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基石:姚崇
32914900000005

第5章 姚崇入京,登上政治舞台(2)

按照以前的官员晋升制度,凡担任某一官职后,要3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情况给予升降,往往要经过几考之后才能真正升官。这种周期很长的晋升制度对于真正有才能的来讲就产生堵塞之弊。武则天的求贤举措,能打破这种资历的限制,使才干卓越的人通过举荐能很快得到提升。武则天还采用一套很有效力的办法,这就是逐级推荐。她通常让中级官员推荐下级官员,宰相推荐中级官员。她还让她特别信任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来推荐宰相,如她由娄师德推荐了狄仁杰,由狄仁杰推荐了姚崇,后来又由姚崇推荐了张柬之。这种办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武则天求贤绝不停留在嘴上,一旦有被推荐的人经她试用确是将相之才,她会连续提升他,很快就由一般官员进入权力中枢——宰相的行列。

在政治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武则天总是尽量使臣下人尽其才,可谓用人用到了点子上。分析一下那些著名大臣的任官经历,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武则天的每一个任命都不是随意做出的,可以看出她既谙世又知人的高明之处。不过,作为一个女皇,她的用人眼光又有独特之处。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入女皇的法眼呢?

许敬宗:忠心有学问。许敬宗一直是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在外朝的主要支持者。许敬宗学识渊博,曾参与编纂唐以前历代王朝的历史、本朝高宗及太宗的实录、全国重要人物的家谱、大部头的类书《文思博要》及其他许多项目。他留下了厚厚的80卷个人文集。他是为武则天提供历史先例及行政管理经验的重要人物,另外,他本人也是很有效率的行政官员。

吉顼:魁梧有辩才。吉顼原来与来俊臣关系密切。但来俊臣准备密告吉顼。原因是,来俊臣独揽办案的功劳,两人的矛盾便尖锐起来。吉顼是权变之士,当他得知来俊臣的意图之后,便采取了反告密的方法,被武则天召见,得以幸免。另一方面,他敏捷的辩才和魁梧的身材,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武则天的心腹之一。当然,他也因一张利口而得罪了许多人。

徐有功:耿直有原则。徐有功以用法宽恕、敢直接与武则天争辩而著名。李冲谋反时,家奴与贵乡县尉颜余庆相好,后李冲战败,有人告说颜余庆知道李冲之逆谋。来俊臣也审出他们有信件往来,连魏元忠也落得该问死罪。但徐有功却说:“永昌赦令说,与李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赦免之。颜余庆赦后被告,可称是支党。今以支为魁首,是以生为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如勿生。我认为朝廷处置不当。”武则天恼怒地问:“你以为什么才叫魁首呢?”徐有功说:“魁者,大帅;首者,元谋。”武则天说:“颜余庆还不能算魁首吗?”徐有功说:“魁首者,李贞是也,已经伏诛,余庆今天才治罪,不是支党是什么呢?”武则天怒稍平,说:“那么大家再重新议议吧。”结果还是免了颜余庆的死罪。当时,在朝堂上有数百人,都吓得连气也不敢出,只有徐有功却像没事人一样。

郭元振:胆大有见识。郭元振18岁举进士,授梓州通泉县尉。他为人好结交雄豪,尚侠义,年少时多为劫财济人之事。在朝直言敢谏,遇事敢争,杜甫赞其“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他的诗《古剑篇》当时广为流传,据说武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郭元振并因此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

娄师德:稳重有气量。娄师德长期在边疆任职,有丰富的治军、屯田经验,委以陇右诸军大使的身份,足可抵御强大的吐蕃,不管山东、河北凶险有多大,始终没有挪动娄师德的位置。到天授元年(690年),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拜为夏宫(兵部)侍郎、判尚书事。第二年,拜为宰相。为了边疆营田的需要,武则天让他以宰相身份充任河源、积石、怀远等西域驻军及河、兰、都、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其官阶也不断得到升迁。

娄师德荐贤而不居功。狄仁杰的入相,部分是得益于娄师德的推荐。但狄仁杰并不知道,做宰相后,对这位忠厚的老好人颇有轻视,几次把他排挤出朝。武则天看出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有意排挤后,曾问他:“师德贤乎?”狄仁杰答道:“为将能谨守边障,贤则臣不知。”武则天又问:“师德知人乎?”答曰:“臣尝与之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告诉他:“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狄仁杰后来感叹道:“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

娄师德自上元初年入为监察御史,至圣历二年(699年),在武则天驾下历仕30年。由于他器量过人,大智若愚,虽大狱屡兴,罗织不绝,他却从未被殃及。面对个性很强的女皇帝,刚直者遭忌,阿谀者被轻视,都难逃武则天的铁腕,唯有娄师德却能一直保全功名。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山川要害,了如指掌。高宗时被破格提拔为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司马,委以在中路抵御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间(685-688年)迁为安西副都护。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后,积极筹划收复安西失地。他上表请求收复弃于咸亨元年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后来武则天命王孝杰率军击吐蕃,于长寿元年(692年)冬收回了四镇。

圣历年间(698-699年),唐休璟升为三品的司卫(卫尉)卿,实际职务是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侵凉州,唐休璟在洪源谷大败之,六战皆捷,俘获其副将二人,斩首25130级。这是长期以来与吐蕃争战中少有的大胜利。长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入朝请和,武则天设宴招待,回京述职的唐休璟参加了宴会。吐蕃使者论弥萨几次过来窥看唐休璟的模样。武则天问论弥萨,为何对我大将这么感兴趣,他说:“此将军勇猛无敌,数败我军,故想认识认识他。”武则天听了,即命提拔唐休璟为右武威、左金吾二卫大将军,并任命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休璟是在边疆成长起来的将领,对边疆事务非常熟悉。东起辽西的确石,西至西域的四镇,绵亘万里的边疆地带,唐休璟皆能记住其山川要害,用兵之时了然于胸。当时,西突厥发生战事,武则天令唐休璟与诸宰相讨论此事。一会儿,奏疏就上来了,武则天令依议而行。后来十几日,安西诸州请兵接应,路程日期都如唐休璟所画。武则天说道:“恨用卿太晚哪。”接着又对诸宰相说:“休璟熟习边事,卿等十个抵不了他一个。”

长安三年(703年),唐休璟因筹划西域事务有功,随即被任命为夏官(兵部)尚书同三品,成为著名的军人宰相。

上官婉儿:此女非凡骨。武则天选拔人才不仅不计门第,而且不避仇人。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身边的机要秘书。照常人看来,上官婉儿是不能重用的。因为她的祖父上官仪曾与高宗密谋,要废武则天为庶人。武则天以“大逆之罪”将上官仪打入狱中致死。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也被处斩。上官庭芝唯一的后代、年仅1岁的婉儿和母亲郑氏,因为是女性被充为后官的宫婢。婉儿自幼聪颖,她和宫人经常同去习艺馆,开始跟宫教博士正式学习经书、史书、书法、算术、吟诗以及宫廷的礼节、棋弈,均获得优秀成绩,尤其是在诗词方面,更有非凡的才能。婉儿的才能,传到武则天的耳里,武则天下令召见,命婉儿用“剪彩花”为题作首诗,婉儿当面写成“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的诗句。武则天问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两句话什么意思?婉儿答:“是假的花,要以假乱真。”武则天问:“你是否有意含沙射影?”婉儿答:“诗是没有一定解释的,要看解释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是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武则天叹道:“做得这么快,又这么切题,又这么敢直言。”再让她执笔写字,强劲、雄浑的笔法,不像出自少女之手。武则天在内心感叹“此女绝非凡骨”,立刻命婉儿离开掖庭(宫婢住地),常侍身边,专掌诏命。

裴炎:倔强而难制。裴炎虽被武则天杀死,但武则天对他的评价并不低,“倔强难制”,被武则天认为是难以制服的人,在那个时代,确是比较难得的人物。他和武则天有三次冲突,每一次都是言人所不敢言,没有屈服过。而且他一生耍弄了不少阴谋,算得上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称得上武则天对手的人。

武则天虽然杀了裴炎,其实内心惜之。按唐代法律,谋反罪应诛九族,但武则天却保全了他的宗族。

魏元忠: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几生几死,从不屈服。仪凤三年(678年),还是太学生的魏元忠赴洛阳上书言事,为国家抵御吐蕃献计献策。高宗召见之后,授以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不久任命为监察御史。

武则天临朝称帝后,魏元忠升为殿中侍御史。徐敬业叛乱,武则天让李孝逸率军平定。但是,李孝逸缺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两位副将也未有过什么特别战绩。所以,武则天派魏元忠为监军。魏元忠早先已表现出特殊的军事才华,经历又很简单,完全是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武则天对他很放心。

李孝逸攻打梁山,守将韦超坚守不出。军中诸将面对这一难啃的骨头产生了迟疑、犹豫的心理。诸将说:“不如先攻徐敬业,徐敬业败,徐敬猷不战自擒矣。若击徐敬猷,则徐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魏元忠则说:“不然,徐敬业率领精兵,尽在下河,乌合而来,利在一决。如我军万一失利,大势去矣!而徐敬猷是一个赌徒,根本不懂打仗,其军单弱,容易动摇。大军临至,立马即克。徐敬业虽欲救之,根据路程来看必来不及救援。今不先取弱而先攻其强,不是好计策。”李孝逸遵从魏元忠之计,先引兵击韦超,韦超趁夜色逃遁。又进攻淮阴,徐敬猷仅单身脱逃。

魏元忠为监军,为平叛立下大功,被擢升为司刑(大理)正,不久升为洛阳县令。永昌元年(689年),魏元忠与刑部尚书张楚金等一起被酷吏周兴诬陷下狱,将被处决。由于武则天的醒悟,改为免死流放贵州。不久后又得到起用,由侍御史升为御史中丞。长寿元年(692年),魏元忠与狄仁杰等一起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几经周折之后,他又一次从屠刀下生还,被贬为涪陵(今属重庆市)县令。

神功元年(697年)九月,魏元忠被召拜为御史中丞。他历经多次死刑和流放而不屈服,使武则天更为看重,成为狄仁杰之后武则天倚为栋梁的人物。圣历二年(699年),拜为宰相,又兼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先后检校并州、洛州长史,多次为大总管带兵抵御突厥的侵犯。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后,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以宰相检校太子左庶子,委以辅佐太子以保证安全接班的重任。后因情逐去二张而得罪,再次下狱。由于张说出面作证,免于一死,贬为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县尉。由于专制政治体制中权力斗争的影响,魏元忠在武则天晚年再被贬逐,但纵观其在武则天时代的经历,基本还是受到信任和被重用的,他几起几落而大难不死。

狄仁杰:沉厚有谋,能断大事。狄仁杰才能见识超过群宰相,又老成可靠,直率坦诚,公正无私,出则定抚一方,政事远播;入则定夺大事,稳若磐石,在朝野均有很高的声望。尤其是他能针对武则天个性很强的特点,每决大事,必能打动武则天的心,从而得到她的赞许和支持。武则天尊重他,常称之为“国老”而不呼其名,每当入见跪拜之时,武则天总要阻止他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哭了,并说:“朝堂空矣!”后来朝廷上遇有大事而众人无法裁决定夺之时,武则天总要感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一件小事很能够说明狄仁杰的官品。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贬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很有善政声誉,但被人陷害,卿欲知是谁要害你吗?”狄仁杰说:“陛下以为臣有过,臣请改过自新;陛下知道臣无过,是臣之大幸。臣不愿知道陷害我的人的名字。”武则天听了,很赞赏他的品格。

此外,还有一些人,如李昭德强干;王及善为人清正难夺,有大臣之节;敬晖以清干著称,他们也因各自的特点而被武则天重用。

在这些被武则天重用的人才中,就有本书的主人公——姚崇。天授元年(690年),在武则天启用新人的背景下,姚元崇结束了长达13年之久的地方任职,回到了神都洛阳担任了司刑寺的司丞,开始正式登上了武周朝廷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