
侯君集后悔莫及,临刑时,对监刑的将军说:“没想到我侯君集会落到这个地步,可我早年便追随陛下,在平定异族时也立有大功,请求陛下能留下我一个儿子,以保全我侯氏这一门的血脉。”
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像侯君集这种谋反的罪人,不仅要满门抄斩,而且要祸及九族。可唐太宗却网开一面,赦免了他的夫人及儿子的死罪,只是把他们流放到岭南。
唐太宗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一个常人看似不可饶恕的罪人,更让他的臣子们对他增加了几分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唐太宗“不报无道”,对待背叛自己的罪人也能够手下留情,使他们即使受罚被杀仍旧感恩戴德,可想而知,那他身边其他的臣子们又怎会不尊崇这位德高望重的皇帝呢?
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男人四十以后,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曾经陷害过你的人,方能显示出你极高的品德修养,也能让你周围的众人对你刮目相看。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这种“强”可以使你赢得更多的支持。
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要看场合来定;尤其是40岁的男人,更要区分好这个场合。
荷马·克鲁伊是个作家。以前他写作的时候,常常会被纽约公寓热水管的响声吵得心烦意乱。他说:“后来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露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很响时,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多像热水管的响声啊!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声音、而讨厌家里的那种声音呢?回到家以后,我就试着对自己说,热水管的声音就像木柴燃烧的声音一样好听,然后我就埋头大睡。刚开始那几天,我还会留意热水管的声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们全忘记了。”
荷马聪明地摆脱了一个小小的困扰。如果他一味地在这件事情上纠缠不休,最后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还白白浪费了时间。
一个人要想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就一定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英国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出身极其穷苦,他的成功是靠着从艰苦卓绝之中抱着百折不挠的精神,长期奋斗得来的。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不在乎别人付给他的稿酬多少。当他暮年的时候,各大书局竞相寻觅他的佳作,他的酬金版税也就丰富起来。
但好景不长,他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并且生命垂危。这个消息一传开,就有很多访问者赶来探望,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得知他的遗嘱,然后在各报发表。这班人马站在病床旁边向他请求说:“老先生,你是对抗恶劣环境的胜利者,那种百折不回、刻苦自励的精神真使我们敬佩无比。你已功成名就,对我们这班崇拜你的青年、景仰你的后生有何教训?我们愿意知道先生的秘诀、胜利的方法,以做我们的指引。”
那位老先生听了这番诚恳的请求,只是微微地睁开了昏花的老眼,向着他们看了看,仍旧一言不发。
他们又向他请求说:“老先生饶恕我们的麻烦,在你病时唠唠叨叨,实在对不起。我们是新闻杂志的记者,愿意听听先生最后的教训,不但我们获益,在报上发表以后,不知又将造福多少青年,因此务请不吝赐教,我们谨候恭听。”
“成功吗?秘诀吗?有,请看《马太福音》十六章二十六节。”老先生轻轻地说完上面的话,便合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了。他们一一记在纸上,连忙打开《圣经》看,只见上面写的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是的,人即使得到了整个世界,却付出了整个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因此,男人四十以后,一定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不斤斤计较的人拥有豁达的胸怀,即使在去世之后,也让人们深深地怀念。不斤斤计较是一种明智,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
同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又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不斤斤计较,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
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只有这样,才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个思维想一想,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凡事总能找到解决的途径。40岁的男人,只要你肯动脑筋,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真的不必太过计较。人生苦短,多留些快乐的日子给自己吧!
男人40当与人为善
人生在世,总是与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谐相处,正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和重要的前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40岁的男人还是四面树敌,根本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又何谈发展呢?
《中庸》上说:“和而不流。”“和”意味着与人为善,但并不意味着“和稀泥”,彻底放弃原则。因此,按照“和”的原则做事,还要强调“不流”,即不同流俗。随大溜、跟风跑、人云亦云,不是和,而是流。
“不流”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不盲从他人、坚持立场。二是行事正派、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是快乐之本,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人不仅做不成正经事,而且只会把自己搞得疲于应付、心力交瘁。有些人把宝贵的生命能量浪费在追名逐利上,对权力、地位、金钱贪得无厌,以至于为官不正、以身试法,却忽视了真情、健康、知识这些人间无价的瑰宝,这是“和而不流”的君子所不齿的。三是淡泊处世、取舍有道、舍弃浮华、追求生命的本真。
“和而不流”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它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质朴本真;“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求耀眼的光环,只求人格的尊严。君子的“强”是“和”与“不流”的有机统一。“和”是前提、是基础,“不流”才是“强”的核心和关键。要真正参透“和而不流”的真义,做到“和而不流”,就必须自强不息、执著进取,将其化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化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远志向,化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竭动力,去建设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和而不流”体现大智慧。《阳货欲见孔子》的故事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也是实际把握鲁国政权的人物,气焰熏天而且图谋不轨。当时,孔子在鲁国的名声很大,各派政治力量都想把孔子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阳货也不例外,可是孔子却不为所动,用心在家研究学问。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躲开了。可是阳货送了一只烤乳猪给孔子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也必须到阳货家里去回拜。
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却也不愿意和他有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交往的恶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他想了一个主意,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这样既不缺礼,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不料,半路上却和阳货撞上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你这么有本事却不施展,听任国家混乱,这难道是仁吗?”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敷衍说:“不是。”
阳货又说:“你这么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难道是智吗?”
孔子说:“不是。”
阳货紧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说:“好好,我会去做官的。”
从孔子的内心来说,对阳货是深恶痛绝的,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止,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以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实际上在阳货把持朝政的时局下,他始终是独善其身的态度。
可见,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
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走过极远的路,就知道和远相比,自己是多么地不远;同理,爬过很高的山,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矮小。只有拥有了这些领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君子。
懂得谦逊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高山不辞碎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列子》中有这样一则《两小儿问日》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他们请孔子判定是非时,孔子并没有不懂装懂地随便评论,而是谦逊地承认,自己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和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事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晋襄公有个孙子叫惠伯谈,惠伯谈有个儿子叫晋周。
晋周生不逢时,遇晋献公宠信骊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了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公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学习。
晋国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的身份来到周朝,他自小受父亲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品性,其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太好,但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有时候单襄公与王公大臣们议论朝政,晋周就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身后几个时辰,一点儿不高兴不耐烦的神色都没有。王公大臣们都夸奖晋周是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他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逊的精神。
虽然在周朝,晋周仍然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有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的消息,他就为之欢欣鼓舞。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朝数年,晋周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谦逊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们都很夸奖他。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逊有礼,以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
果然,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朝的晋周,就请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
晋周本是一个没有条件去争夺国君之位的公子,仅以谦逊的美德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逊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为人所忌,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现在许多人都对谦逊这项美德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现在谦逊已经不适用了,人们要想崭露头角,就得敢于张扬。但事实上,谦逊才是人性中的精髓。40岁的男人,唯有谦逊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才能被别人尊重。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有一个家境富裕的40岁的男人,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都无人能及,但他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他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男人听后问道:“大师此话怎么讲?”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欢喜的话、真实的话、谦虚的话、利人的话;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诋毁诽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禅事就是慈善的事、合乎礼法的事;禅心就是你我一样的心、圣凡平等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众生的心。”
男人听后,一改从前的霸气,不再因为自己的财富而凡事都争强好胜了,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宽容大度,不久就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同,拥有了很多知心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非凡的气度。然而,40岁的男人中很少有能够懂得宽容的真正含义的,更难以真正做到宽容。要知道,宽容是需要40岁的男人用时间和行动来实现的,那是一种博爱,一种看透人生的淡定。
宽容对于一个40岁的男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它是吸引对方持续爱情的最终的力量。它不是财富,不是浪漫,甚至也可能不是伟大的成就,而是一个人性格的明亮。这种明亮是一个人最吸引人的个性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的底蕴在于,一个40岁的男人怀有的孩童般的宽容。
当然,宽容也不是没有界线的。宽容不是妥协,尽管宽容有时需要妥协;宽容不是忍让,尽管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宽容不是迁就,尽管宽容有时需要迁就。
宽容能体现出一个良好的修养、高雅的风度。宽容是仁慈的表现,超凡脱俗的象征,任何的荣誉、财富、高贵都比不上宽容。宽容别人的男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
刚愎自用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许多自以为是的人曾经是很有能力或有过很大贡献的人,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强得多,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事实上,刚愎自用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为天下无敌,而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有些40岁的男人可能有一定的本事,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这一点使得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较之其他人要优秀,却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甚至还可能导致悲惨的结局。关羽正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他战吕布、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意,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的痛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史家的冷峻秉笔直书,在论及关羽与张飞时,给了关羽以严厉的解剖论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刚愎自用是关羽性格的典型特征。尽管当时的人或者后世的人,都认为他的忠义勇武比张飞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但谁都无法否认关羽的确存在着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建安十七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带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和谋士挺进西川之时,当时作为刘备争雄天下的发迹之地的荆州,却不知任命谁来镇守。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所率荆州兵力中的劲旅,当数关羽麾下直接指挥的精甲水军,以及荆州所辖的江夏刘崎的部卒。这支原本属于刘表手下的精锐的荆州水军,可称为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在反复掂量之后,诸葛亮最后才很不放心地把荆州交给关羽。临行前,这位智慧而谨慎的诸葛先生还对关羽叮嘱再三,留下至关重要的治守荆州之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因为在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全盘战局中,关羽只要镇守荆州而不乱,保持蜀汉后方的稳定,就是对他与刘备商定的“隆中战略计划”最大的胜算筹码。所以,诸葛亮要求关羽在荆州实施军事防守的同时,以防为主,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可命关羽这位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直取曹魏的大本营许昌,最后赢得天下。
但是,由于关羽的刚愎自用,他在镇守荆州的10年中,严重违背了诸葛亮规定的“八字方针”,屡屡兴兵出击,既破坏了“东和孙权”的稳定格局,也造成军事上的兵力分散、首尾难顾,未能有效地“北拒曹操”,最后落得个腹背受敌,北败于樊城,南丢失荆州,兵败逃亡,于麦城途中被擒。可怜这位盖世英雄,无人为他施舍忠义仁爱相救,不仅被军前处决斩首,死后还留下身首异处的千古悲剧。
关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在《三国演义》第75回至第77回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关羽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后,威名大振,华夏皆惊,这时候正是关羽军事上的顶峰期,可其巅峰仅维持了不足一年,就败在了东吴吕蒙的手下。吕蒙深知关羽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急难成功,便对孙权提出纵骄关羽之策,以名不见经传的孺子陆逊代其职务,自己装病。陆逊差人拜见关羽,言辞卑谨,乞求两家和好。关羽召见使者后仰面大笑,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遂撤荆州大半兵力攻樊城(曹操将徐晃守城),戒备之心失大半。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时,关羽正率兵与徐晃交战。关平中了徐晃的埋伏,死伤无数,关平、廖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逃回,见了关羽说人言荆州被袭,关羽不信,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关羽被徐晃打败后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虽决计再取荆州,又被东吴蒋钦、丁奉、徐盛大败,部从只有300余人,走投无路,只得进驻麦城等待援军,派廖化去上庸刘封处借救兵。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当初刘备立嗣时关羽说了不利于刘封的话,刘封一直怀恨,按兵不出。
关羽败走麦城时,只有约300人的队伍,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得听从赵累的建议逃亡西川。去西川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路,一是小路,皆通西川。王甫建议走大路,怕小路有埋伏,此时的关羽仍趾高气扬地说:虽有埋伏,我何惧哉!约走20余里,被东吴将朱然率军截住;关羽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不上四五里,又被潘璋掩杀,赵累死于乱军之中。此时仅剩十余人跟随,行至决石,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父子随后伏死。
关羽一生战功赫赫,对刘备忠心耿耿,始终不渝;智勇盖世,屡战屡胜,所向无敌,但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却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大意失荆州”,正是关羽自负自大的性格使他忘乎所以,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而且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图谋中原、匡扶汉室的战略计划。
独断专行,必铸苦果
独断专行,表面上看是领导者的强大,实际上是“贱”的体现。男人四十以后,由于自己的社会阅历已经很广,有的就变得比较独断了。
那些胸怀大志,善于干大事,广纳贤才的真正强者,都不愿意独断专行,总希望广纳良言,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完美,营造宽松、和谐、合作的氛围。这是古往今来卓越领袖人物一种普遍的特性。
自专者无非两种人,一种是自尊心太强,不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指手画脚,更不用说全盘否定;第二就是自身拥有极大的权力,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区域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独断专行都是弱者(卑贱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听不得不同的声音,最终也必然自铸苦果。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主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率领数十万大军顺江东下,夺峡口,攻秭归,屯兵夷陵,夹江东西两岸。第二年二月,刘备率诸将从巫峡起,连营扎寨七百里直抵猇亭。东吴孙权任命宜都太守、年仅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陆逊兵少势弱,采用避敌锋芒、静观其变的战略,半年时间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寻找战机。蜀吴大军在猇亭相持达七八月之久,蜀军兵疲、意志沮丧,为避暑热将营寨移至山林之中,又将水军撤至岸上,采取“舍船就步,处处结营”。陆逊抓住战机,命将士持茅草点燃蜀军营寨,火烧蜀军连营700余里。蜀军土崩瓦解,死伤数万。
刘备大败后,只好带领残兵败将,由猇亭退到马鞍山,又突出重围,仓皇逃归奉节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夷陵之战”。经此一役,蜀汉元气大伤,从此无力问鼎中原。
实际上,“夷陵之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备不听劝阻、独断专行,致了决策性的错误,使蜀国受到致命的打击,等于亲手葬送了几十年无数人辛苦打下来的蜀国基业,以至于后来诸葛亮虽六出祁山,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但在伤了国家根本后再也难以从愿。
无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作为领导人,当权力达到顶峰后,极易犯独断专行的错误,因为所处的位置和权力欲的膨胀,就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这必然会给这个组织造成巨大的损失。
到1927年底为止,沃德公司已开设了37家零售商店,另外,它的7家邮购工厂都还有各自的门市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德公司开设商店的速度更是惊人。它选择人口在4000至75000人之间的城镇,到1929年底,共开设了500家商店,有时一个星期就开张25家之多。这使它很快成为零售业的“巨人”。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的萧条,沃德公司进入整顿期。它关闭了一些几乎入不敷出的商店,而且新商店的开设都要事先经过更周密的计划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沃德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营业扩展自然都遭受了挫折。但当战争结束后,沃德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西尔斯公司马上就掀起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大的扩张浪潮,把大约3亿美元的资金押在大规模的发展上,这使战后头两年里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从10亿美元猛增到近20亿美元。而沃德公司则按兵不动。1945年至1952年,即战后实行经济控制的年份,沃德公司不仅连一家新的商店都没有开设,反而关闭了37家收入仅敷支出的商店。
从历史上看,沃德公司的商店大多开设在乡间小镇上,这样做是为了拥有农村消费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农民被视为主要的市场。然而,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其近郊。购货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不可避免地从市中心和小型商业区那里抢走不少生意。但在这一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沃德公司却拒绝扩大经营,拱手把市场送给了西尔斯公司、彭尼公司和其他竞争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公司财力不足,无力支持一项蓬勃的发展计划吗?还是因为公司缺乏管理人才?不!沃德公司两者都不缺。事实上,该公司正储备着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以备后用。战争刚结束的那些年,公司内部拥有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许多人只是在遭受挫折后才最终决定离开。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公司做出了不求发展的决定呢?
答案就在于自1932年以来一直担任沃德公司董事长的休厄尔·埃弗里身上。
多年来,埃弗里一直以一个老式暴君的身份统治着这家有1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从不考虑雇员或经理人员的感情。当他终于在1957年从公司职位上退下来时,已是83岁的高龄。他独断而又错误的领导方式,使沃德公司大伤元气,特别是战后,他的“不求增长”的决策将沃德公司引向歧途,使其在竞争地位上受到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错误的判断、不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给沃德公司带来了可悲的后果。曾取得成功的领导者也可能把一个组织引向灾难,特别是那些严厉而又固执的领导者,在其40岁以后往往会变得易犯错误,并且不能容忍任何异己之见。埃弗里也正是这样,他错误的判断、独断专行的作风将沃德公司引向了歧途。
宽厚温柔,容纳万物
宽厚温柔是一种良好的德行,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一个40岁的男人如果拥有宽容之心,就会让他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与感激之情,进而靠近他、拥护他。所以,做人处世要有容人之量,尤其是当领导的,更应有大肚量,这样才会有人与你共同进退,使你成为“配天”一样的人物。
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在爱妾被人调戏的情况下,不追究犯上者的罪,遮掩了这位“风流”将军的罪过,从领导的胸怀和领导艺术上说,实在难能可贵。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6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与庄王欢歌达旦。
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大概想一亲芳泽吧。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有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小声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大声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大家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放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愤愤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的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部下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不丢掉小命那才叫怪事!可是楚庄王却能宽容地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掩饰,的确需要不同寻常的胸怀。
这段“绝缨会”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后来的善报结尾,恐怕还是要逊色许多。
7年之后,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地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为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楚庄王宽厚温柔,不追查酒后失态的勇士,使这个勇士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立了大功。
但从楚庄王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并非仅仅是楚庄王本心善良、胸怀博大,而且还是一种领导艺术。他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赢得下属的心,在部下心中播下感激的种子,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宽宏大量的胸怀
“宽厚温柔”要求40岁的男人心胸要非常宽大,对待一切人都要温和。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一下子办不到,但是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胸怀,一天一天地,心量就会逐渐放宽。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勉强,当由勉强变到自然的时候,你这个宽大的心胸境界就相当可观了。到最后,就是“宽厚温柔”。
那么,怎样培养宽宏大量的胸怀呢?
第一,与人交往要有较强的相容度。较强的相容度是要求一个人能够为人宽厚、心胸宽广、容忍别人、忍耐力强。相容度强的人能够接纳和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境中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在困境中共患难、积蓄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相容度低的人,别人往往不愿与其合作,常常被人疏远。
第二,不要自寻烦恼。相比心胸宽广的人,心胸狭隘的人往往活得比较累。对于那些在别人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不能释怀;他们不但算计别人,更害怕被别人算计,始终提心吊胆、患得患失;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眼神、话语、动作;他们往往很偏执,容不下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所以,心胸狭隘的人往往很难与别人沟通与合作,更得不到别人的拥护,常常郁郁寡欢。其实,这些人的烦恼大多是自找的: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又害怕因为得罪他人而为别人所不容,所以,他们整天看别人的态度和反应,生活压抑、缺乏生气。
第三,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让人。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由于对某些事情见解的不同,由于个性、爱好、要求的不同,或是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此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寻找共同的立场。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不同,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和你采取相同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只要能够完成工作,任何工作方式都是可取的。要记住,争执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第四,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庸》为我们留下的处世原则。鉴于这一原则,我们不应提出别人难以接受的要求,由此可以避免尴尬的局面,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求我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否为对方所认可和接受。
40岁的男人,你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假想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那时,看看你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法,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体谅别人,从而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放下怨恨,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裨益
作为一个40岁的男人,一定要保持一颗慈爱的心,除去那些怨恨别人的想法,因为憎恨别人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因此,谁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地会遇到与他人之间发生摩擦或不愉快的时候。尤其是当你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是否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呢?你是否会因此而在心里对他人怀有怨恨之心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当你受到了真正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完全有理由怨恨他人,因为你是真的受了委屈。可是,请你冷静地想一想,当你在怨恨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事实上,你所得到的只能是比对方更深的伤害。
你的怨恨对他人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是你自己内心里的怨恨影响了你自身的健康,因为你的怨愤态度使你产生了消极情绪,这消极情绪对你的健康和性情都会产生很大的负效应,从而对你造成伤害。更为严重的是,你总是想着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总是因此而极不愉快,从而也就会招致更多的不愉快。
想想看,你是否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呢?你要知道,我们所受到的不公,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有所欲求。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心理上的这份欲求,或者把这份欲求看得很淡,那么不公又从何而起呢?
当然,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你不必与那些与你之间存在着嫌隙的人表现友好;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原谅和学会遗忘,那么你也就否认了你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这样一来,你对他人的怨愤也就会因此而升级,你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也同样会由此而升级。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
我们常在自己的脑海里预设了一些规定,认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不是很可笑吗?
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其实,倒霉的人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甚至连觉也睡不好。
当你怨恨一个人时,请先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反应,你就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一个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能明白什么道理就明白什么道理。你让不让他感到愧疚,对他差别不大,但是却会破坏你的生活。假如鸟儿在你的头上排泄,你会痛恨鸟儿吗?万事不由人。台风带来暴雨,你家的地下室变成一片沼国,你能说“我永远也不原谅天气”吗?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怨恨别人呢?我们没有权利去控制鸟儿和风雨,也同样无权控制他人。老天爷不是靠怪罪人类来运作世界的,所有对别人的埋怨、责备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
即使遭逢剧变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释怀,因为如果你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就得抛开愤怒,原谅对方。
悲痛和愤怒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第二种人却能得到超乎常人的同情心和深度。
令人心碎的事,例如大病、孤独和绝望,在人的一生中都难以幸免。失去珍贵的东西之后,总有一段时间会伤心、绝望。问题是,你最后到底变得更坚强呢,还是更软弱?
宽恕、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
事实上,忘记你所受到的不公,忘记对他人的怨愤,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只能是你自己。当你忘记了怨愤,学会了遗忘和原谅,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所认为的那些所谓的不公,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它们在你的一生之中,是那么地微不足道。而你也同时会认识到,抛开对他人的怨愤之心,你所获得的快乐是你这一生都享受不尽的。
学会宽恕而不怨愤,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40岁的男人,如果你还没有学会遗忘和原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强迫自己,不要怨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
古时,有个气量很大的宰相,论权势,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宰着国家大权,但他从不恃势凌人。
一次,宰相的亲戚造房子,只顾自己的府第造得如何气魄壮观,不顾村民的意见,占去道路三尺,致使村民行路不便,村民只得踏上他家的围墙基才能过此段路。宰相的亲戚忍不下去,就写信给宰相。宰相看后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只为小小一堵墙。”随即举笔回复:“让他三尺也无妨!”于是,宰相的亲戚把围墙退进三尺,村民拍手称赞。
全村人都说宰相官大肚量大,气魄大,可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久而久之,这成为一句俗语,人们广泛用于启发劝告好胜者,要顾大局,切勿鼠目寸光,只顾自己的利益。
“大肚量”的宰相史不乏人,狄仁杰就是如此,堪称楷模。
狄仁杰治国治民轻车熟道,能力非凡,难得的是还能容忍别人,不计个人私怨,不遗余力地推荐有才之士,使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受益匪浅。这是一种无比的豁达和高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如此宽宏大量、卓有远见,凡夫俗子们是否也应作些思考呢?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叛乱,宰相张光辅领兵讨伐。官兵因军纪败坏,鱼肉百姓,影响极坏。这时,身为刺史的狄仁杰挺身而出,指责宰相张光辅治军无方。叛乱平息后,受牵连的有六七百家,许多无辜的人都要惨遭杀害。狄仁杰负责行刑,他认为这是草菅人命,便冒着杀身之危,向武则天上书,终使这些人免遭杀害。
武则天认识到狄仁杰确实是个人才,便连续提升了他。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为刺史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百姓拥戴。可是,有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人是谁吗?”
狄仁杰磊落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以便臣等能和睦相处!”
武则天听后,感到狄仁杰气量大,能容人,可堪重用,更加器重他。狄仁杰好面折廷诤,常常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也曾动怒,使狄仁杰遭到贬官。日久见人心,经过几件事情之后,武则天既看出了他的才能,也看出了他的忠心,以后每当他们政见不一时,武则天总是屈意从之。
就在狄仁杰遭到左迁时,将军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保荐他,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回到京城以后,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是否有知人之明、荐人之德?”
狄仁杰说:“娄将军谨慎供职,还没听说过他荐举人才!”
武则天笑着对狄仁杰说:“朕起用你,全凭娄将军的力荐!”
这件事使狄仁杰很受感动。自己与娄师德非亲非故,他秉公荐贤,并不是为了使人感恩戴德,实在是高出自己很多。从此,狄仁杰特别留意物色人才,随时向朝廷推荐。
当时契丹国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其名将主要是李楷固与骆务整。他们屡次打败唐军,杀死很多唐军将士。后来,他俩归降,朝中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武则天,请求杀死二人。
狄仁杰的意见与此相左,对武则天说:“这两位将军骁勇无比,他们以前能力事其主,现在也必能尽心于我朝。请用圣德安抚,赦免他们的罪过!”
因和这两个人作战而被杀死的唐军将士与朝廷上的许多大臣非亲即故,这些大臣极力主张要杀死这两个契丹将领。狄仁杰针锋相对地说:“处理政事应以国家为重,岂能由个人恩怨决定!”并坚持为这两个人请求官职。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封李楷固为左铃卫将军,封骆务整为右武威将军,令他们守卫边防,从此边境得到了安宁。
如果有人犯了一个错误,那就好比把牛奶打翻了,反正你也不能再喝了。重要的是你应该用善意的态度去找犯错误的人谈话,使他在离开你的办公室时下决心不再重犯这类错误。可是事实上,当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往往狠狠地训斥一顿犯错误的人。其结果,当他离开你的办公室时,必存报复之意,闷闷不乐,决心要在不远的将来想办法再冒犯一次,报复一下你。这样,他肯定无心去改正他的错误。
宽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凡受过刻骨伤害的人,都知道宽恕的难。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自私固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思想狭隘的人,要想让他将心里对某人存着的芥蒂和憎恨彻底除去,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指能做大事的人,都有其原谅、宽恕别人的度量。当你宽恕了别人的同时,也等于宽恕了自己,因为,你已将心中那化不开的郁结解开了,换来的将是一片安详、和平与恬静。
男人四十后,就应有一颗宽恕之心。你宽恕了别人,实际上也是宽恕了自己。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包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句俗话说得好:进一步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圆滑人际关系的智慧之一就是知道退让,学会让步;其二则是切忌抱怨他人、指责他人,而应该包容体谅。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40岁的男人,如果你还欠缺宽容的态度,那你是不可能建立起圆满的人际关系的。
别人如果有缺点,不应该以此为把柄,尽其所能地挖苦讽刺,来显示自己的优秀,而应该尽力为其遮掩。对别人身上那些有害于他的成长或者处世的行为,应该善加指点,而不是忿而疾之,否则便是以顽济顽了。有的人专门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这样,也暴露了自己没有修养的缺点,这种人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批评别人时不要措辞过于偏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教别人做好事时也要“从善如流”,低调行事,同时还要考虑,要在对方的能力范围内。《菜根谭》说:“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可见凡事不要逼人太甚,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也能够避免灾祸。
这些主要是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孔子也曾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苛刻斥责的态度对待别人,即使是好意,也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如此一来反而无法达到目的。如果要避免遭受无益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越是急于调查真相,反而愈不容易搞明白,欲速则不达。不如放宽心思,理清头绪,任其自然发展,慢慢再查个水落石出;若是强行调查,操之过急,强行破坏他人的生活规律,就会引起别人的愤怒和反感。同样,在指使别人时,若是巧施心机,强欲操纵,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所以不如顺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地遵从。
宽以待人,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汉代的班超出使西域,一路上遍播大汉的国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些国家中,只有龟兹恃强不从。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在护送过程中,途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便大概知道了内幕,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也不糊涂,他相信班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派人送书信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1000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宽宏待人,没有和李邑计较,反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这正是个报复的好机会,因此有人建议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此次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十分生气地对那个人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的确是可以报复他,可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听到班超的这番话后,对班超十分感激,同时也十分羞愧,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由此看来,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不失为一剂利人亦利己的良药。
人,总是这样,在事情发生后,老是能清楚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却暗于自见,所以在斥责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的缺点,而严厉地指责对方的不是。这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和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男人40之后要学会给对方留面子,要有体贴心,不要去指责别人的小过失,不去攻讦隐瞒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