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32969700000042

第42章 明代散文

明代散文成就大大超过元代,而远逊于唐、宋。但其作家多,作品多,风格流派亦多,表现手法也有新的突破,仍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初散文作家多为由元人明者,他们对元末的社会动乱、百姓的生活痛苦有较深的体会,其作品多有比较充实的社会内容,在美学风格上也有意矫正元末纤弱萎靡之文风,代表作家有宋濂和刘基。宋濂(1310~1381)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当时朝廷的祭祀、诏谕、朝会之文多出其手,但其最有成就的则是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其《王冕传》、《秦士录》、《杜环小传》等,均善抓住富有特征性的情节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刘基(1311~1375)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和宋濂一样,反对元末纤丽文风,力主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恢复汉唐文学传统和文章的教化作用。其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郁离子》十八章中多杂寓言故事,《卖柑者言》更为杰出。其文风古朴淳厚,对明初散文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文网日严,歌功颂德之作日繁,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均官至大学士,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这种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为粉饰现实和歌功颂德,称为台阁体。当时不少文人入仕后争相模仿,文气冗弱的台阁体风行一时。同时,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八股文到明成化(1465~1487)年间也正式定型。

随着台阁体散文弊端的日渐明显,反台阁体的茶陵派和前七子应运而生。茶陵派是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反台阁体文学派别。李东阳(1447~1516)也是台阁重臣,但在散文方面,他主张师法先秦古文,追求典雅流丽,虽未完全脱去台阁体风气,但他想以深厚雄浑的文风来取代台阁体文风的用意可见。真正给台阁体以全面打击的是前七子。前七子指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为骨干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大倡文学复古之风,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下,鄙薄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这对于打击台阁体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他们抛弃了唐宋以来的散文传统,盲目尊古,一味拟古,又在文坛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前七子同时的还有几位较有成就的作家,如马中锡(约1446~约1512),其文横逸奇崛,卓然自立,《中山狼传》为其名作。杨慎(1488~1559),其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

前七子拟古主义的恶性发展,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其突出代表便是唐宋派。所谓唐宋派,是指明嘉靖(1522~1566)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倡导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力矫前七子之弊,在肯定秦汉散文传统的同时,强调学习唐宋古文家的散文法度,同时又强调要“自为其言”,不一味模拟。王慎中和唐顺之的文学活动正处于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间歇期,影响颇大。王慎中(1509~1559)钦佩欧阳修、曾巩的散文,反对拟古,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直抒胸臆,卓然成家,与唐顺之一起成为唐宋派的首领。其文《海上平寇记》等,叙写详明,结构缜密,语言华赡而意味深长。唐顺之(1507~1560)先受前七子影响,后受王慎中影响,公开反对前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其《竹溪记》等文均立意新颖,文笔流畅,风格简雅清深,自然浑厚。当然其文仍未完全摆脱拟古主义和八股文的影响。万历(1573~1620)年间,又有后七子出现。后七子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在内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完全重复前七子的道路,这对尚有道学气和迂腐平庸毛病的唐宋派是个很大的冲击。这时茅坤、归有光再倡唐宋古文,与后七子对抗。茅坤(1512~1601)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推崇韩愈,为文刻意学习司马迁和欧阳修,他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归有光(1506~1571)是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批评后七子的首领王世贞为“妄庸”之人,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强调写文章要“出于意之所诚”,反对“绘藻之工”。他的名作多为记叙、抒情之作,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都写得结构精巧,感情真切,描绘生动,言简意赅,纡徐平淡,情味至浓。其文对清代桐城派亦颇有影响。唐宋派散文的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他们站在道学家立场上来强调道盛则文盛,这不但束缚了他们的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战斗力。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取代台阁体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但唐宋派却始终未能主盟文坛。归有光像

嘉靖、万历年间的李贽(1527~1602)虽不是文学名家,但其文学思想影响颇大。他坚决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提倡“童心”说,提倡用街谈巷语、极浅极近的“迩言”;推崇自然之美,反对“有意于为文”,提倡愤世嫉俗之情与自然含蓄之美的统一。他自己的散文能突破传统古文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李贽的散文主张适应了当时文学本身发展的要求,成为明代后期文学思潮的纲领,对公安派及后世散文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万历年间猛烈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是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公安派是以湖广公安籍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公安派认为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摹古,反对贵古贱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章要有真性情和自然趣味;文章要从胸臆中流出,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敢言。这些主张,可以说是对传统散文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公安派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1568~1610)。其散文作品极为丰富,颇有特色。其尺牍二百余封,长者千言,短者数十,简练、生动,杂以诙谐;其各类随笔二百余篇,题材多样,浓富意趣;其传记文如《徐文长传》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其游记九十余篇,如《满井游记》等,运用写实手法,描绘精细,情致盎然,文笔优美,历来传诵。其文浅近真切,清新明畅。袁宗道(1560~1600)之文语言畅达,率真自然,然士大夫闲情逸兴较浓。袁中道(1575~1630)之文亦多游记、日记、尺牍之类,《西山十记》等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生动而不流于纤巧。公安派之文因内容不充实、思想较贫乏,故虽有革新意义,但成就不大,但是它却表明了明代散文由禁锢而解放,由拘忌而自然的发展趋势。

与公安派同时的还有竟陵派。竟陵派是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也反对拟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但不满意公安派之俚俗、肤浅,着意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刻意雕琢求新,但终因题材狭窄,风格艰涩隐晦而出现了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成绩有限,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散文的特色。

晚明的小品文既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也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均为著名作家,而以张岱成就最高。张岱(1597~1676)兼采公安、竟陵之长,弃其所短,其作品题材较广,于描写山水外,广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均为名作,写景抒情,说理叙事,文笔清新活泼,时杂诙谐;情景逼真,意境优美,使其散文既明丽清净,又精工雕琢。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弱点也极为明显,多数文章是抒写个人闲适情趣的“小摆设”,而有少量文章趣味低下,平庸浅俗。

晚明的旅游专家徐霞客(1586~1641)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文家,其《徐霞客游记》既是卓越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散文。其写景记事,均充满生活实感,写景精细入微,情景交融、词汇新颖,不落俗套,时杂各地风土民情,情味盎然。

明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一部分作家又祖述六经,或承唐宋派,或追前后七子,写下了一些面对现实,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陈子龙的《横云山石壁铭》、张煌言的《奇零草序》、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均为传诵之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