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20

第20章 “诗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被后人称为“诗母”、“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诗品·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录而成的,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各种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它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心怀故土,情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书写游子之歌,他们作下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就成了《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

《古诗十九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爱《古诗十九首》,并自觉地学习、借鉴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拟,曹植、陆机、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传世。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到了汉末就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物候节气等,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延伸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了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及的情状。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了思妇借助单调往复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