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个体所有制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84年国家明确提出鼓励专业户发展的方针,使我国个体从业人员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年我国个体劳动者仅l5万人左右,1988年末,我国个体劳动者仅城镇就达到633万人。到1990年,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巳增长到1328.3万户,从业人员2092.8万人。无疑地,个体所有制经济巳成为我国生产和流通领域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本文拟对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恢复阶段
个体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小私有制经济。建国以后,由于我们在政策上的偏差和失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个体所有制处于被消灭状态。从1978年开始,个体经济才渐渐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的恢复首先是从商业、饮食和服务业开始的。年,我国个体劳动者只有l5万人,这对于一个拥有近lO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严重倾斜。到1983年。个体劳动者达到231万人,比1978年巳增长了l5倍多,但在总量上与公有制从业人员相比,仍然不成比例。
个体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形态,其一般特征是:生产者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以自己的劳动,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经营,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都比较狭小。而商业、饮食和服务业的经营条件和经营方式正是与这种特征相适应的,可以说。它是个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我国的个体经济首先从商务饮食业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人们对个体经济的认识也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体制,排斥其他各种经济成份。个体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表现为这样一种关系,即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属于私人所有,它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存在某种联系,又介于这二者之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个体所有制经济的恢复就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个体经济是小私有制经济,曾长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与不平衡状态仍很突出,这种生产力结构要求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外,个体所有制也应有适当的发展,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个体所有制经济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慢慢恢复起来的。虽然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城镇个体劳动者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173%,但由于起点低,个体经济在总量上还是极少的。以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例,1980年个体经济只占0.7%,到1982年也只占2.9%。
应该强调的是,在恢复阶段,政府侧重采取了对个体所有制经济鼓励、扶持的政策。以期起到解决就业、搞活流通、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正因此,这一阶段的个体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待业青年,他们主要从事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使上述三种行业的从业人数在1984年达到282万,占总数的83%。所有这些,不仅解决了城镇待业青年的出路,也使一些传统的名优产品和一些传统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发展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实行,个体所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年到1987年,是个体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仅城镇个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农村个体经济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从业户数突破一千万户大关,并持续增长,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个体户热潮”。
“六·五”期间,是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关资料显示。“六·五”期间,我国个体工商户的总户数年均增长59.1%,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6.9%,营业额年均增长188.1%。与恢复阶段相比,在发展阶段个体所有制经济无论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所有这些,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重视所有制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紧密相关的。
首先,发展个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与不平衡状况在各国都普遍存在,然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与不平衡状况尤为突出。旧中国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小农经济如一片汪洋大海。直到现在,我国的生产力仍呈落后状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相差悬殊。在广大农村,自然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比重。这种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结构,给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我国80年代中期以至到现在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放开以后,这一大批剩余劳动力无可选择地投入到个体经济之中,促成了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再次,由于个体经济在经营方式上的灵活性和分散性,一旦具备适宜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个体经济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易于兴办,简单易行。它在经营品种、价格和经营时间上,都能灵活机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灵活性,给个体经济注入了较强的活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日益扩大,行业、部门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更加社会化,对劳动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多样化,客观上需要社会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个体经济正是在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中不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阶段,个体所有制经济已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而确立了它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人们对于个体经济的认识加深了,那种认为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抵触的观念已得到改变。参与到个体经济之中的不仅是城乡广大的待业青年,也有辞职或停薪留职的机关、企事业干部和职工,也有退伍军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劳教、刑满释放人员。个体工商业者的队伍变得庞大而复杂。政府对待个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已由“扶持、鼓励”而进一步转变为“扶持、鼓励,加强管理和引导”。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中国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在个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在资金利用上,有违法乱纪的现象,如套购物质、投机倒把等;有相当部分个体经营者随意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影响人民生活的安定;许多个体户隐瞒营业状况,偷漏国家税收;有些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干扰了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
如何正确对待个体所有制经济所存在的这些弊端,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有关部门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第一,加强市场管理,在稍具规模的个体自由市场,基本上设立了工商、治安监督和检查机构,以抑制一些个体户弄虚作假、哄抬物价的现象发生。第二,加强税收管理,要求个体工商户都要建立相应的财会、帐目管理制度,并由税务部门对各个体经营户进行核定营业额等经营业绩的工作,采取统一、固定的纳税制度。第三,严格规划,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场所、时间和范围、品种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调整,取缔无照经营等。这些措施,对稳定社会,引导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个体所有制所存在的弊端是与其本身作为一种小私有制的局限性紧密相关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如果过份要求,“求全责备”,则无疑会窒息它的发展。也正因此,对个体所有制经济采取“扶植、利用、疏导”的方针政策,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三、稳定阶段
进入1988年以后,我国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开始步入稳定阶段。这种稳定是指个体经济在总量上已呈饱和状态,并且在个体所有制经济中出现了分化趋势。个体所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方面曾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它为我国城乡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就业门路,减轻了对国家的压力,对社会秩序的安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其次。补充了国营、集体企业的不足,方便了城乡人民的生活,同时,调动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在恢复、发扬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丰富多样的产品和经营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需要方面,更具独特的作用。第三,活跃了流通,繁荣了城乡市场,促进了社会主义多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竞争,形成创优、创佳的良好局面。所有这些,既适应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要求,又适应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但是,个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质的规定性和量的有限性。从历史上看,个体所有制经济从来没有成为哪一种社会形态的独立的主体经济。这不仅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而且它是以家庭劳动为生产单位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生产过程都很分散,生产力低下,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其经济效果(包括利润等)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饱和状态。有关资料显示,从1988年起,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增长幅度迅速减缓,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年均增长率在2%以下,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2.8%,营业额的年均增长率也下降到l5%以下。
这一阶段,个体所有制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巩固、发展与分化问题。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家对个体经济采取“扶植、鼓励和引导”的政策,在监督管理和政策措施上趋于稳定,总结了一些经验。因此,在稳定阶段,个体所有制经济主要的是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也即个体经济已处于一种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主要优势体现在成本、价格和方便群众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总量上已达到一个度,受个体经济所处的地位、内在发展要求及发展动力的制约,已不可能突破这个限度,因此,大量的个体工商户维持在原有水平上,采取简单再生产或再经营方式进行;另一部分发展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则朝着私营企业的方向分化发展;还有一些则受到市场竞争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受到淘汰,处于停业和半歇业状态。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个体所有制经济在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向私人所有制即私人经济发展。个体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是私有制性质的。个体经济一般是以单个的、独立的劳动者或最多以其家庭劳动为主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当它需要进一步发展时,其中的一个可能性就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就需要增加劳动力,这样,就需雇工,从而超出个人和家庭的范围,而演变发展成私人所有制经济。并且,个体所有制经济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在资金、技术、摊点及设备上都有积累和增加,有了向私人所有制发展的物质基础。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营企业取得合法地位。这对于个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大户跨进了私营企业的行列之中。据统计,到1990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有9.8万户,从业人员170.2万人,户均l7.4人;注册资金95.2亿元,户均9.7万元。这些私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的。以北京市为例,1988年,有1300多家私营企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起来的。个体经济主要活动领域在第三产业,而私营经济则主要侧重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工业。在私营企业单位总数中,工业占68.8%,建筑业占3.2%,其他如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共占28.2%。
向私营经济发展体现了相当一部分个体工商户的内在要求,这部分个体工商户具有较长远的发展眼光,在个体经营阶段经营得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个体所有制经济向私营经济的分化、发展还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第二,个体所有制经济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即与其他个体经营户联合生产和经营。由于受资金、设备、场地和技术的限制,一些个体户采取了联合的方式,以求得共同发展。这种联合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合伙经营,一是合作经营。前者是私有经济的扩大,后者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种联合体是个体所有制经济社会化的表现,当前在农村,有许多个体户采取了这种联合方式,按照经营项目以及分工协作的需要,有松散的联合,也有紧密的联合。
第三,个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或集体所有制经济进行合作或联营。个体户在拥有一定的资金后,参加全民或集体单位的投资,共同生产和经营;也有的通过取得全民或集体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的支持等方式,进行联营,或者采取较为松散的、临时的合作。在这里,有相当部分个体经济以及由个体经济发展而成的私营经济“挂靠”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的身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取得一些优惠和便利。在沿海地区,这一类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个体所有制经济的这三种发展趋势,体现了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结构下个体经济所受到的制约和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个体经济都面临着这些分化发展趋势。以传统手工工艺和个体、家庭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经济仍大量和广泛地存在着,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发挥着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仍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正因如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发展战略,个体所有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所有制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果。
那么,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已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是不是可以对其放任自流、采取“不闻不管”的政策了呢?这也不对。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所有制经济所起到的积极的补充作用仍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个体所有制经济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消除。尤其是,我国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快、分布广,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因而对于市场的冲击、影响的承受力仍然是有限的。年,我国各地都曾出现个体经济持续性的大面积废业、滑坡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当个体经济在市场疲软,面临着一些具体困难时,仍然需要国家的帮助,比如在资金、场地、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上给予适当的支持等。
列宁曾经指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善于采取满足他们经济要求的方法。他还指出:当我们还没有把他们改造过来的时候,就应当保证他们有经营的自由。虽然,这是针对个体农民经济而言的,但我们认为这些论断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目前,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及不平衡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劳动方式之间经济效果的差别,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应允许城乡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但是,由于个体所有制经济又是非公有制性质的小私有制经济,因此,我们的方针应该是:“扶植、利用和疏导。”扶植就是在资金、原料、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帮助;利用就是利用它的积极因索,为社会服务;疏导,我们认为可以包含二层意思,即管理和引导,也即对个体所有制经济的消极作用加以限制和消除,积极引导它向有益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进入1992年以后,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各地区、各部门改革开放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地区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包括机关干部、职工在内的各界人士积极从事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与个体经济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个体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总之,我们在对待个体所有制经济的问题上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和统一。任何一种经济现象,在它得以存在的条件尚未消失之前,是不会真正消亡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应该在政策、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发展个体所有制经济,使之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