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走向选择
33030000000034

第34章 “危”中有“机”,服装业困境中机遇何在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国内经济据称出现平稳回升迹象,但对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重的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现在仍处严寒的冬天。特别是服装出口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需求萎缩、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利空因素,已经成为悬在这个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头上的致命利刃,全行业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局,有的甚至破产倒闭。服装企业是被动过冬还是主动求变,出路何在,机遇何在,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老板首要思考的问题。

调整销售结构,采取“出口转内销”的营销政策,也许是服装出口企业赖以生存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切实推进国内市场的规范化改革,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经营环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良机。

允许内贸企业参会,这是2009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传出的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之一,引起了业界及媒体的普遍叫好。

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严重下滑的形势下,这一举动对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外贸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打开或扩大内销市场的机会;对内贸企业而言,最明显的好处是得到一个国际化的展示平台,还可以和众多国内外优秀客商进行大范围交流和洽谈。

但是,一场展会往往只有几天时间,最后形成的有效订单与合作项目自然是有限的。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这种一次性的“对内开放”远远不够。

业内人士都知道,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利润非常微薄,单品价格利润比国内市场要低不少,但是很多企业却要千方百计争取出口权,这是因为外贸的优势很多。订单式生产库存积压少,信用证交易现金流有保证,商品检验透明高效风险小,还有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与此相对应的服装内销,问题就不少。进入商场超市要交说不清的“进场费”,先拿货后付款的交易方式导致资金拖欠现象频发,商检不透明不规范而出现的想退货就退的恐惧,还有无处不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法律维权成本太大等等。

内外市场环境的差别如此之大,由此看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真正需要的“对内开放”,就是让企业享受到像出口企业那样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规范化改革、完善。

对于服装生产企业,一方面等待着内销市场环境的好转,另一方法面要积极主动适应内销环境,趁此间歇,建立自己的国内销售渠道,等到国际市场恢复之后,企业也练就了两条腿走路的本事。

中国的服装出口企业除了建立自己完整的内销渠道作为应对危机的措施之外,对于中国服装全行业来说,应该思考更深刻的变革机遇。

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中国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尔尼公司撰写了《中国服装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白皮书。该白皮书研究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而对服装行业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中国服装行业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呈现的三大变化趋势,并结合国外服装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供中国服装企业参考的对策。这份“白皮书”也许能给中国服装企业带来发展的福音。

伴随着需求疲软同时出现的,还有消费者对服装消费需求产生的变化。处于经济衰退中的消费者更青睐于高性价比的服装产品。针对经济衰退中消费者增加的价格敏感性,国外的服装厂家因此会专门推出所谓的经济衰退产品线,以更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电子商务表现出比传统零售业更好地抵御经济危机的特性,因为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可以保证更好的折扣。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定位明确且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服装产品的偏好。

基于这些市场变化趋势,中国服装企业应迅速调整产品重点、销售网络和渠道、产品定价等来应对变化的市场与需求。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品牌定位,以增加自身在消费者需求减少时成为备选对象的机会。

显而易见,中国服装企业两极化的局面已经显现:整体行业困难的同时,拥有自有品牌、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现仍然较好。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增强其业务能力,并考虑充分利用现阶段利于并购的外部条件来实现它们的长期战略目标。

目前有两大因素正在加快行业整合的步伐。第一,为尽快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可考虑通过并购来进入新的细分市场,通过丰富产品线来强化原有品牌或扩大零售网络和业务能力;第二,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一致的并购对象逐渐涌现,而且其购买价格也更为合理。受以上因素的推动,服装行业的并购整合将愈加频繁,竞争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迫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公司需要短期求生存,长期求发展,以快速应对持续多变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对服装公司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危机中积极应对变化,求得生存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持续的挑战,企业需立刻采取行动,才能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在危机后谋得长足的进步。与其被动等待经济大环境的恢复,不如主动改变竞争策略,采取积极防守、巩固市场地位或乘机扩大业务的对策。企业的成败将取决于其当下的战略决定以及改变的决心。只有睿智、果敢、迅速响应的企业才有望从这场经济危机中转危为安,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