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21

第21章 孝顺要发自内心

语录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传习录·徐爱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孝心如果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是符合天理的,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孝顺的儿女冬天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亲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天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亲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诚孝的心自然的反应。

什么是真正的孝?《论语》里有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到愉悦。就像《礼记·祭义》上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谓“孝行”,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呢?

在王阳明看来,“孝”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不加任何条件的,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孝顺的儿女冬天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天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诚孝的心自然的反应。所以子女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

下面,我们来看看“箱子里的秘密”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三个儿子为了金钱才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这种孝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孝行,因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有条件的,是我们需要批判的“孝行”。

从前,有个老人,妻子去世后一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他一生都是个辛苦工作的裁缝。现在他太老了,已经不能做活儿了。他的双手抖得厉害,根本无法穿针,而且老眼昏花,缝不直一条线。他有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并结婚有了各自的家。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来和父亲吃一顿饭。渐渐地,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儿子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心想:他们不愿意陪在我身边,因为他们害怕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他彻夜不眠,为此而担心。最后去请教了当地的一名智者,这名智者帮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一早,他去找木匠做了一个大箱子,然后又跟锁匠买了一把旧锁头,最后向吹玻璃的朋友要了一些碎玻璃。

老人把箱子拿回来,装满碎玻璃,紧紧地锁住,放在了饭桌下面。当儿子们又过来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脚踢到了箱子上面。

他们向桌子底下看,问他们的父亲:“里面是什么?”

“噢,什么也没有,”老人说,“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

儿子们轻轻动了动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们踢了踢箱子,听见里面发出响声。“那一定是他这些年积攒的珠宝。”儿子们窃窃私语。

他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保护这笔财产。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和父亲一起住,照顾他。第一周年轻的小儿子搬到父亲家里,照顾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是二儿子,再下一周是大儿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最后,年迈的父亲生病去世了,儿子们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饭桌下面有一笔财产,为葬礼稍微挥霍一些,他们还承担得起。

葬礼结束后,他们满屋子搜,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后,他们看到的当然是碎玻璃。

“好恶心的诡计,”大儿子说,“对自己的儿子做这么残忍的事情!”“但是,他还能怎么做?”二儿子伤心地问,“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会有人注意他。”“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小儿子抽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遵从小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诲。”

但是,大儿子还是把箱子翻过来,想看清楚在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顿时三个儿子都无言地看着箱子里面,箱子底下刻着一行字:孝顺要发自内心。

孝顺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由衷而出的,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无论贫富,我们在履行赡养父母时,只要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了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