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精忠报国凌云志:岳飞
32882900000043

第43章 君臣间隙

眼看着岳家军节节胜利,软弱的高宗却一再的退缩,他像得了“恐金症”一样的惧怕金人。同时随着岳家军的日益壮大,高宗开始猜忌岳飞,君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高宗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低下自己尊贵的头颅,向金人俯首称臣,虽然朝野上下反对议和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高宗已经完全麻痹了,最终还是决定同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款。

失去的大片河山一直是岳飞忧心的问题,很多时候他都眺望着远方的大片土地,想象着自己收复这些土地的那一天。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岳飞心中酝酿着一个计划,就是从他的驻地鄂州出发,北上进军,直捣汴京,而南宋的其他军队则从东南和西北两翼出兵配合,合击伪齐和金军。岳飞从各个方面做着准备。岳飞这样的忠臣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谋朝篡位,但是不见得高宗不这样想,一些矛盾隐藏着,但是并不代表这些矛盾不存在,这个时候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对于是否进行北伐朝廷当中也争论不休,赵鼎和张浚虽然身为朝廷中的两大重臣,但是却在观点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以至达到再也无法共事的程度。两个人整日地争论不停,始终达不到统一,最后一气之下,赵鼎便辞去了原有的职位,到绍兴当一个小小的知府去了。

赵鼎走了之后,朝廷又引进了一名大臣,他便是后来人人憎恨的秦桧。返回宋廷的秦桧,曾一度没有职位,但是秦桧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善于逢迎,很快便讨得了张浚的喜欢。由于秦桧在北宋末年曾表现过反对求和,张浚被这个表象所迷惑,以为秦桧依然像当年那样,因此就想拉拢秦桧,一来可以培植一个自己的亲信,二来也为自己培养个接班人。

经过从前被宋高宗罢去相职的教训,秦桧也学乖了,尽量地靠拢张浚,同时又克制住自己暴虐贪婪、媚敌求荣的本性,明是充当宋国大臣,实际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奸细。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向南宋通报了徽宗死去的消息。高宗听后没有多大的反应,但是每次只要一面对群臣就总是装出无比悲伤的表情,痛哭不止,时常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着他和徽钦二帝的深厚骨肉之情,以及家仇国志难酬的悲哀。而且每当与岳飞见面,常要谈及国势军情,佯装誓死要抵御金人的抵抗。

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命进京述职。这个时候高宗赵构十分看重岳飞,他把岳飞招到自己的卧室单独商议重大事件,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武官来说是巨大的荣耀。岳飞就机智地将话题引到再次出兵北伐的问题上。

有一天,高宗问岳飞:“卿可有良马?”岳飞一时摸不清高宗问话的用意,却借机作了一番讽谏。岳飞答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岳飞这是以自己为一匹马来说明喂养好马需要懂得如何饲养,如何让它发挥最大作用。借此机会他提出只要高宗能够放心大胆地委派给自己更多的军队,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他希望高宗不要被从前北伐成果不大所吓倒,而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高宗原想以良骥能任重道远来开导岳飞,希望他能做一匹听主人驾驭的良马,顺从和谈,不料岳飞竟弹出这样一段弦外之音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有奶便是娘,那不是在影射刚任命的枢密使秦桧吗?容易满足,莫不是讥讽朕胸无大志、苟且偷安?

但是迫于用人之际,高宗并没有把话说明白,而是说了几句鼓励岳飞的话,大意是说,那么我就把收复中原的大事托付给你了,岳飞性格比较耿直,没有什么心机,自然没有弄明白高宗的弦外之音,这也正是高宗不满岳飞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会揣度君意。

岳飞在这个时候起已经掌控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岳飞重权在握,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证明宋高宗对岳飞的重视。岳飞盼这一天已经盼了很久,收复故土的希望更近了,他不禁万分欣喜。岳飞非常感激高宗的知遇之恩,并誓死要报答这份恩情,这个时候岳飞迎来了人生中最为光辉的岁月。

对于高宗来说,这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些笼络大臣的手段,但是对岳飞这个“精忠报国”的忠臣来说,却是非常大的鼓舞。他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激动。恢复中原大业,报仇雪耻之志不能实现,他的心情一直非常郁闷,现在,终于有机会“重新收拾旧山河”了,他积极地投入到伐金的准备工作中。

这个时候的岳飞无疑是骄傲的,自己挣得每一分荣誉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最为重要的是他感觉高宗信任自己,正是这份信任让岳飞失去了芥蒂。

岳飞虽然战场上英勇无敌,但是在政治上却不会揣摩圣意,也因此和皇帝之间不免产生了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