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耿介孤忠:寇准
32957000000025

第25章 澶渊之盟

真宗皇帝亲征到了前线之后,寇准与真宗对未来战事的分析发生了分歧。真宗还是想早点结束战争,想和谈,寇准却觉得现在可以利用有利优势,进一步进攻,想彻底解决辽国的侵犯问题。寇准说“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岁后,戎且生心矣。”

当时,按宋辽的边境形势来说,大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野心。如果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那么宋的北边就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也用不着靠人力来修筑长城。当时,杨延昭也有同感。他给真宗上书,向真宗建议,现在辽军是悬军深入,辽军离宋辽边境有千里地,抢的东西都在马上驮着,行动非常不便,如果这时关住门打狗,那么就可以借机歼灭辽军,可以借机袭取燕云十六州了。对这个建议,真宗置之不理。真宗的意思是,“数十岁后,当有能扦御之者,吾不忍生灵重困,故听其和也。”真宗这话说得很是冠冕堂皇,他的意思是,数十年后,肯定有能对付辽国的精兵强将,现在我不忍心让百姓吃苦受累,受到战争的困扰,因此还是和了吧。

真宗求和谈的底线是,第一条,领土不能动,因为他要保住关南地,是燕云十六州中最小的一块,后周周世宗曾打下来。第二条,可以给契丹人一部分岁币,究竟给多少呢?曹利用当面请示。真宗想了想说,实在不得已,一百万也是可以考虑的。这个意思是,最多可以给五十万匹绢与五十万两白银。这是他心理上能够承受的一个数字。曹利用明白了真宗的意思,他刚走出帐幕,就被寇准截住了。寇准对曹利用说,你到契丹那边去和谈,如果给契丹的岁币超过三十万,你就不要活着回来了。三十万白银,这是寇准的底线。这个数目,比真宗的底线打了三折。

曹利用二进辽军大营,跟对方谈判。起初,双方各种意见不能统一,辽方派左飞龙使韩杞和曹利用一起回到宋行廷,继续谈判。韩杞非常恭敬地跪献国书,但再次申明谈判的前提,乃是归还契丹帝国的关南瀛、莫二州国土。宋廷商议后,一致认定关南已经久属大宋,决无归还之可能,只能以货币补偿了事。由于宋朝和契丹帝国打了几十年的仗,其他国家又都是小国,宋朝廷上下,已经对和平外交诸种事宜忘乎所以,没有什么概念了。所幸翰林学士赵安仁依稀记得国书的体制,便修书一封,就和议一事以比较正式的方式答复了辽方。

曹利用和韩杞拿着国书,回到辽营。辽方认为宋朝不讲道义,说必须要归还关南之地。曹利用假装哭丧着脸说:“北朝(辽)兴师动众,如果是希望南朝(宋)给点钱,那么还可以谈谈。”契丹人一看,原来宋朝的态度并不是很强硬,就泄露了自己的底线。政事舍人高正遽道:“我国此番大举前来,本就是为了收复关南之失地,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这次出兵就太吃亏了。”曹利用确实是个外交高手,一张一弛,很善于把握谈判节奏。这时候,他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态度忽然间又强硬起来,说道:“我奉命而来,并不怕死,我们只愿意出钱了事,这是议和的前提条件。如果北朝不怕后悔,恣意索取的话,关南之地取不回,兵也罢不了。”曹利用态度的突然强硬,使萧太后孤儿寡母如坠迷雾,也给予他们心理当上沉重的一击。无奈之下,辽国只好答应收钱了结旧怨。曹利用假装大方,商定每年输辽国绢二十万匹,钱十万贯。商议之后,契丹遣右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与曹利用返回宋廷,献上国书。

曹利用完成使命,并且没有丢脑袋的危险。辽国身处险境,还获得了这么多的钱财。双方皆大欢喜。

曹利用兴冲冲地回去复命,高兴得忘了看太阳,等到行宫时正赶上吃饭的时间,赵恒才举起筷子,听说曹利用回来了,他一面赶紧吃饭,一面让小太监出去问问曹利用,到底给契丹多少钱。

在这个地方,史书上写的是“使内侍问所赂”,这个“赂”字,很是传神。

小太监见了曹利用,问花费多少钱,曹利用就是不说,问急了,就说:“这是国家机密,得面奏皇上,不能告诉你。”这算个狗屁国家机密,等大车小车给辽国送银绢的时候,天下谁会不知道?

赵恒也着急,他又派小太监来问:“就算是机密吧,你先说个大概数。”可这位曹先生始终不开口,只是得意地伸出三个手指头,轻轻地敲打着自己的脸蛋。他要当面去和皇帝讲,你开价一百万,我三十万就搞定了,我可是能臣,大忠臣啊!

小太监得不到回答,只好对赵恒说:“曹利用就是伸出三个手指,莫非是三百万吗?”

赵恒一哆嗦,筷子几乎掉了下来,脱口而出:“三百万?这也太多了吧!”接下来又一想,三百万虽然多了点,好歹还是把契丹这尊煞神打发了,就又说:“嗯,总算没啥事了,将就了。”

曹利用在外面听得真真的,心里偷着乐。

赵恒匆忙吃完饭,立即召见曹利用,见面就问:“契丹人到底要多少钱?”

曹利用为了设置悬念,故意卖了个关子,不正面回答,只是一个劲地说:“臣有罪,臣有罪,臣答应给的银子和绢帛太多了。”

“到底是多少?”赵恒真急了。

“三十万!”曹利用见火候差不多了,得意地亮出了底牌。

“什么,三十万?”赵恒高兴得脸都抖了起来,怕耳朵听错了,追问道。

曹利用从怀里掏出草签的和议文本送过头顶说:“草拟文书在这里,请皇上过目!”

内侍接过文书,送到赵恒的御案前,赵恒迫不及待拿起,展开一看,只见协议书写道:

一、辽与契丹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赵恒看过协议书,惊问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对!”曹利用紧张地说,“银十万,绢二十万,合计三十万。”

赵恒听说以区区的十万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就搞定了和约,大喜过望,当场把曹利用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并赏给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赵恒派李继隆往契丹军正式签订和约,契丹也派丁振来缴和约,姚东之来献御衣食物。赵恒御行营南楼大宴群臣和契丹来使。

宋与契丹签订为兄弟之国,两下罢兵。契丹军全部撤退出塞,宋军也班师返京,并将契丹和约颁告两河诸州。

这个和约是在澶州签订的,而澶州的西边有个名叫澶渊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渊郡,因此,这个盟约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澶渊之盟”。

在军事上,契丹军已经处于劣势,虽说不大会被全歼,但前后夹击,消灭大部分有生力量还是有可能的,等到那个时候再谈判,和约的内容大概就会改写了。就算真的像赵恒担心的那样,辽军绕过澶州,逼近京城,看辽军在澶州城下的战绩,估计也很难有上乘的表现。如果再进兵汴梁城下,要想安然撤回,恐怕要比在澶州撤军困难得多,萧太后真的敢冒这个险吗?多年来,契丹军侵犯宋境,都是充当一个抢劫犯的角色,抢到了粮食、财物就走人,有几次似乎向内地深入过,但那只是偶尔为之。这就是说,契丹军并不敢深入宋境太远,他们也担心,进去了出不来。

当时,河北近南州县的百姓,大多住进了城寨,辽军抢掠所得不多,围攻岢岚军时就是因粮草不继被击溃,就在和约已成、相约退军的时候,契丹军才向宋廷说了自己的忧虑,我们深入宋境,再回北方去,也怕你们抄了我们的后路啊!

契丹军的处境如此险恶,竟能依靠恫吓敲诈出这么一笔油水,与其说是萧太后的胆略计谋过人,倒不如说大宋的皇帝和大臣目光短浅、胆小如鼠更准确。

皇帝赵恒就不必再说了,看看另一位宰臣毕士安,赵恒亲征的时候,他托病留在了京城,听到和议成了的时候,高兴得啥病都没了,还教训那些不满以三十万“买”和议的人:“不给那么多,就打动不了契丹人的心,恐怕议和也和不了多久。”看来如果他去谈判,或许真的就能拍出一百万来。

宰相寇准确实非等闲之辈,他对形势认识很清楚,不但反对和谈,而且还要同契丹人一决雌雄,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皇帝未完成的遗愿。可惜,在君王要和谈、奸佞耍手段的情况下,独木是难撑的。

敌人强大还不是最可怕的,自己要不争气,那就算彻底没戏了。

契丹军到大宋边境走了一趟,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敲锣打鼓地走了。

赵恒以为送走了一只饿狼,大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顿时神气起来,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赋契丹出境》诗一首: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明明是把钱财交给了来抢劫的强盗,强盗大摇大摆地走了,居然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群凶窜北荒”,当真是“妙笔生花”。

那位王继忠,也在和议中捞到了巨大的好处,宋、辽两国都把他看成大功臣,每年宋朝派遣使者去辽国的时候,皇帝都会让使者给他带去大批的花红礼物。辽国也没亏待他,赐他国姓,官职一路高升,最后居然坐到枢密使,被封楚王。

“澶渊之盟”以后,契丹贵族每年都会不劳而获得一大笔钱财,个个心满意足,萧太后巩固统治的目的达到了,五年之后,萧太后离开了人世。

辽圣宗也信守和约,还真把宋朝皇帝赵恒当大哥对待,宋辽一直和平相处。乾兴元年(1022年,辽太平二年),宋真宗去世,辽圣宗还为此大病一场,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天圣九年(1031年,辽太平十一年),辽圣宗病逝,在临死时还嘱咐“不得失宋朝之信誓”。

此后,一百二十多年间,双方未发生大的战争,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澶渊之盟”影响深远,历来也是评价不一,从经济发展上看,宋辽可谓“双赢”,连续数十年的流血征战不再,百年和平降临,边境开通榷场,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但对宋朝来说,经济上的成功不能掩盖政治上的失败,无论如何“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因为宋朝是在占优势的情况下与人结城下之盟,更为恶劣的是开了妥协、不抵抗的先例,成为解决和西夏、金国争端的范本,为此后靖康年间迷信和谈,坐失良机,最终覆国和南宋高宗在与金人交战有利的情况下,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乃至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等等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祖宗之法。

纵观两宋历史,在对外冲突中,大宋是打败了求和,打胜了也是求和,无论胜败都给对方钱的做法,赵恒是始作俑者。

不过,总体而言,澶渊之盟后的时期,是宋辽两国之间一段真正的和平时期,一百二十年不兴刀兵。因此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双赢的协议,双赢是《澶渊之盟》最大的意义。

作为澶渊之猛的灵魂人物,寇准的作用非常重大。王安石曾写过:“欢盟以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莱公是寇准的封爵。这是寇准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个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