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11

第111章 战国巨富——猗顿

猗顿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商业巨子,与陶朱公齐名,并称“陶朱猗顿”,在商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猗顿由一介寒儒发展成为百万富商,他造福当世,荫被后代,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纪念。

猗顿(前480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人,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姓名与生卒年代已无可考。因其发迹之地古称猗国,故名猗顿。

猗顿原是一位贫寒的书生。祖辈以耕读为业。到他手里,已是“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就在他生计艰难之时,听到了陶朱公(即范蠡)弃官经商后三致千金的消息。于待了他,并告诉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茅塞顿开。于是他挈妇将雏,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今天的山西临猗一带。他看到峨嵋岭下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确实是一个天然理想的畜牧场所,就在对泽附近(今临猗王寮村西)定居下来,“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

由于猗顿的辛勤经营,他的

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生活中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睛。猗顿之所以能成为巨富,就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财富的眼睛。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注意到了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于是,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是,猗顿“往而问术焉”。陶朱公热情地接一起卖掉。几次下来,他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手工业者兼商人。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修了山西第一条人工运河,以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

在猗顿活动的盛期,还曾经营过珠宝玉器,对珠宝也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淮南子·汜论训》云:“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篇感叹道:“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也就是说,有些特别贵重的宝玉,如结绿、玄黎等,离开陶朱公和猗顿,便不能进行交易。

通过畜牧业、盐业、玉器业等多方面的经营,猗顿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中彤响很大。《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可见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赞他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岂猗顿之谓乎。”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也说:“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猗顿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从另一方面来看,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延伸阅读

猗顿故城

山西临猗县城南六公里,有一座古城遗址。路边有块标识碑,上书“猗顿故城”。传说,猗顿得陶朱公致富之术后,十年速富。按猗顿陵园内《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里的说法,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可见其牧场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传说猗顿致富后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所以在今牛杜镇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这就是“猗顿城”的来历。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此置县,命名为猗氏。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便毁于一旦。因岁月变迁,改朝换代,人们逐渐淡忘了“猗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