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走向选择
33030000000029

第29章 启动内需是战略,扶持出口是战术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中国之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遭受巨大的挑战,在外部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已经把2009年的经济基调定位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并把200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位在8%。显然政府已经意识到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启动、引导、激活和扩大国内消费,更具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实施一揽子计划为重点,今年要着力抓好七方面工作,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周期是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在外部冲击下,自身发展体制性和机制性的缺陷集中体现出来了。这个缺陷就是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在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挑战,就是说这样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作为一个大国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对内部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得很快。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消费率一直上不来,甚至这几年还有下降的趋势。我们的发展方式面临很大的转型。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公共需求业面临着转型。老百姓的需求发展进入到人的自身发展阶段,比如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交通问题,包括旅游等等,这时人的自身发展新阶段,新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体制机制、相关政策不能与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阶段相适应。公共需求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

无论是外部的冲击,还是我们内部发展方式的转型、公共需求的转型,都向我们提出来,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仅是应对短期金融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我们国家中长期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启动内需,把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和外需的大国,转向一个内需的大国和消费的大国,启动内需既是保证短期增长的需要,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首先要成为一个内需大国和消费大国。

我们以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之所以收效不明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外需旺盛,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的国内经济结构从而抑制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第二,我国储蓄过高,尤其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过高。第三,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够。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结果虽然有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几亿人进城,但是却是小规模的人口迁移。虽然说农民工进了城,但是都不是城里人,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完全是农村式的,因而对扩大内需不利。

全球危机的爆发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说是一个机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完善各种改革和制度,加快完善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妇幼保健、文化教育、工资分配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在花钱时无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敢于消费。

中国的经济长远发展再也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外部经济的缓和好转,而是要坚定不移的扩大内需,启动国内消费市场。

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把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并不是放弃出口,把国际贸易弃之经济发展的政策之外,相反中国政府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推动扶持出口贸易的增长。毕竟国际贸易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而且曾经是拉动力最大的那架马车。

在全球经济危机特殊的环境下,为了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政策做了些调整,把内需放到首重,同时对国际贸易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中国未来要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转型。因此说中国不但不会放弃国际贸易,相反要对国际贸易在政策领域给予更大的扶持。

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外贸出口的扶持意向早已明确。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轻工业和纺织业振兴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将继续提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轻工业规划指出,未来三年轻工业振兴目标暂定为年均增长10%左右,同时将提高631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纺织行业已于今年2月1日开始,出口退税率从14%提至15%。有业内人士透露,纺织振兴规划通过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前往16个省进行了调研,其调研结果将成为上报国务院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细则的重要内容,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极有可能恢复到17%的最高点。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在出口的各类商品中,经过去年以来四次调整出口退税率,1月份包括纺织服装、鞋类等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已开始企稳。

在金融危机之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会大大减退,其实,并没有我们大家想像的那样可怕。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西方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但越是在危机的时候,大家对于低价产品的需求就会越旺盛。我国加工贸易有特点,国外市场需求导向突出,有市场相对稳定的一面。中国出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使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还存在。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负责人施特拉克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中国的出口不会出现明显滑坡,因为中国出口产品以日常消费品为主,这种消费品的销售不会有太大起伏,因此他对中国的出口维持稳定比较乐观。

就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方向而论,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必由之路,可是,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容量的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过于强调制成品出口价与量两全其美并不现实。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要改变原来的出口产品,在保证一定份额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数量外,还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中去,事前为产业升级换代做准备。在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时候,政府就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融资方面的支持。

在拉动中国经济向前稳健发展,扩大内需是必要的,启动内需是长期的经济战略。扶持激励国际出口贸易也是必须的,中央政府提供给出口企业以政策和金融的支持,有利于出口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