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海啸面前,中国东盟经济体遭受冲击难以避免,但这种冲击主要来自外需减少的间接影响以及国内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下滑,只要积极采取针对性举措,就可以大大降低其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借此机会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储备。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中国—东盟合作具有牢固基础和巨大潜力,双方应当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连续举办五届。东盟各国领导人认为,峰会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投资、贸易合作交流。
东盟秘书长素林认为,当前全球金融局势动荡不安,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通过东盟与中国间的更紧密的区域合作,将能化解金融危机对双方经济的影响。柬埔寨首相洪森指出,正在发达国家蔓延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东盟国家有必要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合作的目标,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必须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缅甸总理登盛也表达了相关忧虑,他说东盟各国和中国应采取措施,共同保障这一地区的经济安全。在全球面临着金融动荡和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严峻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措施保障这个地区的能源和粮食安全,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通过技术转让和提高生产率,努力满足我们日益增加的粮食和能源需求,有效应对挑战,保证经济体的安全。
菲律宾众议长诺格拉雷斯赞扬中国提倡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远见卓识,为双方应对危机提供了交流平台。他说,全球都面临着金融危机,中国和东盟10国必须增强相互间的政治、经济和友谊的纽带,相互帮助,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必须继续努力,建立信息网络,推动商务合作,加大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困难。
越南副总理黄忠海呼吁中越两国企业,应把合作机会变成具体项目,为维持本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做出贡献。黄忠海说,越中两国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实现了年均25%的贸易增长速度,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51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两国高层领导人提出的150亿美元贸易目标。
东盟相关领导人的担忧和提议得到中国方面的回应。除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提出四点建议外,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的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与东盟各国更加需要紧密团结、通力协作、共渡时艰,共建和谐亚洲。
综合专家观点,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渠道:
对金融行业本身的破坏性冲击。由于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次贷危机引发的呆坏账远远超出美国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导致美国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流动性危机,一些银行破产倒闭。全球经济尤其是全球金融的一体化,又使得这一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金融体系越是开放的国家遭受冲击便越大;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导致企业信贷困难、资金紧张、生产经营萎缩,然后是就业下降、投资减少;上下游产业链的连带影响,会使不景气在整个产业链蔓延。比如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汽车行业,很可能会通过“金融—汽车—钢铁—铁矿石—航运—造船……”这一产业链对上下游产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不过影响的传导会有滞后性;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这方面的影响较难具体估量。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会紧衣缩食,减少消费;在私有银行体系下,对银行信心不足,可能会造成挤兑,进一步恶化金融系统流动性;对股票市场信心不足,会加快资金出逃,导致股市下跌;股市下跌则又反过来让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减少、资产缩水,并再挫消费信心。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会使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欧美发达国家消费下降,进口减少。
由于中国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均较为独立,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大都采取较为审慎的金融政策,这就为中国和东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一道有效“防火墙”。在这次危机中,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金融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有限,尚不至于影响经济基本面。但由于中国和东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间接影响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视;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恐慌,同样严重挫伤中国—东盟经济体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综合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东盟经济体的影响,受上述五个渠道中的前三个影响较小,而后两个影响则较大,但由于后者是间接影响,这就为中国—东盟经济体应对危机提供了政策空间与时间。
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金融体系受冲击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东盟各国,受益于更加严格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大量外汇储备的积累,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甚至可以在这场危机中把握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机会。中国—东盟各国应理性把握蕴涵在金融危机中的机遇。
中国—东盟各国可借全球金融危机之机,加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对我国而言,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一直存在着忽视环境、资源等宏观成本,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等问题。专家认为,生产要素的长期扭曲,导致很多企业产能过剩,而这些产能得到释放的办法之一就是借着这轮金融危机淘汰部分劣质企业。同时,由于高耗能的产业多集中于第二产业,因此在这轮金融危机中,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从过度的工业化向服务业转换,单一的增长引擎向双引擎过渡,带动内需增长,更重要的是使经济增长能够逐步摆脱依赖外部资源和贸易环境的局面。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认为,此次危机还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的全球化金融体系建设及时发出了警示,可以促使各国政府更加谨慎的检视各自的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安全的金融体系。
正如菲律宾众议长普洛斯彼罗C诺格拉雷斯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所说,“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东盟必须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相互帮助,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东盟必须继续努力,建立信息网络,推动商务合作,加大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困难。中国—东盟加强合作携手安渡危机”。
一是加强金融合作。目前,中国—东盟各国金融系统主要以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中国—东盟经济体不可能与全球金融动荡绝缘,尤其是各国股市受全球金融动荡影响明显。从未雨绸缪的角度考虑,中国—东盟以及日本、韩国,应加强金融市场合作,以增强市场信心。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日前曾表示,东盟已就设立数以百亿计美元的救市基金达成一致,中国也可考虑参与其中,成立亚洲共同救市基金。
二是深化经贸合作,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中国—东盟可以考虑加快自贸区建设步伐,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双方深化经贸合作的大势所趋。
三是加大投资合作力度,尤其是要考虑加快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步伐。中国—东盟在过去十几年来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大大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提速,但双方投资合作却相对落后。我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速度与贸易发展及我国经济实力并不相称。在当前中国与东盟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应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加快拓展东盟市场。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各国更加需要紧密团结、通力协作、共渡时艰,共建和谐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