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33097300000009

第9章 有勇有谋,深得赏识赐国姓(1)

就在弘光政权灭亡的这一年,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惠子刚好也回到了中国。这个时候正是战乱不断的时期。而且由于战乱和局势的变化,南京太学也被解散了。于是,郑成功便回安平老家与母亲团聚。其实,之前郑芝龙不能够接回自己的妻子田川惠子,主要是由于他的实力不够强大,而这次郑芝龙之所以此时能将田川惠子接到中国,正是因为他在弘光政权中被封为“南安伯”,田川惠子被封为“国夫人”,日本当局迫于形势才同意让田川惠子回到郑芝龙的身边。在这种形势下,郑成功得以和分别十多年的母亲团聚,百感交集。他深深地知道,此时母亲回到这里,是不安全的,但是不管怎样,一家人团聚了,郑成功还是非常的高兴。这些年来对母亲的思念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郑成功有时间,他都会前来陪伴母亲。

唐王被郑氏拥立为帝后,改元隆武,史称隆武帝。隆武帝朱聿键原是明先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桎的嫡系子孙,于崇祯五年(1632)嗣为唐王。到了崇祯九年(1636),明朝危机四伏,国运乖蹇,唐王朱聿键奋不顾身,为保王朝安危,未奉旨出兵勤王,犯了“亲藩”私自出境之罪。按罪论处是极刑,后被重臣力谏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内,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大举入侵,势如破竹,占领北京,朱由崧称帝于南京,大赦天下的时候,唐王方出高墙,恢复自由。但是不久,南京又沦陷了。唐王无奈中逃往福建,途中正好遇到郑鸿逵、郑彩、熊文灿等一批手握兵权的朝廷大人物。唐王对时局非常失望,尤其对、南京陷落感到悲痛不已。他激愤地说:“真没想到我大明王朝的天下,竟然会被鞑子轻而易举的窃据。我身为皇室子孙不能保国安民,却混在难民中逃亡,苟且偷生,想起来就惭愧!死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言罢,放声大哭、涕泗横流,痛不欲生,情景十分感人,令随行者无不陪洒一把辛酸的泪水。

唐王朱聿键见众人同情他,心地开始复苏,认为自己还是有号召力的王孙。对此,他颇为得意和自信,觉得高墙内的赋闲生活虽然无聊而漫长,却没有消磨掉自己的才华和胆识,于诸多王孙中依然是出类拔萃的。正是这种勃然而起的豪情使他无所忌讳起来。他说:“我大明江山何以破碎得如此之速,委实并非偶然!说到内情,众位臣僚并非悉知,有的可能略知一二,有的则全被蒙蔽。今日有暇,我不妨聊聊,与诸位一同消遣。远的不说,就从神宗帝说起。他竟然是个鸦片烟鬼,荒唐到长年不上朝,怕见大臣。这岂不是千古荒唐事?有如此之帝王,就有如此的大臣。据我所知,吃鸦片烟的大臣至少有两百多人。这些文武大臣除了会吃鸦片,什么事都懒得做。不做也罢,反倒行腐败之能事;骄奢淫逸、枉法贪赃之徒比比皆是;少数不腐败者,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多;默默无闻,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混混日子,粗茶淡饭也知足的占了不少。”

说到最后,唐王愈加显得激愤,说:“雄杰之士、龙虎之将者,降的降,被撤的被撤;再不就是溜的溜,死的死。这便是我大明朝廷的现状。如此下去,江山岂有不失之理!”

听完唐王的这一番话,众大臣和将士无不感到吃惊。他们没有想到,昔日的唐王虽然被囚在高墙之内,但却对当今的时局看得如此清晰。当唐王说完这些现状之后,在场的大臣都认为事已至此,已经无力回天了。通过聊天,唐王的心境更明亮了。他认为要扭转乾坤必须从朝廷做起,变革朝政迫在眉睫,但是真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但是不管怎样,唐王毕竟是皇室后裔,于是这些大臣就跟随唐王来到了福州,并一路保护唐王。这里是南国比较安全的地方,此时早已荟萃了许多朝臣。其中有礼部尚书黄道周,巡抚吴春枝和福建总兵郑芝龙等人。由于唐王一路礼贤下士,表现颇好,众臣对他产生了好感。由于朱由崧逃亡下落不明,多数消息传他被清兵杀害,一时群龙无首,所以由几位重臣倡议,拥立唐王为新君。唐王再三推让。众臣力举不休。唐王最终妥协,被众臣一拥而立为君,拟国号“隆武”。隆武帝登基后,广纳贤能之士,大施皇恩,封官赐爵。

隆武帝即位后,与其他政权有所不同。他看到过去的那些势力之间的争斗以及政权的腐败,心中十分愤怒。所以,隆武帝即位后,一心勤于中兴政务,凡有章奏批答,都亲自动手,不借助于阁臣,而且他生活俭朴,布衣蔬食,约束甚严。然而,与此同时,在清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两个并存的政权,仍然没有吸取以往的教训,还在忙于争夺谁是正统,势同水火;在隆武政权内部,尽管隆武帝一心革新政治,但同样也是矛盾重重。郑芝龙自以为拥立唐王有功,军政开支又都由郑家支付,因此居功自傲,非常跋扈。

郑鸿逵考中武举与武进士,做了崇祯皇帝的锦衣卫“掌印千户”,积功升至总兵,其后到南京帮助福王,在史可法指挥下,守瓜洲、仪真。此人忠心事主,福王封他为靖西伯。唐王即位后,升他为定西侯,也把郑芝龙由南安伯升为平西侯。此时,流亡四海的朝廷官员,闻讯唐王登基做了皇帝,纷纷赶来福州。一时福州紫气氤氲,市井车水马龙,万象更新。尤其救亡图存的旗帜无处不在高高飘扬。抗清复明的形势渐渐有了新起色。然而,隆武政权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兵少将寡,粮乏饷缺,困难重重。隆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勉励大家献计献策,渡过难关。大臣黄道周率先上奏:“皇上英明。微臣思量过,举坐者唯平国公经营闽南长久,尤占台湾海峡二十余年,人戏称‘海盗领袖’,官居‘游击将军’,富可敌国。这是众人皆知的。”黄道周一面说,一面关注周围的气氛,感到气氛有点热烈,便又以羡慕的口气说:“平国公德高望重,能呼风唤雨,人缘极好,控制沿海得心应手。港口里的船只多如水鹜。依我之见,抗清能立大功者,非平国公莫属!”

郑芝龙眨眨眼睛,似乎对黄道周的话感到不顺耳。“这是不行的,”他严肃地说,“恕我不恭,黄道周大人的计策是荒唐的,若照大学士所言,莫非要我放弃兵权,重蹈商界去经商不成?”

隆武帝见郑芝龙出言不逊,怒气冲冲地驳回黄道周的奏议,心里颇为不悦,却毫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说:“依爱卿之见,目下,我大明的危局该如何方可扭转?”

郑芝龙说:“启禀皇上。眼下,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微臣不是置困难于不顾,只因自己不才,又加上福建这偏僻之处,土地贫瘠,不毛之地,没有什么东西可长,故而家财亦菲薄,实非众人所认为的巨头商贾,更非富可敌国,充其量一介小商人而已。微臣这等说,绝无吝财之意,即使家境如此,臣也愿穷尽家当,养三万人马,并愿率部戍守仙霞关。若无异议,前方吃紧,恕臣不候了,臣告退。”

早朝便这样草草了之,君臣不欢而散。隆武帝心里有气不能出,闷闷不乐。虽然隆武帝想有所作为,但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中,隆武帝急需一个能够了解他并且愿意为他忠心效力的贤才。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等待着,寻找着。

明隆武元年(1645)九月,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带着儿子郑肇基去拜见隆武帝,隆武帝见了这个孩子,十分高兴,就赐肇基朱姓。郑鸿逵带着儿子回来之后,洋洋得意地叙述了这件事。很快,这些话传到郑芝龙的耳朵里。郑芝龙一向是飞扬跋扈,听到这样的话,他感觉到隆武帝对他有所偏见,这些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心想:我的儿子哪一点会比肇基差呢?只是可惜我没有早想到这一点。不过,要补救这个过错也不难,只要带着儿子去见皇帝就可以了。然而,此时的郑成功并没有在他身边,而是在福建老家。

于是,郑芝龙写信给郑成功,要他火速返回福州,觐见新皇帝。由于当时的局势所逼,唐王的行宫是在福州。接到父亲的信后,郑成功告别母亲,连夜起程急急赶回福州。见到父亲后,郑芝龙又淡淡地对他说:“此番拥立唐王,实属无奈,绝非为父的心愿,全是你叔父和黄道周的主意,我无功受封,得了个太师平国公的头衔。当下大部分国土被清兵占领,时局艰危,江南虽大,兵微将寡,粮乏饷缺,军心不安,民心背向,境况窘迫。鉴于此,复兴谈何易耳。往后局势如何发展,实难预测。在此情势下,得好自为之,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为父之言,望吾儿谨记于心。”

听完了父亲的这一席话,再想到平时父亲的教导,郑成功感觉非常的失望。但是不管怎样,在郑成功的心里,他仍然向往明室复兴的大业。于是,他怀着不合父意之心,来到了他的叔父定国公郑鸿逵的府上。郑鸿逵见侄儿来访,再想到以前自己对侄儿的了解,也能猜出几分意图。待他们都坐下后,郑鸿逵就开始大侃时局,所言之事都合郑成功之意。当谈及父亲拥立唐王称帝的经过时,郑鸿逵颇不留情面,严肃地批评了郑芝龙:“你父亲身为朝廷重臣,享受高禄,官居要职,总揽三部重责,位高权重,正好为国立功,报效皇上的恩典。然而,你父亲知恩不报,思前顾后,畏葸不前,而且常打退堂鼓。如此行为,实在令人焦虑不安。贤侄风华正茂,正是为国出力之时。此番回来,你要劝劝你父亲,要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共图中兴明室的大业。即使失败了,也会流芳千古,后人自有评说。”

听完叔父的话,郑成功的内心非常激动,并说:“叔父的思想与侄儿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会孜孜不倦地努力,争取不让叔父失望,做一个不负众望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势下,我就要逆流而上。要做到如此,就要不怕艰难,不畏生死。”郑成功热切而自信地说着,一双眸子,在轮廓分明的脸上显得炯炯有神。他带着不解和渴望的心情,清清嗓音说:“侄儿见识浅陋,对复杂纷繁的时局把握不准,请叔父对当前局势指点迷津。”

此时的郑鸿逵也深知郑成功的心意,于是就说:“这个问题并不难,我把它概括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先从北方形势看,北方有李自成的农民军。这支军队从人数上看,可谓强大,但透过强大的本质来看,并非如此。因为它是一群乌合之众。乌合之众聚也容易,散也容易。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北京的一战,被吴三桂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溃不成军。当然,这不是吴三桂一人之力,他还借助了清廷势力。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满族人的势力才急剧强大。从整个战事中不难看出,李自成的失败,吴三桂的降清,导致了满族人的空前猖獗。当前,清军一面全力以赴向南推进,一面招揽我大明的降臣为他所用。清廷多尔衮指使洪承畴窜到江南行招抚之能事,收买人心,这着棋下得非常狠毒,大大动摇了我大明的根基。据我所知,投降的朝廷重臣就有一百多人。除了多尔衮,还有一个叫博洛贝勒王的人,此人手段更是歹毒,他伎俩百出,致使东南诸府县官员大受其害。尽管如此,但东浙和闽北一带义军蜂起,举旗抗清者前赴后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黎民百姓是不甘愿做满族人的奴隶的,有了百姓的支持,我大明就还会有希望。但是,你父亲非但不能正视这一现实,反而被暂时的劣势吓倒。贤侄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又怀有凌云之志,若能把握好时机,搏击浪头,驱逐满族人,光复大明,一定能够流芳百世,为后世所敬仰。”郑鸿逵的一番话说得是神情激奋,激情高扬。他显然把郑氏家族的兴旺和明朝的中兴寄托在郑成功的身上,要他与其父亲划一道鸿沟,以免受到消极影响。

听完叔父的这一番话,郑成功顿觉胸中燃起一股冲天豪情,在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的壮志更加明朗了。他看着叔父,心中充满了敬意。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叔父说出这样激扬的话,于是他站起来对叔父说:“多谢叔父的谬爱和指点,愚侄永不忘您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