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在屈辱中成功复国,韩信在屈辱后成为将帅,正所谓委曲求全。我们要感谢给予你屈辱的人,因为屈辱往往会变成一种激励,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动力。
低调能为入世奠基
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对于无关紧要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
有人说,人生的快意,就是能随意而为,最难受莫过于忍,忍字心上一把刀呀。其实凡事都和人较劲,势必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这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自称为兽中之王,互不买账。这会儿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岂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可是和狮子硬拼,且不说战胜它没有把握,就是这么陡峭的山路,只要自己一动,落地不稳就意味着自取灭亡……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彻底断送了。
可怜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了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谁都挨不住了,就放手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入悬崖之下,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因为是兽类不懂得人间道理,才至于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也并不比老虎狮子聪明到哪里去!该忍的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危及自身。
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更何谈其他?低调处世是为入世、立世奠基。
汉更始元年,刘秀指挥昆阳之战,震动了王莽朝廷。然而,刘秀兄弟的才干也引起了更始皇帝刘玄的嫉妒。刘玄本是破落户子弟,投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战功,自当上更始皇帝后,又整日饮酒作乐,不事朝政。刘玄怕刘秀兄弟夺取了他的皇位,便以“大司徒刘王寅久有异心”的莫须有罪名,将立有战功的刘王寅杀害了。刘秀接到兄长刘王寅被杀害的消息,几乎昏厥,但当着信使的面仍极力克制自己,说道:“陛下至明。刘秀建功甚微,受奖有愧,刘王寅罪有应得,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转而,刘秀又对手下众将说:“家兄不知天高地厚,命丧宛县,自作自受。我等当一心匡复汉室,拥戴更始皇帝,不得稍有二心。皇帝如此英明,汉室复兴有望了。”刘秀的这种虔诚态度,感动得众将纷纷泪下。刘秀突然遭此打击,自然难以忍受。然而他心里清楚,刘玄既然杀了兄长,也难以容得下他刘秀。此后,刘秀对刘玄更加恭谨,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刘秀的行动,早已有人密报给刘玄。刘玄在放心的同时,觉得有些对不起刘秀,便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之事。并令刘秀持令到河北巡视州郡。刘秀借机发展自己的力量,定河北为立足之地。更始三年初春,刘秀实力已壮,便公开与刘玄决裂。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日,刘秀登基,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此时,刘秀只有32岁,正是年轻气盛、成就大业的时候。以屈求伸,“忍小愤而就大谋”,终使刘秀化险为夷,创建了东汉王朝。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的意思是说谦让的美德。它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才不会因为争一时之气而弄得局面难以收拾。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样的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争胜斗强,最理智的办法是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点上风。当然一味地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对手,从而引起对方视你为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给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更添敬佩之心。
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
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对于无关紧要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以退为进,以不争为大争。
蛰伏会裂变出更坚强的你
必须顽强地度过冬眠才能见到春天,这是老天付给生命延续的必不可少的痛苦代价。
在北方-400℃的严寒中,大地一片萧杀气象:满目皑皑白雪,脚下是两米厚的冻土层,呼出一口气,瞬间结为冰雪颗粒,湿热的手碰到铁器会粘去一层薄皮此时此刻,你几乎无法相信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穿得厚厚的人和一些耐寒冷的毛皮动物之外,还会有什么生命存在。你甚至担心再也看不到鲜花和蝴蝶,还有青蛙与小鱼。是的,这样的温度下,那些可怜的弱小生命如何能存活下来呢!
挫折会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此种环境——令人绝望的死寂而寒冷的氛围。
这样的环境会让你对春天产生极大的怀疑。然而,所有的生命却都会在春天里一样不少地重新出现。你不能不对这种顽强的生命循环感到惊奇,尽管你清楚它们在冬眠。在几米深的冻土下或薄薄的茧壳中,在那死寂黑暗之中一动不动地卷缩着大约9个月,200余个日日夜夜!这是生命的一个奇迹。
昆虫和青蛙们都明白:必须顽强地度过冬眠才能见到春天,这是老天付给物种延续的必不可少的痛苦代价。
与其相比,人类是多么的幸运。睡眠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种休息与享受。所以我们不,必经受那炼狱般的漫长无际的煎熬。不过,人生到底还是无法彻底逃离类似的“冬眠期”的生死考验。
对于一个事业受挫、败下阵的人来说,就像在经历一个漫长萧瑟的冬天,时间就是一把在你那颗流着血的心上不停锉动的刀子,它一刻不停,看似永远:一年、两年、三年……当然,只要你喊一声“我放弃了”,它就会停了下来。但是,你将再也看不到春天的到来。
冬季里的一天,一个孩子与父亲一起来到花园中散步。
孩子在玩耍时发现一棵树已经死了。它的树皮已经剥落,枝干也不再呈暗青色,完全枯黄了。孩子对爸爸说:“爸爸,那棵树旱就死了,把它砍了吧!我们再种一棵。”爸爸说:“也许它真的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去后它可能还会抽枝发芽的,给它点时间,也给我们自己些耐心。”
果然不出父亲所料,第二年春天,那棵好像已经死去的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树一样在春天里展露出生机。其实这棵树真正死去的只是几根枝权,到了春天,整棵树枝繁叶茂,和其他的树木并没有什么差别。
蝉,在昆虫类中应该算是生命力最顽强、寿命最长的物种之一。它们平均寿命为6-7年。就一只小小的昆虫而言,这种寿命不能不令人惊奇。不过,当你了解了这种昆虫中的强者的成长过程之后,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痛苦是强者的摇篮。
一只蝉的卵,要在深土中经过三四年蛰伏,一次又一次地蜕变、壮大,最后才会生出翅膀飞到树上去。在正式成为蝉之前,它不过是一只地下的土虫,它苦苦地忍耐,顽强地经受着自然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考验,为了能够成为一只飞来飞去、振翅呜叫的蝉,努力拼搏。
生命的顽强源于制造过程的严酷、考究,否则,它们只能是那些几十天寿命的劣种。
如果将一只刚刚捕捉到的蝉捏在手指间时,你会被它那强劲的挣扎力量所折服。另外,它的呜叫声几乎可以同汽车喇叭媲美,堪称昆虫类中叫得最晌的。
它们的强大,无疑是一次又一次蜕变的结果。然而,蜕变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包含着暂时丧失攻击与自卫的能力,很可能轻意成为他人猎物的极大风险:蛰伏期漫长的寂寞与等待,以及形体更新的巨痛等。蜕变,是一种生命力的自我强化过程:蜕变,是造就强者的唯一模式。蜕变的蛰伏期越长,重新站起来就越坚强,威力也更大。
这方面的例子,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有说服力了。他投降后给吴王当了三年的马夫,回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赵国渐渐强大起来,一举灭了吴国。前前后后他至少经过近二十年的蛰伏蜕变期。
若无超人的意志与耐心,他怎么会等到成功的到来呢?蜕变也是一种艺术,一种获取成功的人生艺术。
凌辱是对信念的洗礼
挑战和耻辱都是你生命中的珍宝,正是它们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凌辱你的人。
身怀大志的韩信在一伙亡命徒的威逼下,承受胯下之辱。此举虽遭众人耻笑,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后来建立奇功伟业,成为一代名将。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是用来同小流氓打架的,而是指挥千军万马的。
如果一时义气用事,为了面子而同那些亡命徒死拼到底,寡不敌众,必遭残杀。那样一来,就没后来的韩信了。
耶稣曾遭人唾面而不动声色,勾践为了复国大计甘做敌人的马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因为在这些胸怀大志人的心目中,凌辱和嘲讽对他们几乎构不成任何伤害,反倒会更加激励奋斗的勇气。
勇气,绝不仅仅表现于反抗、竞争或斗狠,真正可以让你笑到最后的勇气,恰恰是常人所认为的“太老实”“太没胆”的大忍之勇。因为忍者无敌,做大事业的人在追求成功的漫长道路上,绝不会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傻事。
忍耐是一种蓄势待发的信念。如果说这世界还有什么打不败的人,那么他肯定属于那些坚守信念的忍者,有着惊人的耐心,严酷的自制力,永不放弃的精神。
他们是打不败的,因为信念的防护罩是坚不可摧的。
一位修女要为孤儿院募捐,因此特别去拜访一位被公认为一毛不拔的吝啬鬼的富翁。当天富翁因为股票跌停,心情不佳,又认为修女来的不是时候,大为光火,所以未待修女说完来意,挥手就打了她一记耳光。
但这修女不还手也不还口,只是面带微笑站着不动。
富翁更恼火,骂道:“怎么还不滚!”
修女说:“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为孤儿募捐。我已收到您给我的礼物,但是他们还没有收到礼物。”
富翁因修女的态度,大受感动,以后每个月自动送钱到孤儿院去。
面对这样一位意志顽强的修女,魔鬼也无奈。
打了她,不但不恼,反而微笑并欣然接受这一蛮横耳光为“礼物”。
这就是信念的魔力:它不但可以令自己永不放弃,而且也会感染他人来按照你的意志行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感谢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感谢我们的对手,不管他给了我们多么沉重的打击,正是在他们的逼迫之下,我们才会努力。在和对手的对抗中,我们真正磨炼了自己。可以说,给我们耻辱的对手是我们前进的推动力,是我们成功的催化剂。
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举行了千叟宴进行庆祝。在宴会上,他敬了三杯酒,一杯敬给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给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天下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第三杯敬给的是他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和鳌拜,因为正是他们成就了康熙的丰功伟绩。
挑战和耻辱都是你生命中的珍宝,正是它们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凌辱你的人。
饱满的谷穗都是下垂的
一个从心底里谦虚的人必定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品行不会落入恶俗,而这一切又会为他创造更好的生存和成长的环境。
空房子能住人,空容器才能盛物。只有认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空白的人才能坚持终生学习。不满于现在所得,永远追求新知、追求梦想与夙愿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回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无论是在书本上还是在他人的经验中,只要你能随时学习,有永不自满的态度,你的知识就会不断地积累与丰富。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容易自满的,越有成就的人往往越谦虚。
俗话说,虚心竹有低头叶。要想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既坚定又稳健,必须要随时学习,永不自满。
有一位年轻人,连小学都没有读过,但是他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后来他成了一位历史学家。知道他的人,都对他渊博的知识赞不绝口,以为他是著名大学的高才生。其实他勤于自学,博览群书,完全靠着自修,拥有了如此骄人的成绩。
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有过于看重大学教育的倾向。但就事实而论,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中,有不少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有的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人生大学中的教师。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告诉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要自高自大,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谦虚可以使你永远把自己置于学习的状态,并有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但是,谦虚绝对不是通常意义的客套与虚伪,也不是遇到困难时的退缩与推卸,更不是所谓的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如果公司需要你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你也有这样的能力,你必须去完成它。绝不能把谦虚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谦卑不单被智慧嘉许,而且赢得众人的恩宠。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虚。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谦受益,满招损”“虚已者进德之基”这些都说明谦虚的美德是源远流长的。
孟田说:“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生活中真有那么一些很是不谦虚的人,他们到哪里都是“昂首挺胸”。他们就是谷子地里那些高高站立的谷穗,如果走近你会发现,原来它们是干瘪的。同样,那些极不谦虚的人,往往腹中也是空空。
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俗话说得好:半瓶水总是会溅,骄傲的人总是会吹。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有一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影片的开头,介绍劳伦斯是一个勇敢善良的英国人,他专程深入到沙漠腹地,帮助战争之后的阿拉伯人从外国侵略者的统治下获得自由。他的勇敢赢得了阿拉伯人的尊敬和崇拜,被尊称“圣劳伦斯”。随着战场上一次接一次的胜利,渐渐地,劳伦斯也感觉自己是神了。这在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时显露无遗。
劳伦斯说:“我是神,但我不是最大的神。我是众神之一。”
“一般的子弹打不死我,只有银弹头才能把我打死。”
在骄傲的驱使下,劳伦斯的行为几乎没有了理智,就在他觉得自己不可战胜的时候,他被一个敌人军官从街上拖走,并遭受到了虐待和侮辱。因为他的居功自傲使他自我毁灭,也使他丧失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一个从心底里谦虚的人必定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品行不会落入恶俗,而这一切又会为他创造更好的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将相和》中廉颇“肉袒负荆,自于蔺氏之门请罪”,不能不让我们更加佩服蔺相如谦虚的心态,而“将相和”使强秦多年不敢“加兵于赵”,则使我们领略到了谦虚的力量。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智者。因为只有谦虚,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才会永不自满,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谦虚能使人从心底生出信心与热情。“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谦虚能让人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一个幸福的人,要有许多美德,谦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愈是没有个性的人,愈刻意制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感觉,而真正出类拔萃的人会谦虚地说:“我其实没有什么。”
让步才能进步
适当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生存机会。
面对矛盾,一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强去争,但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实际上,在聪明人看来,低头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而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头低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了,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够相安,离祸端就远了。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连忙上前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
“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
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别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他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
“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
作为个人,适当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生存机会。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
低头之后才能出头
低头之后才能出头!有能让你低头的人,有让你低头的事,这就是你的幸运,你的福气。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感觉。然而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机会常常与他握手。因为,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们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
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他这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这又一低,使得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入他宽阔的胸怀,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的地图献给了刘备。再这一低,西川百姓汇入了他的帝国。
最能看出刘备与曹操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有能让你低头的人,有让你低头的事,这就是你的幸运,你的福气。
人都有出头的欲望,但出头不能强出。“烦恼皆因出头”,这句话可以说是生存处世的经验之谈。适当的时候要“低头”。低头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毕竟一时低头,可以得到暂时的喘息机会,可以换来危机的化解,可以使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一时的低头,有助于达成实现生存和更高远的目标,从而最终达到出头的目的。
当你在人生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可杀不可辱”。宁可低头,吃点眼前亏。只有这样继续聚集实力,才能同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也才能通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趋势和脉搏,等到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时,你自然就能脱颖而出了!
宽容之人,王者之心
宽容别人,虽然委屈了自己,但是帮助了自己。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多善宽容,其实宽容本身正是他们走向伟大的垫脚石。
他们宽容了众人,众人则会回报他们以信任、感激、忠诚追随乃至誓死不渝。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夜晚,楚王和臣子们大摆宴会,席间歌舞曼妙,美酒佳肴,烛光摇曳。酒至兴处,楚王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殿堂内顿时漆黑一片。席上的一位官员心怀不轨,乘机偷偷摸了一下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就匆匆回到了楚王身边,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却急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接着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饮几杯。”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勇士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他过关斩将,直通郑国的首都,为打败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就是当年趁机调戏许姬的那个官员。他因楚王宽容于他、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面对手下居然胆敢调戏自己的宠妃,楚王非但不治罪,还想办法替他遮羞,楚王所表现出的这种胸襟,这种一代霸主般的宽容大度,让人敬佩不已。他的宽容也彻底地赢得了人心,赢得了部下的誓死效忠和信任追随。
亚历山大大帝曾独自一人骑马至俄国西部。一天,他徒步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他穿着一身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衣服,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却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
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附近有个军官,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这位衣着普通的路人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往右走。”
“谢谢!”大帝又问道,“这里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那军人生硬地说,并瞥了陌生人一眼。
大帝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不介意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猜。”
大帝风趣地说:“中尉。”
那烟鬼的嘴唇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烟鬼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
于是,大帝敬佩地向他敬了礼。
少校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贵神气,又向他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大帝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大帝摇头说:“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细看了看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大帝镇静地说:“继续猜。”
少校取下烟斗,那副高贵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
“那么,您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大帝说。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大帝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的烟斗从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大帝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你什么,朋友?”大帝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上述这件事如果在军中传开的话,会带来什么效果可想两知。大帝会得到几乎所有部下的彻底信任与誓死效忠追随。
大果出于大因,非常之行出于非凡之心,伟大的心灵,会创造与其同等伟大的功绩,处理一流之事。每个人都应拥有一颗王者之心,具有超凡的宽容。
作为平常人也是一样,宽容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等于帮助自己。因为,别人同样会给我们以宽容、信任、理解、帮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并彼此帮扶相助,才能使我们更自信、更坦然、更宁静、更淡泊、更轻松、更快乐、更健康,才能使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理解与信任、友爱与互助,才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健康、更自然、更和谐!
吃亏不是绝对的坏事
吃亏之后,你或许可以得到更多,会有更大的惊喜,正所谓吃亏是福!
郑板桥一生书画墨宝无数,但他留给后人最深刻的还是两句话,一句是“难得糊涂”,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对于修身养性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两句醒世恒言。
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会是你最想要的结果: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会有更大的惊喜。换言之:吃亏是福!
李士衡,宋朝时人。一次出使高丽要回来的时候,高丽方面赠送了许多礼品财物,李士衡并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给副使放置。出发前,副使发现船底有缝隙,还有渗水。于是,副使也没报告,只是不动声色把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垫放在船底,然后把属于自己的礼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东西受潮。
船到大海之中,由于回来时负载太重,而且风浪汹涌,有倾船的危险。船员要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否则船翻人亡。副使也吓坏了,就急急地把船上的东西抛入大海。大约东西丢了一半时,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过后检点一下,丢掉的都是副使的财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除了受点潮湿,没有丢失一样。从这个故事看出,李±衡原先吃了亏,结果却是受益者。
人与人相处,如果怀着从不吃亏的心态,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吃亏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活中吃亏和受益就像我们常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是一样的,互为因果。天地轮回,得失交替,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相互转化,相互循环,没有谁能永远吃亏或占便宜。
人生是一个多元的人生。很多事情,无法从表面看出其本质。就像有些贪官、有些偷盗者,看似得到的或许很多,其实藏在他们内心的损失谁能看到呢?有些见义勇为者,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看似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可是谁又看到他们内心的满足呢?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已经实现了最崇高的生命理想。更有为艺术、为文学、为科学、为社会献身的那些生前吃尽了亏、却流芳百世的人们。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数十年伏案写作,终于英年早逝,但是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居里夫人整日做着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却生活在一个黑暗潮湿的地下室。有人说她吃亏吃大了,叫她将提炼出的放射元素镭申请专利,去享受几辈子的荣华富贵,可是居里夫人说:镭,是属于全人类的,我没有权力占有它,也没有权利出卖它!依然一如既往吃亏,心甘情愿地吃亏,直到她发现的东西夺去了她的生命。但是居里夫人却永远成为人们追求崇高的偶像。鲁迅和居里夫人没有遗憾,他们是甘于吃亏、乐于吃亏、勇于吃亏的人,他们已经获得了永远的幸福。
人们常说,吃亏的都是些傻子,脑子不健全的人,如同鲁迅、居里夫人、雷锋、任长霞等等。但是我们相信,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口中的“傻子”肯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人都不怕吃亏,个个乐于奉献,都愿意为了他人或者集体利益宁愿自己吃些亏的时候,这个社会必定日渐和谐向上,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将会很强很强。
吃亏,对于个人来说,无非是自己小的利益损失,失去的大多是物质的和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了别人的感激和自己的坦然,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我们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难道不比损失的那一点利益划算吗?这就是福!因此,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往好处想、往宽处想。佛教中有个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人称“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郑板桥说得好:“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做人也要学会吃亏。
吃亏,在现在看来,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一种大度、一种情操。如果一个人不择手段地得到钱财,追名逐利,那么,他在物质上很满足的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良知。贪心的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背后,总是无休止的算计和猜疑,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怀着美好的性情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其看似可能天真、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扩大、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贪婪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爱占便宜者迟早要吃亏。有的人见好处就像苍蝇闻见了腥臭,也像飞蛾扑火,不顾什么尊严面子、礼仪道德,也不管前面的暗道机关,拼了命地往上冲。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掉一分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是一种道德的弘扬。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赞美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拥戴。
有远大志向的人,都是在岁月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是在吃亏中成熟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吃亏便愁肠百结,如同失了魂一样,郁郁寡欢,甚至懊恼咒骂,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这种伤害,服用任何宫廷秘方都无济于事,诊治的特效药方只有四个字:吃亏是福!
为了不“折”,弯一下腰又何妨
立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倘若总是盛气凌人,便容易惹火烧身。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你是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
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
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
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某决心为家乡间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有人劝张某,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
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
“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一次次地作了许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但他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由于李某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这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是办不成事的。
立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倘若总是盛气凌人,便容易惹火烧身。真正聪明的人,就算骨子里再傲,也能够做到外表谦和、敬人如师。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能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顺畅。
压低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尊贵
许多人之所以败下阵来,甚至从此被打败,都是因为不肯降低标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总是向上的,这是人们的认识,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众生的普遍心理。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个“人往高处走”的理念,毁了许多人、坑了许多人。客观地讲,人生一世,‘是不可能总往高处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时候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不走。这正如《贤愚经》中所说的“常者总要消灭,高者必然堕落。合会终有离别,有生一定有死。”
有钱人变为没钱人、局长降为处长、老板变成小工、昨天的名人沦为今天的无名鼠辈……诸事不如前的现象每个人都经历过。每当这时,往日的标准都会被大打折扣。由此看来,人生不可能总是守在一个高标准上。高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化身,其中包含着对周围事物的苛求和对自己的苛求,结果是自己累垮了,周围人也受不了。
更何况,人生总有不顺的时候,诸如单位不景气、事业陷入困境、家庭遭受变故……跟随而来的便是内在和外界的标准一同降低。如果这时谁还保持一种高标准的心理期待,还是一味地人往高处走,就会遭遇打击、饱尝痛苦、陷入烦恼的境地。于是,这时降低标准,便成为唯一而正确的人生选择。尤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标准往往是靠不住的,极易被动摇。学会降低标准,反而成了人们解决人生难题的一把钥匙。
我们所说的降低标准,并不是要你退缩,更不是要你消极,而是一种心理调理和应对。“人生是不确定的”,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定会接踵而来。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客观上,过高的标准都会使人时时处处面临着一种高度的威胁。有时候,甚至使人变得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
一味地高标准,不但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环境,之所以会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守着一个高标准不放。他。
们认为自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高标准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极端片面的害人理念。
某公司被兼并了,几百名员工一同下岗,他们一蹶不振,而老李却挽起袖子,到一家小餐馆,作了一名跑堂儿。某企业倒闭了,人们丧气到了极点,老张却在第二天下楼修起了鞋子。老黄是某事业单位的领导,单位解散后,不但官职没了,吃饭也成了问题,他什么也没说,到一家公司作了一个看大门的。
降低标准,不仅要降低生活的标准,还要降低位置,放下架子,不顾面子,甚至还要放弃内心的追求与以往美好的向往。
在人生的许多大逆转中,许多人之所以败下阵来,甚至从此被打败,都是因为不肯降低标准。而那些就此降低标准、降下身份的人,很快又会快乐起来。
由此可见,降低标准,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良方。只是这种快乐良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得到的。但纵观我们的一生,不管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降低标准却是随时存在着的。降低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名誉,降低自己的头衔……正像佛家所说的“放下”二字。我们是否能够放下,同样需要英雄般的气概。
肯不肯降低标准,有时反而成了一个人能否生活下去的必要条件。说严重点,很多人都是病在、倒在、败在、死在了这个环节上。
许多伟人,许多大人物,其实都不是一味守着高标准不放的人,并能在降低标准中完善自己,从头再来。为了能够活得好一些,并时时快乐着,降低标准,有时会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中国式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把人教育成了“天天向上”的奴隶,反而让天下很多勇者和才子无所适从。就生活而言,那些懂得降低标准,肯降低标准的人,有时反而成了生活中的真英雄!不但能渡过难关,还能自得其乐。
适当赞美对手,就会得到帮助
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敌人”也会变成朋友的,竞争对手也会变成朋友的。
有时候,人往往只顾及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出自己的缺点,更从不愿去留意别人的好处,即使是看到了,却往往视而不见,更谈不上给予一些赞美和表扬。这是一种可怕的人性弱点!
这样,你将永远无法体会到适当地欣赏对手所带来的好处。欣赏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一种高素质的表现。特别是在与人交往、同人共事时,它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会欣赏对手,说明你有一颗真诚和上进的心。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就是对自己的审检,对自己缺点的发现,这样才有利你加紧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使以后做得更完美些。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对方对你的信任和理解,在与人处世时,这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因此得到他人无私的帮助和奉献。
当然,它同样会给你成功的道路上减少许多麻烦。也许你无法相信,就让故事来说明这一切吧!
有这样一个天才的面包师,自打一生下来,就对面包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闻到面包的香气就如醉如痴。
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做了面包师。他做面包时,要有绝对精良的面粉和黄油;要有一尘不染闪光晶亮的器皿;打下手的姑娘要令人赏心悦目;伴奏的音乐要称心宜人。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按他的话说酝酿不出情绪,没有创作灵感。
他完全把面包当做艺术品,哪怕只有一勺黄油不新鲜,他也要大发雷霆,认为那简直是难以容忍的亵渎:哪一天要是没做面包,他就会满心愧疚:嘴馋的孩子和挑剔和姑娘只能去吃那些粗制滥造的面包了。他从来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却出人意料地好,盖过了所有比他更聪明、更迫切赚钱的人。
这一下子,引来许多竞争者的羡慕,而更多的却是嫉妒。其中约翰·伯特更是恨他入骨,只因为他把生意全给抢跑了,自己那原来红红火火的面包铺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能不使约翰生气吗?
约翰回到家里,满脸的怨气和失望。妻子见他这样,很是纳闷,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了,今天生意不好吗?”
本来他就一肚子气,这下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于是他一股脑地把怨气都说了出来。妻子听完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你不要生气了,人家生意好,说明人家的面包好吃。你眼前最主要是提高面包的质量,来吸引顾客,要不,你就去拜访一下那个面包师,和他交流交流。不要用仇人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天下同行本来就是一家人,我相信只要你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他不会拒绝你的。”
妻子的一番话虽然有道理,但约翰仍然不愿意低头,他认为他们是对头,是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心平气地坐下来交流的。
接下来的日子,约翰还是那样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可生意还是那么冷清,无一点好转的迹象。终于经过两天的思考,他不得不佩服对方的手艺好,下决心去沟通一下,学点东西。
于是,第二天,约翰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了那个面包师,同时那个面包师也吃了一惊,不过他很友好地接待了约翰。
“这些天,你的生意很好,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手艺。”约翰怔怔地说:“今天,我来此地,想请教你,不知你是否同意向我传授一些?”
“没什么!只要你愿意,我们可以交流一下,说不上什么请教,咱们都是同行,应该算一家人,有钱一块儿挣嘛,世上的钱是永远挣不完的!”面包师微笑着说。
就这样,两人越说越投机,最后面包师把自己的做法大致说了一下,并嘱咐约翰要尽量细心。回到家后,约翰便着急动手,做出的新面包果然味道要比以前的好,就这样,渐渐地购买者也多了,生意恢复了火热。
于是,他带着诚挚的谢意来见面包师,并一再赞扬他的手艺与众不同。最终,这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只要用心去交流,真诚地欣赏对方的优点,“敌人”
也会变成朋友的,竞争对手也会变成朋友的。
那么,在你与人共事时,请不要忘记,一定要适当地赞扬和欣赏你的对手,同时,你也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此时,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呢?
有时候,你只是一味地低头走路,却错过了欣赏路边的美景,这是你人生的一大缺憾,就如你不愿欣赏对方的优点一样,将会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有了这么好的例子,你就不会苒放弃这种为人处世的时机了。那么就一路走好吧,成功会向你招手的!
以德报怨又何妨
以德报怨,看似自己很委屈,但这样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方便自己。
人活一世,免不了有恩怨情仇。人在各种关系交织的社会中求生存、寻幸福,就逐渐有了不少经验教训、行为规范。以德报怨,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给予与自己利益冲突老以某种巨大的利益。所以在逻辑关系上以德报怨这个行动的确存在着矛盾。如果和别人有利益冲突,反而用给予别人利益的手段在处理双方关系。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是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呢?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魏国的村民很生气,也想把楚国村民的瓜地也踩掉。
宋县令知道了,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对于与自己有仇怨的人,我们尽量去包容他,用以德报怨去对待他。
如果帮助一个与自己私人利益严重冲突的的仇人能使一方人得幸福,就要施以这个恩德。如果宽容一个与我们有历史仇恨的民族能使一个地区、一个洲,甚至人类群体得大利,我们就要去宽容!我们就要以德报怨!
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顾客在一家大饭店门前摔了一跤。
酷暑盛夏,本来就热得心烦意乱,加上跌倒在地,丢人现眼,他怒气冲冲地闯进饭店老板办公室,指着老板的鼻子,出言不逊:“你的地板太滑太危险,刚才我出去买香烟,在门口滑倒,摔伤了腰,你必须马上把我送医院检查治疗!”边说边用手扶着腰部:“哎哟!痛死我了……”
老板笑脸相迎:“哎呀,实在抱歉,腰伤得厉害吗?请您先稍坐一下,我马上就和医院联系,叫辆出租车把你送去。”
正好一辆出租车送客来住宿,老板叫司机稍候,说有人要到医院。
老板拿着一双拖鞋来到那位顾客面前,说:“请您换上这双拖鞋,我已经和医院联系好了,现在就送您上医院,外面有出租汽车。”
当那位顾客离开办公室时,老板把他换下来的鞋交给伙计并悄悄地说:“顾客穿的鞋,鞋底都磨光了,你马上把它送到外面的修鞋处钉上橡胶后跟,快去快回。”
在医院就诊检查后,顾客回来了。结果是,腰部无异常。
老板拿着医院的检查报告单对那位顾客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真是万幸。走,回饭店休息休息,喝杯冷饮解解暑。”
此刻,那位顾客才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有点内疚,并解释说:“地板刚冲过水,很滑,实在危险,我只是想提醒你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那位顾客又为自己找台阶下说:“这次摔倒的,要是上年纪的人怕就麻烦大了。”
经理拿来已修好的鞋子说:“请不要见怪,我们冒昧地请人修了你的鞋子。
据鞋匠说,鞋底都磨平了,若是穿着它在楼梯上滑倒,那可就太危险了!敝店门口天天进进出出,说实在的,您是第一位滑倒的人。”
那位顾客面带愧色,接过修好的鞋子,不好意思地说:“给你添麻烦了,实在感谢,多少修理费?我按数付钱,不能让你掏腰包。”
“哪里的话,这是对您表示的歉意,你要付钱,就见外了。”
那位顾客被老板的宽容所感动。上前紧紧握住老板的手说:“请原谅我的无礼和粗鲁,我真对不起你!”
从此以后,那位顾客经常与人谈起这件事,他和他所影响的一批人成为这家饭店的常客,老板也与他成为了好朋友。
生活中间,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这时,你如果与之争吵,反而会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如果能做到以德报怨的话,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没准还会和他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