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及教师在利用博物馆资源,给予儿童启发教育时,往往事与愿违,难以在孩子身上产生影响。专家们特别就“幼儿发展特性与博物馆教育的关系”做了探讨,找出影响幼儿对博物馆反应的一般因素,以及父母、教师应该有的准备。
一、源自发展特性的影响
1.智能方面
(1)幼儿只了解具体的名词,无法懂得艺术技巧,会很快地就对看得见摸不着的艺术品感到厌烦。
(2)幼儿的时间概念有限(即分不清“现在”及“不是现在”),所以无法了解艺术史。
(3)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只对他们大致熟悉的绘画或雕刻有兴趣。也可能不了解老师或艺术家的说明,而用自己的语言、所知来阐释。
(4)幼儿的逻辑概念有限,无法了解艺术形式或流派的演进,以及艺术家的一生与其作品。
(5)幼儿的分类能力较差,难以了解依绘画或雕刻、时期、艺术家等所作的分类。
(6)艺术作品能吸引幼儿只能在某一点上,所以幼儿的注意焦点是绘画或雕刻的某一部分,而非整体。
2.生理方面
(1)幼儿的身体较矮,看不清绘画或者雕刻的全貌。
(2)幼儿好动,喜欢在博物馆宁静、宽大的空间里又跑又跳。
(3)幼儿惯以触觉感受,他们希望摸摸那些艺术作品。
(4)幼儿极易对高高的楼梯、长长的走廊和参观时间感到不耐烦,很可能因此老落在人后或者哭闹不休。
3.社会化方面
(1)幼儿无法控制自己想喊想跑的冲动,在成人气息浓厚的博物馆里很难看管。
(2)幼儿不习惯团体行动,可能会对成群结队地参观博物馆感到不愉快。
(3)幼儿需要一对一的关系,所以由一个成人带着他参观,他就可以忍受,甚至享受博物馆的参观活动。
二、参观的准备
了解“幼儿发展特性与博物馆教育的关系”之后,父母及教师还需做好事先的参观准备工作。
1.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1)在房子里挂置油画、雕刻等艺术品,可以同时并列著名与普通的作品。孩子的画也可以挂上去。注意高度要以方便孩子观赏为原则。某些画可以常做更替,或转换位置。
(2)摆一些干燥花或鲜花。注意摆置的地方是否合适?花瓶的颜色及整体搭配是否调和?
(3)家具的布置同时要让孩子也有一份参与感。可以设一个公告栏张贴他的作品,或是另辟一个角落,让他摆设他所收集的东西,如小石头、贝壳、树叶……
2.促进感官的发展
孩子对色彩、形状、质地的感受及其发展,对他日后参观博物馆影响至深。
色彩和孩子讨论家中的油画、雕刻、水彩画的色彩,也可以讨论孩子自己作品的色彩。由小处到大处,由室内到户外。并且为孩子订“作业”,诸如,你能找出绿色的东西来吗?那片树叶有几种颜色?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颜色,如石头、水泥、泥土的颜色,这些东西可以加强孩子颜色的概念。
形态要培养孩子对质地的感受力,可以让他用指尖去感受(如桌子、地板、窗子、植物、布料、头发),也可以让他摸摸家中的陈设。让一群孩子围成圈圈分别描述对某一件东西的质感,或者也可以蒙住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传递各种质料的球、布袋子、盒子、盘子、碗、砂纸等等,由他们描述对质地的感觉。
3.激发想象力
激发想象力,对幼儿而言,最明显的来源就是图画书、孩子自己的作品、别人的作品及自然现象。
念故事给孩子听,也要孩子念给你听,即使他不识字也凭空捏造或看图说话。问孩子“看到什么啦?”“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它像什么?”等等。
4.出发的程序
(1)停留的时间任何博物馆幼儿都不适于长时间停留(每次以大约20分钟为宜),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斟酌加长。若孩子确有兴趣继续参观,可考虑加长时间。但与其到头来兴味索然,不如让他意犹未尽,而有下次再访的兴致。
(2)参观的焦点第一次带孩子进博物馆,应先从某一区的某一个展览室开始,日后再依次将范围扩大。最初先将焦点集中在具体的内容上,其次才延伸到抽象的作品。对于抽象的画作,不妨先由熟悉的主题做尝试,如人、动物,进而到较为陌生的题材;先强调故事,再论及色彩、形状、风格等。
(3)人数一开始最好一个大人带领一个儿童,再逐次增加人数。
(4)假若你的孩子是第一次去参观博物馆,你要事先告诉他:你们将要做什么,乘什么交通工具去,会看到什么,甚至到哪儿吃东西。
(5)让他先看照片,或带他从博物馆的墙外经过,告诉他:你们登上许多阶梯之后,会看到入口处大盆的鲜花,然后是墙上的画,周围的摆设以及装饰……
如果能把这些“事前准备”视为博物馆整体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做好周全的安排,将有助于博物馆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