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约1500~1582年),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有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人遍索遗稿,汇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吴承恩喜爱野史奇闻,曾仿唐传奇创作《禹鼎志》,是一部有鉴戒意义的短篇志怪小说。当然了,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著作还是我们所熟知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其实,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一心想在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完整的《西游记》。
此前,他听说京城国子监和南都(南京)国子监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乐大典》,其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这些都是创作《西游记》前亟需阅读和参考的,可是一般人根本无法读到。
他寻思再三,借了盘缠,带上好友沈伯生(已高中进士,后升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写的几封信,赶到南京,在顾楼街文友朱祠曹家住下。吴承恩先后持沈的介绍信件找了几位官场上的朋友,可是他们都表示:国子监规制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收录《西游记》版本的零本。
无奈之下,只有花钱请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抄录了。而且这还多亏得到国子监里那位沈伯生友人的关照。吴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离国子监所在地的成贤街还有几里路。吴承恩每天下午就赶到国子监大门外耐心等候,拿到抄录好的书稿如获至宝,惟恐失落了一页。回到住处就翻阅潜心研究。抄书稿的费用都是朱祠曹垫付的。因为吴承恩乃是山阳一饱学寒士,根本拿不出那笔钱。
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称“南都之行”是“觅宝而得宝”。南京人文荟萃,书肆(指出现于东西汉交替之际的图书摊)很多,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了多年的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后,吴承恩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呕心沥血,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巨著。
《西游记》以公元7世纪中国著名佛学大师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为原型,虚构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在取经路途中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怕任何权威、与所有恶势力水火不容的神猴形象“孙悟空”,隐晦地表达作者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愿望。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延伸阅读
吴承恩与《西游记》
大型传奇神话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拍摄于2007年。剧中,主人公吴承恩大智若愚、崇尚公正、风流倜傥、诗文书画、千古一绝;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西游记》人物,与剧中原始人物形象交相辉映;丰富奇绝的神话、幻想、侠游与大胆有趣的艺术表现样式、现代高科技的立体表现手段、极大地扩展了天上人间的非凡想像。2009年12月4日,获得比利时电影节“第一届国际立体电影节佩龙杯长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