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80

第80章 爱国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的出现,不仅结束了过去那种空疏的高谈理性不切实际的学风,更主要的是开创了一种将理学与经世致用结合的新的学风。湖湘文化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是因王夫之而发扬光大起来的。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县金兰乡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

王夫之14岁中秀才,明崇祯十一年(1638),20岁的王夫之读书于岳麓书院,与人结“匡社”。24岁时,赴武昌参加乡试,以第五名的身份中举。这时,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王夫之没有机会上北京参加会试,只好回到衡阳。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攻入衡阳,想聘请王夫之兄弟为辅佐,王夫之不愿与之合作,逃到南岳躲了起来。清兵攻入衡阳,王夫之又逃到湘乡白石峰。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病重后叫人抬着自己上了南岳,临终前嘱咐王夫之等人,他死后要葬在莲花峰下,不要进城市,不要被清兵玷污。这对王夫之终生保持民族气节有深刻影响。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曾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王夫之对永历政权抱有很大的希望,以为那里的人会卧薪尝胆,齐心协力,共同恢复故国,自己投奔他们也是想有一番作为。没想到,他到肇庆后,发现这里的人苟安之息浓厚,不以国事为重,整天为权力而争斗不已,他深感失望。加之他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于是,他决心离开,到桂林投奔瞿式耜。瞿氏殉难,王夫之潜回湖南。清兵占领湖南后,王夫之避居零陵北洞、钓竹源等地,又改换姓名,变易衣服,打扮成瑶人,在常宁县西庄园授徒讲学,主要讲授《春秋》,通过对“华夷之辨”的阐述,向青年学子们灌输反清思想。王夫之辗转于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历四十年“守发以终”(始终未按清制剪发),其爱国气节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

1657年,清政府大赦天下,王夫之回到南岳续梦庵,过着幽栖生活。

王夫之晚年为其新筑草庐“观生居”自题堂联,有“六经责我开生面”一句。他治《周易》与象数家不同,不囿于繁琐的图书象数,而着力于阐发经中的义理,结合时代阐释《周易》的微言大义,创建了别开生面延伸阅读

王夫之打伞

王夫之不仅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有研究,而且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但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作为一个“亡国文士”,王夫之的个性尤其值得敬佩。清王朝确立了全国的统治后,不少原明政府的文人学士纷纷投效,以猎取官位和利禄,可王夫之却偏偏不买“老靼子”这个帐!据说,他晚年在衡阳的十七年里,每次出门,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手打一把雨伞、脚穿一双木屐,表明自己是明代遗民,头不顶清朝的天,足不踏清朝的地。

的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