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与文赋经典品读
32968600000008

第8章 清诗

清诗较明诗相对繁荣,作家作品的数量都要数倍于明,且到后期出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发展变化。清诗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明清易代之际。这时的诗人都经历过惨痛的社会巨变,因而其作品常能反映出剧烈的民族斗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又不尽相同,有些人以明末遗民自居,表现的是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其代表作家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及归庄、屈大均等。他们的诗或直咏其事、直抒其情,或借古咏今、托物寄志,表达了伤时之感、爱国之心、亡国之哀、复明之愿。如归庄的《悲昆山》以纪实手法写征服者之残暴:“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一二遗黎命如丝,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堪称史诗。另一些人则当了贰臣,如钱谦益、吴伟业。钱谦益(1582~1664)在明末即主盟文坛,降清后常在诗中发一些幽隐的哀叹,说明内心亦是很矛盾的。吴伟业(1609~1671)的诗从客观上也多方面表现了明清之际的现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艺术水平也较高。著名的《圆圆曲》记录了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不惜引清兵入关的传说:“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颇为世所传诵。

二是初、中叶时期。这时诗坛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它的繁荣,这就是派别竞起,诗论争立。

清初,王士稹(1634~1711)首倡“神韵说”,以反裱艳而倡澄淡为宗。但他在力图纠正专学盛唐的肤廓、晚唐的缛丽和宋人的议论、学问偏向的同时,又过分强调“色相俱空,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故而往往流为空虚疏淡,进而脱离现实。这也标志了清初诗风从重现实到重形式的转变。清中先有沈德潜(1633~1669)标榜“格调说”。他认为诗歌创作应当“一归于温柔敦厚”与“中正和平”,这实际上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的“台阁体”的老调。稍后厉鹗(1692~1752)编著了《宋诗纪事》,标榜宋诗,把诗歌史上唐宋诗之争推向一个新高潮。之后又有袁枚(1716~1797)倡导“性灵说”,特别强调表现自我之“性情”。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随园诗话》)。这固然在理学和八股桎梏人心的时代有其积极意义,但无形中又滑入了另一种倾向之中。再后有翁方纲(1733~1818)提出的“肌理说”,强调作诗要讲义理学问,代表了乾嘉以来考据学派的倾向。这期间不立宗派的诗人有郑燮(号板桥,1693~1765)和赵翼(1724~1814)。郑板桥写了很多同情人民疾苦、憎恨贪官污吏的作品,并对神韵派、格调派的某些空疏之论表示不满。赵翼特别强调发展的观点,他的《论诗》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闪耀着催人进取求新的思想光芒。

三是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代进入晚期,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时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出如何适应社会变革需要这一特点。

首开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是近代最早呼唤改革的先进思想家。他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纵横议论,抒发感慨,有力地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上脱离现实的倾向,诗风也以瑰丽奇肆著称,足能矫拔颓风。如他热情呼唤新思潮的到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岏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这些“伤时之语,骂座之言”不能不动摇人们对旧制度的怀疑,震撼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灵,为后来的思想界、文学界注入新生命。

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发展,“诗界革命”亦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发起者是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人。黄遵宪(1848~1905)是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人。黄遵宪在理论上提倡“我手写我口”(《杂感》),“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诗集自序》);同时又提倡利用古人优秀的传统,加以变化求新,从而创造一种“古人未辟”的新体诗。他的创作也确实达到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融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境界。如《今别离》将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等新鲜事物写入诗中;《冯将军歌》等写中法、中日战争;《哀旅顺》等写丧权辱国;《出军歌》等大力鼓舞抗敌救亡士气,不愧为一代“史诗”和“新派诗”。梁启超以其崇高的声望大力提倡“诗界革命”,其诗作敢于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对促成新体白话诗的产生有一定积极影响。之后,虽有“同光体”诗人陈三立、陈衍大力表张宋诗,王闽运大力表张汉魏六朝诗,力图在新诗派发展时,用旧形式作最后的一搏,但无奈大势已去,影响甚微了。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出现了杰出的女诗人秋瑾和以柳亚子等人为代表的“南社”。秋瑾早期所作的《杞人忧》就发出了“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这样压倒男儿的豪言;后来又写下《宝剑歌》、《宝刀歌》等一系列高呼革命的诗篇:“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直接以诗歌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南社”成立于1909年,在第一次“雅集”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所谓“南社”,取其“操南音不忘本”之典,亦即表示反清革命。南社作家虽多用传统的旧体,但表现的却是进步的革命思想,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巨大的鼓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