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施耐庵(约1296~1370年),名子安,一说名耳,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原籍江苏兴化。
施耐庵家境贫寒,出身船家。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29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35岁时,施耐庵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
元朝末年,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弃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
生活中的施耐庵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传》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非常可恶,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着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突然发现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觉得这事蹊跷,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李大作贼心虚,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咚”往地上一跪,连声求饶。
施耐庵问他为什么偷鸡,李大说:“我有90岁的瞎老母亲,已3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 施耐庵对李大很同情,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送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不晓得,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有用意呢。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像,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晚上李大像只跳蚤似地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是在梁上。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怎么也不肯要。施耐庵没有办法,只好在第二天大早,又派人送了二斗米到李大家。
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便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施耐庵随即把《水浒传》中有关写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以李大为原形创作的。
《水浒传》成书以后,在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将施耐庵逮捕,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立碑保护至今。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都有环境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带有理想色彩,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同时,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维妙维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都极为灵动传神。
知识小百科
宋江起义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宋徽宗赵佶闻知,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知歙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战败被俘,起义遂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