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太子
32960500000019

第19章 末代太子的悲哀——朱慈烺(2)

这时,李邦华看出了崇祯的想法,就极力鼓动崇祯,大意是:你真的不想走,那就死在这里吧,可别让太子也死了啊。要么你和太子一起南下,要么太子一个人南下。只要保住太子,大明凭借半壁江山还有复兴的可能。

但崇祯却道:“诸位,我十五位祖宗辛苦终身,才有此天下,乱贼来我走,还有谁可以让京城百姓与贼拼战?况且,我走如何对得起宗庙社稷?如何对得起祖宗的陵墓?如何对得起京城百万生灵?乱贼虽然猖狂,但我有祖宗保佑,还有诸位爱卿。如果真的不成,我宁愿以身死社稷。”

见皇帝如此坚决,有大臣就提议,请太子监军。崇祯笑道:“我经营天下十七年尚不济,一个孩子能做得什么事。”

他虽然说得这样坚决,但仍旧把南迁事宜提到日程上来。先是命令天津方面收集漕船,在直沽口待命。然后让大学士陈演率百官固请南迁。

老奸巨滑的陈演不干,他害怕到了南京后担劝驾南迁的罪名。这个罪名绝对能让他陈家断子绝孙。

崇祯:此事要先生一担。

陈演:这个……

崇祯:南迁。

陈演:这个……

崇祯:先生怕什么?

陈演:这个……

崇祯:先生怎可在此危难关头退缩?

陈演:臣无能,请求回家享晚年。

崇祯:朕要作,先生偏不作。

陈演:臣无能,罪当死。

崇祯(拍案):你他妈的一死不足蔽辜。

此事不久,大臣李建泰上奏:“乱贼势力越来越大,愿奉太子南下。”崇祯就把这封奏书交给百官们看,大学士范景文等认为可行。但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认为坚决不可,并斥南迁为邪说。又有大臣趁机道:“皇上应该守社稷。”

崇祯的脑袋“嗡”的一下,心想,我和这群混账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让我守快要完蛋了的社稷。

但为了顾全皇帝的面子,他却摆出了自己从没有想过要南迁的样子来,颤声道:“国君死社稷,我还能去哪里?我意已绝,哪都不去,与京城共存亡。”

从这以后,没有人再提到南下之事,也没有人注意到,太子朱慈烺的命运就此定格了。要怪,就只能怪他有这样一个好面子而又不肯承担责任的父亲。

皇太子案,疑点重重

朱慈烺死后,事情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人死灯灭。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

其时,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子来到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两人一见到太子就抱头大哭,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真假未辨,你们就行见太子之礼,混账!”

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然后,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不由自主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朱由崧陷入了沉思,老实说,他这个皇帝之位来得不易。如果太子是真的,按照祖宗成法,他必须要把皇位让出去。虽然,南京百姓对他这个政权的所作所为已经痛不欲生,但就这样把皇位让出去,实在不情愿。

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之事后,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左良玉在这个时候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长江以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而这一次的辨认却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事实上,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

他找来亲信,对太子进行辨认。这些亲信在他的示意下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并对太子进行严刑拷问,审讯结果出来了: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多铎进入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一个太监)的安排。”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惊动一时的皇太子案由此结束,我们真的很希望那个叫王之明的就是朱慈烺,但我们的希望往往都被清廷扼杀了,由不得我们做半分幻想。

朱慈烺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朱三太子。朱慈烺一死,作为崇祯帝的儿子们,年龄最大的就是皇三子朱慈炯,确切地说,他就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朱三太子”四个字在清初的确闹腾了好久。

大概是在顺治八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被清廷杀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一个叫杨起隆的冒称是朱三太子,被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有名为王士元的自称为朱三太子,后被凌迟。这三个人在当时冒充的朱三太子的名字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这些人为什么要冒充一个本不存在的人呢?

朱慈焕本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这个九莲菩萨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曾支持张居正变法。崇祯听了这个小孩子的话后,很惶恐,就封其为“玄机慈应真君”。

这样看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太子很多,但真正让后人记得的的确太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往往在每个朝代的末期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父亲,而不是他们。

朱慈烺能被清初的诸多历史学家所惦记,从这一点来讲,应该算是他的荣幸。对一个死人的惦记往往是活着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惦记他,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朱慈烺到底有什么治国才能,他也没有机会施展。可事情恰恰就在这里,他的父亲崇祯连他施展的机会都不给,这可能就是他的悲哀所在了。

真假崇祯太子

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入京并未加害太子朱慈烺。而李自成出京时乱军颠沛,太子朱慈烺沦为街边巷口厮养仆役,搬砖乞食。

时年十六七岁的太子虽生在北京,却养在深宫,只去太监常进节家玩过,故而回京就先找到了他。常公公不敢怠慢,但当时已是大清天下,也不敢留他,说他姐姐长平公主在姥爷周奎家,便带太子去见周奎。身为太子外祖父的周奎由于及时献媚于李自成,竟毫发无伤。

多尔衮入京后装模作样殡葬崇祯皇帝、皇后,追谥崇祯为“怀宗端皇帝”,陵号为“思陵”,明白表示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宣扬清军是为明朝“复仇”。这种政治秀,使得明太子误认为,大顺政权不仅让他活着,还给了他一个“宋王”封号,“仁义”的大清,应该不会比李自成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