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1127年),当南犯的两路金军攻破汴京城时,北宋皇族的子孙都被金人捉了,然后押回了北方,这时候只有赵构有幸逃脱了,赵构之前有过一个儿子,但是不幸夭折了,而更为不幸的是,赵构在金人入侵南宋的追逐中,因为惊恐过度,失去了生育的能力,按照祖宗家法,赵构必须从宗室中过继一个儿童来做他的儿子。好在以后继承大统。
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中旬,上虞县丞娄寅亮乘赵构停留在绍兴府之际,上了一道奏章给赵构说:“先正有言:‘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也。’仁宗皇帝诏英祖入继大统,文子文孙,宜君宜王,遭罹变故,不断如带。今有天下者独陛下一人而已。恭惟陛下克己忧勤,备尝艰难,春秋鼎盛,自当‘则百斯男’,属者椒寝未繁,前星不耀,孤立无助,有识寒心。天其或者深戒陛下,追念祖宗公;心长虑之所及乎?崇宁以来,谀臣进说,独推濮王子孙以为近属,余皆谓之同姓,遂使昌陵(按即太祖)之后寂寥无闻,奔迸蓝缕,仅同民庶,恐‘祀丰于昵’,仰违天监。艺祖(按即太祖)在上,莫肯顾歆。此二圣所以未有回銮之期,强敌所以未有悔祸之意,中原所以未有怠肩之时也。欲望陛下于‘伯’字行(按宋太祖第七世孙为‘伯’字行)下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庶几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
这个奏折上表之后娄寅亮也曾忐忑不安,因为他在奏章中不仅暗示高宗从宋太祖后裔中挑选一个继承皇位,而且还委婉地说出了高宗赵构无法生育的事实。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高宗不但没有处罚娄寅亮反而对他大加赏赐,但是高宗是真正的赞赏他吗?并不是这样的,一个30多岁的皇帝,被自己的大臣暗示自己无法生育,这是多么难堪的事实,并且高宗一直在治疗之中,但是他忍了下来。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议论,他从秀州(今浙江嘉兴县)选来一个名叫赵伯琮的孩子,由张婕妤负责养育。不久之后,有一个得宠的吴后又力争说,她也要养育一人,以备将来再加挑选,于是把一个名叫伯玖的五岁小儿收入宫中,由她抚养。
金朝为了扩大南宋王朝内部的矛盾,决定把宋钦宗的太子赵靖送回南宋。而赵构即位之后,未曾废除赵靖太子封号。赵靖还朝,必然引起皇位继承的混乱。
时刻以国家为重的岳飞想到,只有在赵靖还朝之前册封太子,才能避免混乱。他在临安期间,曾经见过赵窨(赵伯琮过继给赵构后的新名字),认为赵窨天资聪颖,是理想的太子人选,应尽早册封。实际上,在岳飞以为自己得到高宗的信任之后就曾经私下跟高宗提起过这件事情,因此引发了君臣之间的矛盾。群臣都有意让高宗过继一个儿子的时候,岳飞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再一次揭开高宗的伤疤,高宗能不怒吗?
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象征着封建王朝的安定,可以免除皇位继承权的争斗。岳飞的擅离职守的抗上行为已经加深了他与高宗之间的矛盾,议立太子之事,再度引起高宗对岳飞的强烈不满。
这次高宗很明确地提醒岳飞,他手中有重兵,并且作为一介武官,不应当参与议立太子的事情。警告归警告,在这个动乱的时期,岳飞的存在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于是高宗派赵鼎前去开导岳飞,赵构说:前一段时间岳飞一直上书,启奏立建国公为皇子,但是岳飞身为一介武将,不可能会想到做出这样的建议,一定是岳飞身后的村秀才教他的,你去之后好好劝说岳飞,让他莫要再插手朝廷的政事。
赵鼎去劝说岳飞,并没有让岳飞死心,岳飞一直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臣子就应该为国家多考虑,但是自己却没有想到这触怒了高宗。
从此,岳飞在高宗心目中不但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武官,而且还是一个值得警惕、握有兵权的武将。善于见风使舵的秦桧揣摩出了高宗的心思,就一个劲儿地在高宗耳边吹风,说岳飞的坏话,对岳飞的不敬之举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以博取皇上的欢心。
前一段时间,岳飞还是高宗最信任、最赏识的大将,而现在岳飞却成了高宗最猜忌、最不放心的武将。君臣之间虽然表面上已经和好如初,可是暗地里却彼此怀疑,他们之间的裂痕正在一步步地扩大。岳飞志在抵抗金兵、收复国土,高宗对此却毫无诚意,一心只想求和,且担心帝位不保,这就注定了岳飞后来的悲剧。
岳飞想要合并大军的梦被破坏了,但是岳飞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挥军北伐,收回国家的大好山河,于是岳飞重新振作精神,整顿军队,打算再次出击。返回鄂州后,岳飞再次向高宗上书,坦率地指出朝廷消极防御、不敢出兵主动进攻的错误。并且主动提出愿意带兵进驻淮河的建议。
岳飞不愧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将,虽然得不到高宗的认可,但是岳飞从始至终都在为国家做打算,他没有将个人得失放在心上,而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完成抗金大业。高宗虽然对岳飞不满,但是用人之际,高宗还是忍住了,他对于岳飞的豪情壮志赞美了一番,也对他的建议进行了考虑,最后决定由岳飞带领部队进驻江州,这样可同时照顾到其他一些地区。于是岳飞再次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北伐的准备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