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忌
33036400000012

第12章 防范喜欢传播流言蜚语的人

流言蜚语也就是未经证实,可能为真也可能是假的消息。喜欢捕风捉影地传播此类消息的人,你很难认定他是个坏人,因为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流言蜚语对当事者的伤害却是十分巨大的:损害人的名誉,砸掉人的机会,严重的还会要了人的性命。因此,防范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就不再是件小事了。

1.流言是害人的祸根

传播小道消息的人,不一定是刻意为之,或故意为了害谁,而是某些人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实在害人不浅,学会正确处理流言蜚语也是人生必修的一课。

某市对上班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竟然获得了一些使人啼笑皆非、又颇值得我们深思的结果。其中当被问到“什么是吸引你每天上班的理由”时,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上班,就听不到许多小道消息、谣言、流言、传言和馋言”之后打了勾。

的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始终有许多人喜欢传播一些可疑的谣言。在一个复杂而忙碌的工作组织中,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是少不了的。

“说闲话的人”,通俗地来讲,是指一种“到处闲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隐私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在背后对他人评头论足的人。虽说古人早有“谣言止于智者”的忠告,但智者毕竟很少,谣言总是会被传来传去。每个人忙忙碌碌地在一个组织里工作,固然是为了公事,然而一起工作总要说话,说话也不可能光说正事,难免会讲些题外话。其中有些闲谈不仅很有趣,而且人们在背后谈的也是有关同事的好处。然而有些却纯粹是伤害他人的闲话,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这种闲话都是不可宽恕的——故意的是卑鄙,无意的是草率。何况有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经过许多人丰富的想像,也许在一番穿凿附会、改头换面之后,谣言就产生了,再加上“说闲话者”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之后,更会使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远远超过做事的速度。

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嫉妒、恶意,有时是为了借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这些都是极令人厌恶的事情。我们只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说些不利于他人的话时,就应该立刻闭嘴。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只有人人如此,才有望截堵流言。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没有了名誉,以后就无法正正当当地待人处事。被流言蜚语影响,乃至毁掉了名誉的人自然悲愤、痛苦,而那些以害他人损失好名声为乐,经常传播谣言的人,在他毁人名誉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名誉,却还不自知。领导和同事也许还会听他津津乐道地说别人的短长,可能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了轻视和鄙夷,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轻易相信他说的话了,哪怕那是真话,这又何尝不是自毁前程、得不偿失?这些仁兄们最喜好的是玩“阴”的,他们从不拿工作或业绩表现来正面交锋,也没什么真枪实弹,真材实料,而是运用各种谩骂、造谣使对方为流言所伤,这正是“暗箭伤人”的最好写照。

有人用这样几句话来描述组织中流言的性质:“言者捕风捉影,信口开河;传者人云亦云,添油加醋;闻者半信半疑,真伪难辨;被害者莫名其妙,有口难辩。”也惟有组织中的全体成员互相信任与合作,人人做“智者”,才能破解这种恶性循环。

当然,并非所有的谣言都是罪大恶极的,“马路消息”和“小道新闻”也是组织中同事间沟通的一种形式。此种传言仿佛是组织内的民意调查,领导者多少能获得一些信息。

另外,传言有时也是一种预防性的警告,当一个人被各种传言缠身时,定会有所警觉,从而调整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以减少别人对其的议论。

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心中都会极为愤慨,有些人甚至会径直去找“好事者”大吵一架而后快。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通常是两败俱伤,沸沸扬扬。

面对流言蜚语,首先不宜暴怒,而应开心才是。要知道,已知的谣言也总比那些未知的谣言好对付,这至少证明你还很有重量,很有被制造谣言的价值,被“抬举”成议论的中心还能颇有嚼头。

化解流言蜚语,说难也难,可说易又很容易。做人若行得正,又何惧影子歪?只要操守无可争议,如果没有伦理上的失足、腐败、颓废,没有私生活的出轨,那么被造谣的机会必然会大大减少。

现代社会中的组织,人与事越来越变得错综复杂,微妙神秘,要想完全脱身,置身于一切流言之外是不可能的,几乎很少有人能一生都不曾被人造谣中伤过。但我们必须相信:别人的嘴巴是长在别人的脸上,不可能管得了;但自己的耳朵却是长在我们自己身上,完全有可能让它去少听少传;更重要的是,手脚是在自己身上的,自己勤快些做事,以行动成果来对抗流言蜚语是最有效的。

2.学会把秘密藏在心里

喜欢背后传话的人不管出于告密的目的,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传播秘密的快感,总是在紧盯着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出言不慎,自然容易落下口实。相反,如果你在人前背后说话谨慎一点,把凡有可能被人当作秘密的东西掖在怀里、藏在心里,不露半点分毫,即使他的舌头再长,也“舔”不到你身上。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东做官,正要离开京城时,大学士张廷玉把一个很强壮的佣人推荐给他。到任后,此人办事很老练,又谨慎,时间一长,王士俊很看重他,遂把他当作心腹使用。

王士俊任期满了准备回到京城去。这个佣人忽然要求告辞离去。王士俊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回答:“我是皇上的侍卫某某。皇上叫我跟着你,你几年来做官,没有什么大差错。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禀报皇上,替你先说几句好话。”王士俊听后吓坏了,好多天一想到这件事两腿就直发抖。幸亏自己没有亏待过这人,多吓人哪!要是对他不好,命就没了。

为人处世,要像王士俊一样懂得矜持;交朋友也要有城府,否则将会授人以柄,后患无穷。对于这一点某先生的体会颇深刻,值得分享:

“矜持是很多人借以保持神秘魅力的法宝,但我却常常把握不住,想想很亏的。心里本来有什么东西,你把它当做自己看家的内涵,放得很高看得很重,仿佛你就因为它而有资本,含蓄和深沉。可一旦说出,你就没了,而若给有城府的人掌握了你的内涵,他就在你面前更有资格矜持了。那是因为你把内心的一块领地出卖给了人家,人家有更大的内心势力可倚了。他的大城府既然占据了制高点,他就可以在自家阳台上任意俯视你的小城府了,而且一览无余。这样,你便既不自主自在,又无神秘可言,自然也就显得不珍重!而假若你要回访别人,人家可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你根本没门。所以要谨防由于你的拱手相让‘丧权辱国’而导致别人对你的心灵殖民!”

“初到一个新的人际环境,更要注意矜持和城府问题。因为这时候你极易发现人都是好的,于是就会被一团和气所迷,全忘了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古训。相处日久,了解渐深,才会意识到你原来所识的只是人家的一个侧面,此时所见才是完完整整立体多面的人。于是,你会再考虑抽身回转,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以保护自己。但是,你把自己交出去后,就等于把水泼出去了,是收不回来的。这样,以后你还能平平衡衡地与人保持一种相等的距离吗?不可能。别人往你这儿来是长驱直入,你往别人那儿去,却是寸步难行。没办法!你只好带着满身的痱子,疙疙瘩瘩地生活在这些人中间,这也许就是张爱玲所说的啮咬性的小烦恼吧?”

总之,坦露之心如一封摊开在众人面前的信,会使你受人摆布。对人交心是危险的,因为你有了让人控制的把柄,会成为任人驱使的奴隶而不能自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话都能长久悄悄下去的。有以下三种话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说:

①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捉贼要赃,拿奸要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办事要有真凭实据,如果我们向对方说的悄悄话,如风如影,纯属无稽之谈,那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一个人的隐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比如说,某男与某女(均有家室)在街道的树荫下拥抱亲吻,那情景真比演电影还卖力。若被听者传出,当事人可能会恨你骂你,伺机报复你,甚至当面计较,对抗,要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你怎么说呢?把悄悄话再说一遍,请拿出证据来!你当时又没有摄像,又没有录音,怎么能够证明某男与某女曾有这种热烈的表演呢?只有掌嘴一门!不赔礼道歉还行么?人家本有如此这般的举动,而你并无证据,这样的悄悄话,属捕风捉影一类,是万万说不得的。人心难测,不一定对,但不无道理,我们说悄悄话也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

②违纪泄密的话不要说。小至单位大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有秘密,我们只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轻薄,无纪律性,就私下把机密“悄悄”地说出去了,弄得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如获至宝,甚至拿去作为谋利的敲门砖,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即使诸如涉及人事变动的内部新闻,你也不要去向有关的人说悄悄话,万一中途有变,你将如何去安抚别人呢?如果为此而闹出了矛盾谁负责呢?向亲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热心向他说了悄悄话,他可能认为这是泄露机密,于是,他当面批评、指责你,甚至状告你,那么这时你的体面何在?有些人并不喜欢听那些悄悄话,他不领你的情,这就没有意思了。还是封锁感情,守口如瓶吧。

③披露悄悄话的话也不要说。须知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我们知道,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甚至对方出于愤怒会狠狠地还击,跟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以十倍于你的兵力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会两败俱伤,也没有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讨好卖乖,求名逐利,或发泄私愤,算计别人,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的好,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最后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讲秘密会陷你于不利,而听秘密同样也不安全。许多人因为分享了别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终。许多人打碎镜子,是因为镜子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他们不能忍受那些见过他们丑相的人。假如你知道了别人不光彩的底细,别人看你的目光绝不会友善,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定会找机会打击你。听秘密也会落人把柄,尤其注意不要与比你强大的人分享秘密。秘密,听不得,讲不得。

3.防范流言最好的办法是沉默

传播小道消息绝不是做人的细枝末节,其危害之大也绝非耸人听闻,如果你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加注意、不加防范,总有一天会栽在他手里。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

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那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地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也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承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做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于是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但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住在费邑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快传到曾母那里。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事。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大众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才能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

东晋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这人爱传话,嘴上没个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

桓温不愿背后评论人,那是因为怕自己的话被别人七传八传,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干脆不说,沉默是金嘛。

流言止于智者,而能够止住流言的智者,才是长舌人的最大克星。

4.闲话是小道消息的温床

闲话是小道消息的温床,很多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正是通过闲话这一渠道散布出去的,从而成为“大道”的公开消息。说起来唠闲磕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闲话可少不可多,闲话可真不可假,闲话也有当说不当说。生活中有一些人专门说一些论人短长、说人是非的闲话,这只能令人讨厌,也是我们不能不防范的。

一个人说其他人的闲话,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是为了满足他的某种阴暗、狭隘的心理。他们或透露一些别人的隐私,或影射一下别人的人格,不管是直接散布,还是委婉传播,不管是加盐添醋,还是扬沙子泼凉水,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践踏,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不利于彼此之间的和睦相处。

然而经常说别人是非给别人听的人,不知哪一天连听的人也会成了他的批评对象,因此慢慢的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

有些人一听到些杂琐的、无关痛痒的话,就会一传再传,慢慢的使整个事件严重起来,或许这个谣言传到当事者耳中,会成了天大的笑话。

有一个邻居准备在家中打一口井,并请了一个人帮忙。

有长舌人在闲话传来传去中将有人帮他家打井变成了他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爱传闲话的人,大多有点不成熟,并且有点心理上的畸形。他往往要在别人的是非之中获得自己的满足和充实。他的生活是无聊空虚无所事事的,却偏偏要无中生有,惹出事端。

与这样的人交往,易惹火烧身。到头来,好人也成是非人。

小娴与郭力由于某个项目的合作交往频繁,传闲话的人就故弄玄虚地传出他们之间有了什么不能公开的秘密,甚至有板有眼,有枝有叶,形象生动。

有些人原本没有“红杏出墙”,但在“热心人”的指引下倒是走上了伊甸园之路。

传闲话的人,往往会神秘兮兮地对你说:“这事我就告诉你,千万不能对别人说……”其实他对每个人都视为知己地传播着他的新发现,并且,擅自想像并将想像当作铁的事实。

“小喇叭”是讨厌的,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家庭、恋人或领导和同事之间的矛盾、怀疑……

你偶尔开玩笑说一句什么话,传闲话的人会“听者有心”,并将它制造成特别新闻,以至于给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恼怒、误会和痛苦。

爱传闲话的人,在你所处的社交圈中,他是绝不会漏过一个人的,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能自成一体地创造一些情节、事端。对这样的人,人们是不敢轻易与之密切交往的。

俗话说“好事没人知,坏事传千里”,之所以能够传千里,是因为太多的喜欢传闲话的长舌人在自动地接力。

在饭后茶余传闲话的人是工作效率最高的人,他们总是在“不经意”中让世人皆知。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新闻要人。当别人还莫名其妙时,事情已经恶化了。

一位当权在位的人物,任人行事再光明磊落,一旦面对足以淆乱人心的是非流言时,仍然要谨言慎行,忌惮小心,无法无动于衷。爱传闲话的小人正是摸准了这种心理,才得以暗施奸计。一方面他们设法取悦领导,一方面对自己的异己加以打击。他们往往会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下手。有的时候,越是离奇的传闻越是有人相信,一个正人君子做了谁也没想到的龌龊之事,人们能不对他失望吗?爱传闲话的小人利用此心此理,其险恶用心常可得逞。

爱传闲话的人,大多喜欢说些“趣闻”。有时,他不是原创者,而是传着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制造的谣言。但即使无心,这样的习惯危害性也极大,所以,让这样的人掌握的资源、信息越多,他越会如鱼得水,我们防范起来也就越难。从这一角度讲,人际交往中多让他吃几次闭门羹不失为一个防范他的好办法。

5.切忌交浅言深

交浅也就是来往少,双方不熟悉不了解;言深是把心里话无保留地掏给对方。显然这很危险,这也是做事不牢靠的表现,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通病。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少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先要多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受尊敬?重要的是你可以把那部分是非人从中择出来。

某位先生刚刚调入某单位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

一次他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翻云覆雨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这位先生狼狈之极,也孤立之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直到此时这位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因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你调入的单位越大,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大单位不像小单位,彼此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单位中利害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一些“派系”问题。上司都希望得到属下的支持,因此新进人员往往会卷入这场派系斗争中去。因此一个新进人员必须多听多看多了解单位内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冷眼旁观,不要卷入不良的派系斗争中,陷于被动。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学会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之,深藏不露,只有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从而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6.学会话说三分以免陷入是非

碰上老实的人,你们一见如故,把“老底”全都抖给对方,也许会因此成为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更多可能的情况是:你把心交给他,他却因此而小看你,更有甚者会因此打起坏主意,暗算于你。所以说,在待人处事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切切做到“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吃亏受伤害的将是你自己。

李厂长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贵族气质,这使李厂长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而港商又对李厂长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李厂长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李厂长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李厂长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李厂长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李厂长对自己的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像李厂长这种被人摸清底细钻了空子的事情几乎时有所闻。而“港商”的骗术仅在于:他交出“假心”,以此诱骗你交出“真心”。而你却不知江湖险恶,就心实厚道地什么都对他说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吸取教训,换一种不那么“实心眼儿”的做人态度。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吐露真心,对方的反应是什么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纠正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适于与他深谈,则显出你的冒昧!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

另外,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我们主张不那么老实做人,意思是: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作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

告诉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是因为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见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倒会吓着了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诚是另有目的的。如果是这样,你可能会弄巧成拙,因而断送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待有了了解之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一位牙病患者坐在牙科医生的椅子上时,他总是尽量地张大嘴巴。但是在做人处世中,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也得深思又熟虑。要养成习惯,在你张开自己的嘴巴之前,要尽量了解其他人的观点。这当然要花费一点精力,但为了取得好的结果,是值得去努力的。

但也许有人会说,人在社会中必须交际,而交际就必须说话,而你总是怀疑这个,防备那个,像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怎么能广交朋友多铺路呢?还有,人既是理性的人,又是情感的人,又怎能不向别人倾诉呢?这种问题就需要由自己来正确把握了。人在交际中,可说三分话,可试探性的交心,以有备无患的姿态开放心怀,这样,才有可能在交际中掌握主动,左右逢源,而光凭老实认真是走不通的。人在满怀喜悦或满腔忧愁的时候,总是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宣泄一下。人们可以在倾诉中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倾诉中整理自己的思绪,审视自己的行为。通常人们需要一个安静、理智的倾诉对象,需要他同情和沉稳的目光。如果人们的倾诉被一次次地打断,那么他的倾诉心理就得不到满足。美国的女企业家玛丽曾说:这种艺术的首要原则,就是你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其次,当别人请教你的时候,你最好的回答就是:你看怎么办?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公司里的一位美容师来向她倾诉自己婚姻的不幸,并问她,自己是否应提出离婚。由于玛丽并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为她拿主意,只好在美容师每次问她的时候,就反问一遍:“你看应该怎么办?”她每问一次,美容师就认真地考虑一下,然后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第二天,玛丽就收到了美容师的鲜花和感谢信,一年以后,玛丽又收到了她的信,说他们的婚姻已十分美满,感谢玛丽为他们出的好主意。事实上玛丽什么主意也没有出,只是以足够的耐心和沉静的态度感染了当事者,让她能够从非理智的情境转换到理智情境,像思考别人的事那样思考自己的事,从而寻找出适合于她自己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聆听”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采取相反的办法会怎样?告诉她趁早离婚?恐怕转身人家老公就找上门来跟你论个短长。如果你摸不准自己的话会不会成为别人的把柄、甚至是否会被当作一个小秘密传播开去,那就说话时别把话说透、说满。话说三分才会给自己留有余地。

7.切忌听风就是雨

如果你做事情问心无愧,却有人在背后无中生有地嘀咕你,你会做何反应?多数人可能会拍案而起,找那个可厌的长舌人当面质证清楚。这实在是个下下之策,因为这样的人往往能说会道而且绝不认错,他能把黑的说白了,把死的说活了,而且人越多他越口若悬河,残唾横飞,因为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在你们的当面争执中他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因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已心知肚明,对你来说就不同了,跟这样的人争执能降低你自己的身份,折损你的自尊,并会令你更加生气。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听之任之吗?

也许听之任之正是对付这类人的良策。如果你确实行得正、走得端,别人并不会因这类人的“坏话”而改变对你的评价。这时在语言上大可不必理会他,就让他的矛碰上你这堵棉花墙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同时你也要以自己的行动给他最有力的回击。

特纳兄弟发财后,两人乐善好施,把用辛勤劳动、艰苦创业得来的巨大财富慷慨地用于公益事业,比如建教堂、办学校、不断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特纳兄弟以他们的仁慈和善行赢来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善举给当地的人们做出了表率。

然而对于特纳兄弟的无可挑剔的品格,却有人出版小册子诋毁他们。此人给弗朗西斯起了个外号“乡巴肉丁”,当弗朗西斯闻听此事后,只是淡然一笑,说这个人会后悔的。弗朗西斯的话很快传到那位诽谤者的耳朵里,诽谤者说:“哈,这个弗朗西斯在警告我早晚有一天会落到他手里,怎么会呢?他太自以为是了,走着瞧吧,他才会后悔呢。”

就在这位诽谤者说过这番话不久后,竟然破产了,这真是天意。如果他得不到特纳兄弟签名的执照,他只能关门歇业。虽然他自感求助于特纳兄弟的希望渺茫,但他迫于生存的压力,还是厚着脸皮去了。他站在被他称为“乡巴肉丁”的弗朗西斯面前,满脸羞惭地讲了自己的情况。特纳首先发问:“你从前是不是出过一本诽谤我们的小册子?”诽谤者面红耳赤,惶恐不安地点头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以为特纳会把他的申请书撕掉,不会在他的执照上签名的,但是,特纳却对他宽容一笑,在上面签了名,并对他说:“我们有个规定,不能拒签一个诚实商人的执照,而你也的确没有做过什么坏事。”

诽谤者听到后,他的眼里含满了悔恨的泪水。特纳继续对他说:“记得弗朗西斯说过你会后悔的,这不是弗朗西斯的本意,他的意思是说早晚有一天你会了解我们的,并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诽谤者泪流满面地说:“是的,我已经后悔了。”“好了,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提起它了,还是谈谈你的生意吧,你准备怎么办?”这个可怜的人毫无自信地回答说,拿到执照后,他的朋友们会出手帮助他的。“但你如何履行合同呢?”这个可怜的人被问住了,他已身无分文,全部财产都给了债权人,他惟一的出路是四处告贷。“朋友,这样可不行,不能让你的妻子和孩子们跟着你遭罪,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张10万英镑的支票,你先拿去,振作起来,重头再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相信你会成为最出色最优秀的商人的。”这个被感动得说不出一句感激话的破产商人,像个孩子一样,两手蒙面,嘤嘤哭泣着,走出了特纳兄弟的公司。

许多年过去了,特纳兄弟胸怀宽容的精神依然令后人感动,他们的仁慈和善行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据说大作家狄更斯先生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在描写查雷伯兄弟时,就是以特纳兄弟为原型的。

显然,特纳兄弟做得更好,他不仅让别人的中伤撞上了棉花墙而无从发力,更以自己的宽容让那个恶意的“闲话人”从此成了他的拥趸。由此看来,一般人怕长舌人,长舌人也有一怕,那就是堂堂正正,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君子。

8.别给打小报告的人以可钻的空子

有人爱嚼舌头、传播秘密,打小报告,是因为有人爱听,而且相信这些。

汉武帝年老之后,身边有一个宠臣叫江充,就是他一句话,令几万百姓惨遭屠杀。

江充,原名江齐,赵人。他有个善于鼓琴歌舞的妹妹,嫁给赵敬肃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于是江齐得幸于赵王。后来,赵太子刘丹怀疑江齐把自己的隐私报告给赵王,便派人抓捕江齐,由于没有抓到,刘丹便将江齐的父兄全抓起来杀了。江齐为了报父兄之仇,逃亡入关,改名江充,上书汉武帝,告赵太子刘丹与其姐及赵王后宫奸乱,交通郡国豪猾,攻劫商贾百姓等事。汉武帝看到江充上书后,大怒,于是诏捕赵太子刘丹下魏郡诏狱,廷尉与魏郡量刑为死罪。赵王刘彭祖为太子上书诉冤,并表示愿率国中勇敢之士从军击匈奴以赎太子之罪,汉武帝不允,后刘丹虽赦出,但亦不得恢复赵国王太子地位。赵王刘彭祖也不是个好东西,专门用阴险手段整治汉廷派去赵国的大臣,赵太子刘丹更不必说了。所以江充借揭发赵太子丹的罪状以报父兄之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

江充也就因此而逐渐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曾自请为汉使者出使匈奴,归国后,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王侯大臣的奢侈逾制情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属宫中,“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据注解说,直指是公正无私,衣绣是尊宠之意。贵戚近臣奢侈超过制度之事自多,江充为绣衣直指后,罚了这批人总计数千万钱,以充北军军饷。汉武帝对江充十分满意。

江充看到馆陶大长公主车马行于驰道中,便呵问之,大长公主说:“有太后诏。”江充说:“太后诏只适用于大长公主本人,不得适用于随行人员。”于是,按律将大长公主随行人员车马全部没收。

后来,江充随从汉武帝在甘泉宫,看到太子家使乘车马行于驰道中,江充即将车马扣下来。太子派人向江充谢罪说:“并不是在乎这点车马,确实是不愿让皇帝知道了,显得我平时教育左右无方,请江君宽而赦之。”江充不买太子的账,照样奏报汉武帝。汉武帝高兴地说:“当臣子的就应该这样。”于是对江充更为信用。江充由此威震京师。

这时,正好汉武帝在甘泉宫生了病,江充便上奏汉武帝,说皇帝的病,在于有人用巫蛊的方法诅咒皇帝。汉武帝是相当迷信的,所以江充一说,汉武帝就相信了,马上派江充为专门治巫蛊的使者。江充找来胡地的巫者,到处掘开地面,寻找埋在土中的木偶人,收捕一切在夜里祭祀的百姓。胡巫自称能看见鬼,江充叫胡巫一看到鬼就在地面上做个记号,然后把住在附近的人全抓起来,烧红铁钳后烫这些人,教他们招供巫蛊之事。这些百姓们在酷刑之下,熬不住了,便胡乱招供,转相牵引,于是治狱之吏以大逆无道论斩。就这样,前后杀了几万无辜的百姓。

当然,无论古今像江充这样专以背后打小报告得势的人毕竟是少数,但这少数人的能量并不小,所以还需积极应对,少给他留一些可钻的空子。

打“小报告”的人从来不敢光明正大地向上级提供某些所谓的“材料”或“报告”,他们打“小报告”时总是在暗地里偷偷摸摸地进行,偷偷摸摸是这类人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当他们偷偷摸摸地行事时,没有人与他们进行对质,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随便乱说。

针对这类人偷偷摸摸的特征,你可以运用“当众对质”的方法,把事情的原委公之于众,而且当面辩论,“小报告”成公开材料,并且有事实与之对比,“小报告”的影响便被大大限制了。

打“小报告”的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话是真是假,他们比谁都害怕与人当面对质辩论,因此我们在平日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小报告”这种伤人的“暗箭”,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应对,予以恰当的反击,以防范对自身乃至他人造成的伤害。

当面驳斥“小报告”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信誉,让那些打“小报告”的人无处可藏。

“摸清底细”是应对打“小报告”的人的另一种有效方法,详细了解“小报告”的内容,确切掌握事情的真实情况。

客观真实的事实材料是回击那些凭空捏造、捕风捉影的“小报告”的有力武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只要能确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为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就能彻底揭穿“小报告”的荒谬言辞,对问题做出较为公正的判断和处理。

如果不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掌握真实情况,对于他人所讲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够完善且存在纰漏的,甚至哪些是出于个人想法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而故意编造的,就无法区分清楚。所以,我们说,深入细致地进行摸底调查,既是客观地判断问题是非的需要,也是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要旨。

运用摸清底细的方法,可以使你更清楚地了解打“小报告”者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使你更充分地掌握大量确凿的事实,这样在最适宜的时机,你就可以对那些人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不给打“小报告”的人留下把柄,是应对这类人的根本途径,是防止打“小报告”者在上司面前攻击陷害你的根本方法。

9.尤其注意关系好的长舌人

你检视一下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看看有没有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如有,在他面前你说话千万要小心;看看有没有背后告密的人,如有,赶紧躲得远远的,沾上这种人,也就和是非沾上了边。这种长舌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的舌长的时机是有选择的,他告密的目的就是谋取好处,甚至是从你的被伤害中谋取好处。

金朝的佞臣萧裕控制国家大权以后,依靠与暴君海陵王的特殊关系,专横跋扈,势倾朝廷。海陵王对他也特别信任,无论大事小情,都找他商量,其余的宰相不过是个摆设。

海陵是一个花花公子,早在青年时代就把“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作为“一志”。当上皇帝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淫乱有增无减。他按照女真旧俗,淫乱不分亲疏远近,即使自己的亲姐妹和外甥女,只要是“绝色”,就要妻之。在他所诛杀宗室的妻子中,多为海陵表亲,海陵有意将她们中的“绝色”纳入宫中,便派徒单贞去与萧裕商量,萧裕开始不同意,在徒单贞的说服下,表示同意。徒单贞又说,“你光表示同意不行,还要上奏请求皇帝益嫔御以广嗣续。”萧裕又遵照海陵的意思,上奏请求海陵将宗本子莎鲁剌妻、宗固子胡里剌妻、胡失来妻和秉德弟纪里妻纳入宫中。

萧裕帮助海陵搞阴谋、干坏事,日益受到宠信,因而越发洋洋自得起来,见人就说他与海陵的关系如何如何好,以便抬高自己的身价。结果适得其反,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萧裕以为自己与高药师的关系很好,就把以前同海陵密谈的话告诉了高药师。高药师也是一位势利小人,为了讨海陵的欢心,立即把萧裕所言告诉海陵,并添油加醋地说:“萧裕有怨主之心。”海陵听后,把萧裕找来,只是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并没有过多怪罪。

萧裕瞒上欺下,逞性妄为,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不满,他们纷纷向海陵控告萧裕擅权专恣,作威作福。海陵以为这些人嫉妒萧裕,没有相信他们的话,又以为这些人可能是看到萧裕的弟弟萧祚任左副点检,萧裕的妹夫耶律济离剌任左卫将军,亲属把持朝政,互相凭借,才产生了嫉妒心理。为了消除这些人对萧裕的疑忌,海陵没有同萧裕商量,就把萧祚改为益都尹、把济离剌改为宁昌军节度使,又任其弟为太师领三省事,与萧裕共在相位,以防人们说他擅权。

海陵这样做,本来是替萧裕着想,可萧裕很不理解。因为他阴谋策划杀了许多人,作贼心虚,也怕别人以此手段杀了他。萧裕心想:“海陵没有同我商量,就把我的亲属改为外职,一定是开始怀疑我了。任其弟为太师领三省事,也是为了监视和防备我。另外,以前我曾一度反对海陵将诸宗室之妻纳入宫中,高药师也曾告我有怨主之心,那时,海陵虽然没有怪罪我,但心里一定有了疑忌。”想到这儿,萧裕心里一惊,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多年来同海陵打交道,萧裕知道海陵残忍嗜杀,对于知道并参与其杀君之人和怀疑威胁皇权之人,皆一一杀死。他又想:“这次恐怕开始怀疑并轮到杀我了。不能这样等死,我要聚集力量谋反,争取闯出一条生路来。”大凡做了亏心事的人,一听有人敲门就心惊肉跳,萧裕就是这样。他帮助海陵干了许多坏事,一听说海陵把他的亲属改为外职,就怀疑海陵要杀他,遂准备谋反,另立辽天作帝耶律延薄的孙子为皇帝。但最终因事情败露而被海陵杀死。

萧裕可谓死有余辜,因为他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但他被扳倒的缘由的确是一个好友的告密,就这一点上来说,教训是深刻的。

说到底,是因为在朋友面前我们往往说话少了顾忌,加上你认为你的朋友并不是个乱说话、喜欢传言的人,心里更不设防,两杯酒下肚,便把心里话都倒了出来。但是第一,你对别人敞开心扉还要看别人对你是否也能敞开心扉;第二,尽管你的朋友平常不是一个说东道西的人,可当你的心里话涉及到他的个人利益时,他是不是有可能偶尔“说东道西”一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当这种朋友关系与工作有关的时候更要特别注意。

常小雷是一个开朗坦诚的人,对朋友总是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个同时进单位的同事,由于他们的性格、志向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都非常类似,便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工作上的问题常小雷和他一起讨论解决,复杂些的事情他们先分工,最后一起合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们的精诚合作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常小雷和他都受到了上司高度的重视和好评。

那天晚上,又是只有常小雷和他两个人在办公室和电脑屏幕打着交道,又一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同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晚了,不想回家,两个人索性到一家酒馆喝酒谈心。毫无戒心的常小雷向他诉说了他打算出国深造的梦想,准备工作两年,攒些钱再申请大学。

后来,常小雷意识到上司对他和自己的嘉奖不再一视同仁,他明显比自己更加受到器重。常小雷开始不解,找上司谈话,上司闪烁其词,谈到公司愿意把锻炼机会更多地给那些愿意在公司长期服务的员工等等。

常小雷开始反思,终于明白,是他向上司“汇报”了自己的私人打算,才使得谨慎的上司对自己的忠诚度产生了不信任。

不久,常小雷在公司失去了发展的前途,黯然提出辞职,到了另一个公司。

现在的常小雷学会了和别人“下棋”:在细节上保护好自己,不去深入了解别人,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私人生活,时时注意保护自己,话题一涉及个人就有意撇开;不再参与他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办公室成了绝对的“办公”的场所。周围的人也有相处得不错的,但是常小雷不敢也不允许自己把私人感情加到对方身上去。也许可能会从同事发展到朋友,但那一定是已经不在同一个单位了。

永远永远都不要推心置腹地把你的隐私告诉长舌人,否则这就好像在你身边埋了一颗地雷,没爆炸的时候风平浪静,可假如有一天爆炸了,你就彻底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