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每个人写书都有一定的目的,我也不例外。但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是,我这个人还是喜欢赶潮流,因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写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尽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也可以说尽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我一直很犹豫这样做是否值得,因为对于传统文化,我既不是专家,研究谈不上很深刻,做传统文化普及也算不上很合适的人选,但出版社朋友说服了我:既然了解,何不说说,尽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也许对传播传统价值还有点作用。

说到传统价值,一百多年来,在经历与西方文化对比之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人主张重拾它,这与人们对现代化幻想的破灭直接相关。现代化并非想象的那样美好,它也带来了如麻的问题。比如,现代生活方式过分被消费主义所左右,尤其是被物欲的无限追求所左右,文化变得越来越过于娱乐化,越来越远离人真实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性带来的暴力倾向,同样值得高度重视。今天的技术发展实际上给毁灭性战争提供了条件,而现代文明的约束力量又不足以规范、制约、驯化人的暴力冲突。“9·11”及其带来的冲突就是一例。同样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公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这既与现代化本身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又归因于传统的缺失和断裂。著名学者李书磊认为,“中国经由剧烈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而出现的某种文化真空即文化功能系统的失效,正成为社会整体性腐败的直接原因。我们由于对传统的彻底摧毁而丧失了对一切文化及其秩序的敬畏,人人变成了无所不为的动物性存在。这种以人欲泛滥为特征的官腐民败乍一看好似与现代社会普遍的世俗化趋势相因果,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那些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神圣化传统的民族即使在世俗化浪潮下也倾向于建立起良性的世俗秩序,而我们即使依靠严刑峻法也难以为继。你可以说这乃是由于制度不善,但制度与文化生态又何尝没有深刻的关联。”

重拾传统价值可谓是正当时,但任务极其艰巨。一方面,社会对传统价值的误会已深。许多人把传统价值与封建礼教等同起来,尤其是经过新文化运动以后,这种观感更加强烈,而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斗士们并不是否定传统价值,而是要揭露那些假卫道士们利用传统价值来维护那个吃人的时代。他们在斩断封建统治者禁锢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的同时,对传统价值的伤害也极为严重,仁、信、忠、孝这些观念在当今变得好像越来越稀缺。伟大的传统凝结着人类的经验、情感与智慧,从来就是人类生存的佑护力量。毒生姜、毒奶粉、我爸是李刚等丑恶现象的发生,无一不是告诫我们:缺乏传统价值的调节,我们社会秩序永远不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价值的内涵极为深刻,没有多年的煎熬无法参透,这一特性对传统价值的普及是一大难点。如何通过新的文化创造来延续过去的传统,用比较流行的方式展示经典及其精神的魅力,让传统在当代的人群中复活,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分子一项重要责任。

履行这项职责难度很大,因为不仅要了解传统经典,还要懂得如何来展示经典。传统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许多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学素养深厚的人,其为人极为谦逊低调,不愿张扬。他们的言论与传统经典一样博大精深,让人难懂。让他们承担普及传统价值可能有点难度,而稍微懂一些的人未必能够真正有些真知灼见。如果当前我们再主张去重读经典,或者是从小开始先背经典,许多人可能都不愿意这样做,一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二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这里对他们就业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如何快速让大家了解掌握传统价值,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开头我已经说过,我对传统价值的了解可能是一知半解,但我比许多人还是幸运点,因为在钻研经典过程中我耗费的时间可能比别人多,加上我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更能接触传统文化,所以我想尽一点文化人的责任,想把自己对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的言论解读一下。选择这样的视角,在我看来,它既可以让我们理解经典,又可以解决我们当前心中的困惑。这个人物确实值得我们这样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连蒋介石也对他极为推崇。他是我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一般来说,人的一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一下子面对生活的艰辛,对人打击是多么的大。王阳明就有着这样的经历,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在朝廷做大官。然而作为一名官宦子弟,他的行为多少有点与众不同:12岁口出狂言,说不要读书登第做状元,而要“读书做圣人”。15岁独自一人远出塞外考察军事形势,练习骑马射箭,回来后一心想要给皇帝上书,发表防守边关的见解。17岁结婚当天竟然玩起了失踪。中进士做了官之后仗义执言,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结果被打得死去活来,关进了锦衣卫大狱,出狱后还一路遭到追杀,但终究大难不死,被发配到远荒极僻之地——龙场做驿丞。初来乍到,由于水土不服和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是情绪极为低落,他几乎天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结果在那里却悟出了圣人之道。随着朝局的变化,他后来受朝廷重用,但却以文弱而又带病的身躯,到茫大山中指挥作战,平定叛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但是,作为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家,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战功,而是他的儒家思想。虽然王阳明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永远成为过去了,但他的思想观念对我们现实工作生活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解决我们心理困惑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认识论问题,他提出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本质是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他的这种观点,我是深有体会。就拿学习来说吧,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所以一直以来,我学习语文毫不费力;相反,我对数学很反感,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无论我如何努力,总是很难提高。通过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后,我发现也许就是因为我内心深处本身对数学没有好感,一看到数学就头疼,还能学好数学吗?相由心生,说得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现在,我对什么事情都看开了,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淡化效果对自身的影响,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

比如尽孝问题,他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对父母尽孝道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孝顺要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第三个层次是孝顺不是靠说而是靠做,老人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有饭吃,能有人聊聊天就足够了;第四个层次是阐释尽孝与养老之间的差别,即尽孝不仅仅是给父母好的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应有精神上的愉悦。“不要让老人感到孤独”,这是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通过对王阳明这四个层次的理解,我自己行为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我生活在北京,但我经常挂念着我家乡的父母,他们年龄大了,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我几乎每个月都给他们打一两个电话,每年都要回家一趟,只要有条件、机会,我都愿意接他们来北京小住一段时间。在北京这边,丈母娘、老丈人帮忙看孩子,跟我们一起吃住。由于观念的不同,彼此之间在处理一些事情上肯定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我要求自己必须控制好情绪,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不跟两位老人斗嘴、发脾气、闹别扭,让两位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

比如与人交往的说话艺术,王阳明告诫我们:首先说话不要直言,但要讲真话;其次,说好话也要有一定度,不能让别人觉得你不真诚;另外,对自己亲近的人也要谨慎说话,也许这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在外工作太累,回到家里谁说话还会那么讲究,小心谨慎的呢?以前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家里人有什么就说什么,认为反正家里不像外面,每句话都要考虑得特别清楚,说还是不说,要斟酌很长时间。回到家里,还不放松点自己的神经,所以有时家庭的纠纷矛盾就因为我的说话不小心而引起。现在好了,自从理解了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后,我在家里说话时也变得谨慎些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说之前心里先都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再比如做人,王阳明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千万不能“傲”气,尤其是成功人士;要学会谦虚,不要张扬自己;急流勇退要及时,否则有时会伤及自己的性命。这些看法在当代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报道中一些高官和知名人士不能善终的重要原因,在于做人没有达到王阳明这些要求,反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关于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关于为人处世,上述我只是简单地举了几个小例子,王阳明还有很多独特的看法,本人把其中那些认为对我们当代工作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看法摘录出来,通过典故、案例等方式进行解读,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普及一下我们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让读者知道,任何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任何涉及精神层面的问题,包括我们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我们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在对王阳明思想观点的解读中难免有纰漏的地方,不足之处请读者们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