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39

第39章 大智若愚才能减少危险

语录

智深险少矣。

——《官讳经》

“解读”

王阳明认为,智谋越深,危险就越少。

孔子曾说过,真正的智者表现为“刚、毅、木、讷,近于仁”形态,老子也说过他们都是大智若愚的模样。

《庄子·达生篇》中有一个“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内容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不行,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纪子回答说,“还不行,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装糊涂的表面是一种假糊涂,内心里却是一颗真聪明的心。为什么要装糊涂?有时候是情况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一位品行很好的宰相,然而富弼年轻的时候,因能言善辩常常在无意间得罪了不少人,给自己的事业、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经过长时期的自省,他逐渐变得宽厚谦和。所以,当有人告诉他谁在说他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怎么会呢,他怎么会随便说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弼才智驽钝,充其量不过是个庸人而已!”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怎么您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说道:“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乃一乌龟耳!”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深感无趣,便走开了。

富弼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被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装糊涂,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必要。如果别人骂你,你大可以把他当成空气,对他置之不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自己的怨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

人生难得糊涂。郑板桥曾经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碑时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只有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这样才能从琐事的纠纷中超脱出来。糊涂的人,将智慧深埋于心中,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逢人不急,遇事不恼,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酿造生活的醇厚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