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所制定的“礼”所包括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礼仪制度。官制是根本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结构的骨架。礼仪制度则是各种政治、外交、宗教、军事、民俗等活动的仪式,用之于朝会、聘问、丧葬、庆典、祭祀、祝捷、迎送、嫁娶等场合之中。礼作为一种仪式起源甚早,在人类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就已广泛存在。西周一代上承夏、商礼仪,又经过了周公的改造和规范,所以礼仪规范相当完备,但也相当繁复,从国家大事的祭祀、征伐之礼,到贵族之间的交往礼仪,涉及西周社会的各个层面。
1.天子籍田之礼
不仅上古的风俗习惯能演变成礼,而且先民的生产耕作形式也能演变成为礼,如天子的籍田之礼——籍礼。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在集体耕作之前,往往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老带头进行耕作,并在耕作之前主持开耕仪式。这种仪式今天在中国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中仍然存在,如海南岛的黎族在开耕前,由富有经验和威望的“家长”主持仪式,即象征性地挖几下土。在商殷之时,这种仪式被称之为“啻呤”,到了周则称为“籍田礼”。根据上古文献记载,西周的开国君主都要行籍田之礼。《尚书·无逸》说:“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诗经·周颂·嘻嘻》说:“嘻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这种隆重的开耕典礼一直被视为天子的神圣职责,因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以农立国,在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以及天文历法知识的缺乏,为了不耽误农时,需要由长者教民以时。后来,随着人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增多,天子的籍田之礼也渐渐流于形式,所以在西周后期,就出现了宣王不修籍礼的事情。《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虢文公劝谏宣王的一段话,他认为宣王不修籍田之礼,万万不可,因为“民之大事在农”,只有“王惟农是务”,百姓才能“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镩,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从虢文公的谏言可知,西周的籍礼大致由五个步骤组成:第一是作行礼前的准备,即派太史观察天时和地情;第二是在行籍礼之前举行饮酒的飨礼;第三是正式举行籍礼,由天子带头掘一下,然后百官和庶民仿效,“终于千亩”;第四是举行宴会,犒赏群臣和庶民;第五是宣布天下民时,广泛耕作,并由各级官吏分批巡查耕作情况,可见周的“籍礼”隆重而严肃。
2.贵族相见之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而见面之礼是交往的首要礼节,所以很重要,以至《礼记·表记》说:“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贵族在初次相见或有要事相见之时,必须按照身份和任务的不同,执一定的见面礼物,并举行相应的见面仪式。这种见面所执的礼物叫作“挚”,也作“贽”,所以这种执“贽”相见的礼节就叫作“贽见礼”。这种礼被广泛应用在贵族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方方面面,如贵族男子举行冠礼之后,要作为成年人执“贽”拜见国君、乡大夫和乡先生;男女婚嫁之前的问聘、纳吉等过程都要执贽相见,行贽见礼。如果是士初次相见,所行的贽见礼称为“士相见礼”;如果是卿大夫奉命会见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称为“聘礼”;如果是诸侯朝见天子,则称为“觐礼”,这些都是高级的“贽见礼”。
在《仪礼》中对士相见礼是这样规定的:
士见士时所拿的挚,冬天用雉,夏天用干雉,挚的拿法是使雉头朝左,用双手捧着。到了要访见的士家大门外,通过摈者传言说:“某早就希望拜见您,只是没有人介绍,现在有某子传达您的命令,命某来见您。”主人回答说:“某子传达您的命令,命某前往见您,现在您反而屈驾而来。还是请您先回家,某将急速前往见您。”宾回答说:“您这样说,某实在不敢当。请您一定赐见。”主人回答说:“某不是表面说说,是诚心要去见您,还是请您回家,某将急速往见。”宾回答说:“某也不是表面说说,是诚心来见您,还是请您赐见。”主人回答说:“某再推辞,得不到您的允许,某将立即出去见您。但听说您还拿得有挚,某不敢当此重礼。”宾回答说:“某不拿挚,就不敢来见您。”主人回答说:“某实在不敢当此重礼,不敢不再次推辞。”宾回答说:“某不依托挚,就不敢来见您,还是请您赐见。”主人回答说:“某一再推辞,得不到您的允许,敢不恭敬从命!”于是主人出大门外迎接宾,向宾行再拜礼。宾回再拜礼。主人揖请宾入大门,然后主人从门的右侧进入。宾捧着挚从门的左侧进入。主人行再拜礼,从宾手中接过挚。宾授挚后也行再拜礼,然后出大门。主人为了与宾结欢心,又让摈者请宾相见。宾于是返回来再次与主人相见,与主人结欢心而后退出。主人送宾到大门外,向宾行再拜礼。
主人又拿着宾所赠的挚来回访,到了前之宾而今之主人家大门外,通过主人的摈者传话说:“不久前蒙您屈驾光临,使某能够见到您。现在请允许某把挚还给您的摈者。”主人回答说:“某已经得您允许见过您了,现在您又屈驾来访,实在不敢当。”宾回答说:“某不敢求见您,只是请求把挚还给您的摈者。”主人回答说:“某已经得您允许见过您了,对于您的屈驾来访,再次表示不敢当。”宾回答说:“某不敢使还挚的事情让您知道,只是再次向摈者请求还挚。”主人回答说:“某一再推辞得不到您的允许,敢不从命!”宾捧着挚进入大门。主人行再拜礼,从宾手中接过挚。宾授挚后行再拜礼,然后出门。主人送宾到大门外,向宾行再拜礼。
士去见大夫,大夫对于士所拿的挚终辞不受。在士进入大门的时候,大夫要拜一拜,以感谢士的屈驾来访。宾退出的时候,大夫要行再拜礼相送。
如果曾经做过某大夫家臣的人而现在做了士,又去拜见某大夫,该大夫对于该士所赠送的挚,应先推辞一下,然后收下,说:“某推辞而得不到允许,不敢再推辞了。”宾进门后要把挚摆在地上,然后行再拜礼。主人同礼,拜一拜。宾退出大门后,主人要派摈者到门外去把挚还给宾,说:“某派某来把挚还给您。”宾回答说:“某已经得见您家主人了,对于您来还挚,不敢不推辞。”摈者回答说:“主人命某还挚时说:‘某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的。’因此不敢不请您收回挚。”宾回答说:“某是夫子的家臣,不敢当宾客之礼,不得不再次推辞。”摈者回答说:“主人派某还挚时交代说:‘不敢只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因此再次请您收回挚。”宾回答说:“某一再推辞而得不到允许,敢不从命!”于是行再拜礼,接受了挚。
下大夫相见,用雁做挚,雁用布缠裹作为装饰,雁的两足用绳系着,雁的拿法同拿雉一样。上大夫相见,用羔羊做挚,羔羊用布缠裹作为装饰,用绳系住羔羊的四足,绳在羔羊的背上交叉而在胸前打结,羔羊的拿法是使羊头朝左。大夫相见的礼仪和士相见的礼仪一样。
凡臣初次见国君,拿着挚走到国君堂下,仪容应该越来越恭敬诚实。庶人见国君,不讲究仪容,进和退都只管快步走而已。士或大夫要把挚摆在地上,然后行再拜稽首礼。国君回礼拜一拜。
如果别国的臣来见国君,见毕,国君要使接者把挚还给来宾,说:“寡君派某来把挚奉还给您。”来宾回答说:“君不把外臣当作己臣,臣也就不敢推辞了。”于是行再拜稽首礼,接受了挚。
凡是在国君闲暇的时候去见国君,一定要端正见君的方向:国君面朝南,臣就面朝北见君。如果国君不是面朝南,那就面朝正东或正西的方向见君。不能因为国君所处的方位不正,臣也就随之而斜向着君。国君如果在堂上,臣上堂见君,所上的阶就没有一定,要看国君的位置所在:如国君离东阶近,就从东阶上堂;离西阶近,就从西阶上堂。
凡是向国君进言而不是回答国君的问话,就要看到国君安坐以后再出言。向国君进言,主要谈怎样使用臣下;向公卿大夫进言,主要谈怎样侍奉国君;向老年人进言,主要谈怎样使用子弟;与年幼者谈话,主要谈怎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与庶民谈话,主要谈怎样做到忠信慈祥;与官府的属吏谈话,主要谈怎样做到忠信。凡是向在上位的人进言,先要观察对方的脸色,看是否可以进言;言毕,即垂目下视对方的怀抱处,容对方思索并作出反应;最后再观察对方的脸色,看反应怎样。在等待对方思索并作出反应的时候,应当端正自己的仪态而不改变,而且自始至终都应该像这样虚心恭敬而不懈怠。如果是向父亲进言,目光可以移动,观察周围与父亲的生活起居有关的事物;如果看父亲,目光上不可及面部,下不可过衣带。如果只在父亲的身旁侍候而不说话,站着,目光就下视父足;坐着,目光就注视父亲的膝部。
凡是在君子身边侍坐,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懒腰,并且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就用晚餐是否做好了告诉他。如果君子变动坐的姿势,那就是有倦意的表现,就可以请求退下了。要是夜间在君子身边侍坐,君子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了,并且要吃荤辛的东西来解除倦意,那也就可以请求退下了。
如果士在国君身边侍坐,而国君赐士一同用餐,那就要在国君行食前祭礼之前,先为国君尝一尝饭,接着要遍尝各种食物,再尝一尝酒,而后等待国君的命令。君命士用食,士才能开始吃。如果有膳宰进食,士就要等到国君开始吃了以后再开始吃。如果国君向士进酒,士就要下席,向君行再拜稽首礼,然后受爵升席,用酒祭先人,再饮干爵中酒;饮毕,要等候国君也把爵中酒饮干了,再把空爵交给赞者。士退席,要到堂下取屦,在隐僻的地方跪着穿屦。君因士退席而起身,士就要说:“君不用起来,臣不敢当。”君如果下堂相送,士连回头推辞也不敢,就出去了。大夫对国君可以推辞:从退席而国君起身,下堂而国君下阶,一直到临门而国君送到门口,先后应推辞三次。
如果是已经退休的卿大夫来请求见士,士就应该推辞不见。推辞而不得允许,就应该说:“某无德敢屈驾先生来见,推辞呢,又得不到允许。本当急速前往拜见先生,现在姑且先与先生相见吧。”
如果大夫不是奉君命出使邻国,那么他的私人摈者向邻国传言时就不称己之大夫为寡大夫。如果是因公事出使而由公士做摈者,那么摈者到邻国传言就称己之大夫为寡大夫,或称寡君之老。凡是执帛见国君,不应快步走,而且仪容应当越来越显得恭敬诚实。如果执玉见国君,就要安步徐行,迈步的姿势应先翘起前脚掌,再带动脚后跟,这样向前行进。凡是对国君称呼自己:如果是士或大夫就自称下臣;如果是退休的官吏而居宅在国都中的,就自称市井之臣,居宅在郊野的就自称草茅之臣;如果是庶民就自称刺草之臣;别国人就自称外臣。
3.贵族成人之礼
根据《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礼》记载,西周的贵族男子年满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主持成人典礼。这种“冠礼”由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青年的成年仪式。这种成年仪式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考验,具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被获准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享有氏族成员的所有权利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冠礼的具体仪式是:
在庙门前占筮。主人头戴玄冠,身穿朝服,束着缁带,系着白色的蔽膝,在庙门外东边就位,面朝西而立。有司们穿着和主人同样的服装,在庙门外西边就位,面朝东而立,以北边为上位。蓍草和席、用来记卦爻的木版,都陈放在两塾。在门坎外的地方设席,席面朝西。筮人左手拿着盛蓍草的下韇,右手抽开上韇,又将上韇交由左手与下韇一并拿着,进前向主人请示命筮辞。宰从主人的右边稍后退一些,代主人发布命筮辞。筮人答应了,从主人的右边转到门中的席上坐下,面朝西。记卦的人在筮人的左边。占卦完毕,记卦者记下所得的卦,再由筮人拿给主人看。主人接过卦看后,又交还给筮人。筮人回到原来的位置,面朝东而立。众筮人都根据所得卦以占问吉凶,占毕,进前向主人报告占筮的结果:如果所选择的举行冠礼的日期吉利,则就定于那日。如果不吉,那就要选下一旬的某日以至再下一旬的某日,再行占筮,占筮的礼仪如前。最后,收起蓍草,撤去筮席,由宗人向主人报告筮日的礼仪完毕。
主人到宾家去把举行冠礼的日期告诉宾,请宾到时来参加。宾推辞了一下,就答应了。主人向宾行再拜礼致谢,宾回礼答拜。主人退去,宾行拜礼相送。
举行冠礼的前第三天,要通过占筮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筮宾的礼仪也同筮日一样。宾选定后,主人便前往约请宾。宾穿着和主人同样的服装,从门左侧出来,面朝西向主人行再拜礼,主人站在门的西边,面朝东向宾回礼答拜,然后约请宾为自己的子弟行加冠礼。宾答应后,主人向宾行再拜礼致谢,宾回礼再拜。主人退去,宾行拜礼相送。主人又为宾约请一位赞冠者,礼仪也同约请宾一样。
主人约请宾的第二天黄昏,在庙门外约定明日举行冠礼的具体时间。主人站在庙门东边,将冠者的兄弟们站在主人的南边,比主人稍退后一些,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有司们穿着如同主人约请宾时穿的朝服,站在庙门西边,面朝东,以北边为上位。摈者向主人请示举行冠礼的具体时间。宰传达主人的指示说:“明天天亮的时候开始举行冠礼。”由摈者把这时间告诉兄弟和有司们。最后,宗人向主人报告为期的礼仪完毕。摈者又把举行冠礼的时间告诉宾家。
第二天清早起来,把洗放在北当堂屋的东边、与堂南北之间的距离等同于堂深的地方。水放在洗的东边。服装放在东房中的西墙下,使衣领朝东,尊贵的服装放在北边。服装共有三套:爵弁服,包括纁裳、丝衣、缁带和赤黄色的蔽膝;皮弁服,包括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缁带和白色的蔽膝;玄端服,裳用玄裳、黄裳或杂裳都可以,还包括缁带和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缁布冠的缺项,有用青色丝带做的缨连缀在它上面;缠发髻用的细缅,宽度与用作缁缅的缯幅相等,长六尺;还有固定皮弁用的笄,固定爵弁用的笄;用黑色而有浅绛色镶边的丝带做的系弁的弦:以上几样东西同放在一只箧中。梳和篦放在草中。蒲席二领。上述箧、箪和席,陈放在服装的南边。独设一醴,放在服装的北边。一只篚,装着勺、觯和角榴,还有脯醢。上述瓶、篚和脯醢放在服装的北边,而以南边靠近服装的位置为上位。爵弁、皮弁、缁布冠各放在一只篚中,分别由三位有司拿着,面朝南站在堂下以待用,以站在东边为上位;当宾到来升堂后,就转向面朝东。
士人穿着玄端服,系着赤而微黑的蔽膝,站在东阶下,正当堂上东序的地方,面朝西。将冠者的兄弟们都穿着通体一色的黑衣裳,站在洗的东边,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摈者穿着玄端服,背对着东塾而立。将冠者身着彩衣,束着发髻,在东房中面朝南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