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43

第43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明清之际的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

郑成功(1624~1662),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河内浦,父亲郑芝龙是贩运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富商,后归顺明朝。郑成功七岁回国。少年时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国家势力衰退,内忧外患,民怨甚深。郑成功的老师也是爱国之士,常用英雄志士的诗篇教育郑成功。

郑成功天资聪明,涉猎广泛,8岁时就会背诵“四书五经”,10岁时能写八股文。12岁时,老师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文章意境开阔、新奇,令老师感叹不已,大赞郑成功是“天下奇才”。文由心动,郑成功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足可见他的敏锐才思和博大胸怀。

郑成功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延伸阅读

郑成功名字的由来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曰“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