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壮国魂:孙武
33099500000024

第24章 结识子胥

穹窿山景色宜人,环境清幽。孙武来到这里之后,筑屋下居,植禾艺圃,潜心著述。胸怀大志的孙武尽力排除外界给他带来的种种干扰,以全副精力从事他所钟爱的兵法研究,很快,他的兵法著作的初稿便完成了,计十三篇约5000余字。在这部著述中,孙武系统地吸取了前人军事理论和思想的精华,结合春秋晚期战争实践现实,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并以其开宗立派之功在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孙武还常在著述研究之暇,到各地去漫游,了解吴国的风土人情、军政现状,结识了不少名人志士,这其中就包括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在历史上以字行,楚贵族之后,其祖父伍举是楚国的重臣,曾侍奉楚庄王,颇得重用,父亲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同孙武一样,伍子胥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少年时便声名鹊起,为众人誉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可是正当他准备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文武才华之时,一场重大的政治暴风雨将他的从政理想彻底摧毁,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发生了根本转折。

事情的起因是楚平王为其太子建迎娶新妇。楚平王派大夫费无极到秦国迎亲,但费无极是个奸佞之人,无事生非,他见那位秦国女子风姿绰约、美艳绝伦,为了讨好贪图女色的楚平王的欢心,于是就先行入城,告知楚平王秦国女子如何美丽。好色的楚平王闻听其言,不觉心动,待见到秦国女子时,果然貌若天仙、色冠六宫,竟不顾礼义廉耻,将其纳为妃子,而从秦国陪嫁的女子中另选一个与太子成婚。太子建平日本就厌恶拍马溜须的费无极,在知道此事后,更是加深了对他的怨恨。当然,费无极也心知肚明,若有一日太子继位,他也必死无疑,遂心生毒计,向楚平王进谗言,道太子对他恨之入骨,现已迁恨于大王,且太子手握兵权,外有诸侯响应,内有伍奢助其谋划,恐怕早有篡权夺位之心。楚平王对于夺子之妻本也心有不安,在听信费无极之语后,更觉恐慌,便立即下令捕杀太子师伍奢和他的长子伍尚,随后又要追杀太子建,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建和伍奢的次子伍员只得慌忙逃离楚国。

从此,伍子胥怀着丧父失兄的深仇雪恨流落四方。他首先逃奔到宋国,不久又避难于郑国,最后辗转乞食,约在公元前522年来到吴国,比孙武自齐奔吴略早。伍子胥来到吴国后,先投在吴国宗室公子光的门下做了宾客。当时,公子光正在网罗人才,他看到伍子胥文韬武略兼备,又逃难异域,急于为其父兄报仇,正是可用之人,而伍子胥也看出了公子光有远大抱负。为了在吴国立足,需要借公子光的力量,为了报仇也需要借助于他的力量。所以伍子胥常主动为公子光出谋划策,并很快成为他的心腹谋士。伍子胥还通过公子光的引见拜见了吴王僚,建议吴王僚发兵伐楚,然而却被公子光所否定,认为他的建议是出于报私仇,此刻攻伐楚国定是凶多吉少。公子光的这番梗阻,使得伍子胥有些尴尬,但他并不泄气,因为他从中觉察到公子光的隐秘,那就是图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王。

整件事的缘由,还应从公子光和吴王僚的祖父吴王寿梦说起。吴王寿梦生有四子,依次为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寿梦认为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欲传位于他。但季札不愿占夺接传统应属于长兄的王位,寿梦只好仍立嫡长子诸樊为太子。诸樊继位后,为了实现其父生前的愿望,不立太子,而传位于余祭,令余祭传位于夷昧,夷昧再传位于季札,这样总有一天季札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吴王。但怎料直到夷昧死后,季札仍坚辞不就王位,这样夷昧之子僚便乘机继承了王位。公子光原是诸樊的长子,他认为自己的父亲不将王位传给自己,本是为了叔叔季札,而今季札既然不愿即位,那就应溯本求源,由他这个寿梦的嫡长孙继位。只是由于吴王僚父子两代相继,朝中大臣多是僚的心腹,所以即使他有所不满,一时也不敢公开。公子光便通过私下收买人心,网罗人才,积极筹划,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发动政变。

伍子胥在洞察到公子光的这一心理后,就把自己所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让专诸去为公子光完成谋刺夺位的大事。

花开花落,三年时间一晃而过,伍子胥听乡间人盛传罗浮山上隐居着一位大贤士,于是,就想说服他,一起来为公子光打天下。伍子胥经人指点,徒步来到一个名叫栖霞居的山间住所,按照礼节,轻叩柴门,这时有一个男仆上来毕恭毕敬地询问客人有何见教。伍子胥作揖,微笑着道:“烦你去通报你家主人,伍子胥慕名前来拜访。”

仆人应声向里屋走去,伍子胥门外等候,顺便观察周围景色。竹篱青藤,院里种有各色蔬菜,也有一些花草,屋后是清澈的小溪,远处是青山绿水,鸟鸣水幽,确是一个绝好之地。能够选中此地的人,眼光必然不凡。

栖霞居的主人孙武听到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他,马上预感到自己隐居的日子快要结束了,该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于是,急忙出来迎接。行礼之后,互相问候。伍子胥把自己的身世,以及逃亡吴国的原因和自己慕名拜访孙武的原因详细地告诉给孙武。然后伍子胥恭敬地说:“久闻大贤之名,前来拜访,以求教诲。”

孙武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忙答道:“你我二人可以说是同命,又一同避难吴国,相互扶持,这是应该的。”于是,孙武把自己的家世以及逃到吴国的原因告诉了伍子胥。

孙武把伍子胥请进房间,以茶相待。伍子胥看到孙武的床榻案头都是竹简,有的墨迹尚未干,知他正在著书立说。伍子胥也对军事非常感兴趣,从小就学习过军事,懂得兵略,所以就与孙武痛快地畅谈军事,议论用兵之略。两个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男儿,相遇在他乡,又各自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所以谈得非常投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子胥听说孙武正在著一本兵法,很想看一看。孙武就慷慨地将书简交给他,请他指点。

伍子胥如获至宝,细细地翻读这本著作,只见其中有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等共十三篇。只见第一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看完了第一篇,又看第二篇,很快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书中有着严密的论证、深邃的思维、精妙的高见,真是字字珠玑,处处都闪耀智慧的火花,将战争中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都揭示得清清楚楚,伍子胥不由得大声赞叹:“妙,实在是妙!佩服,佩服啊!”接下来,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要下山了,伍子胥将要告别,就劝孙武暂时在此隐居,所缺的食物用品都由他送来,并一再叮嘱,如果云游他国,一定要告诉他在什么地方。

如此一来二去,孙武和伍子胥便成了莫逆之交。孙武在伍子胥的言谈举止中领略了楚国军事文化的风采和魅力,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思路,特别是楚国军事文化的特色,使得孙武对中原军事文化中崇尚“礼乐”的传统进一步开展反思并予以否定,从而完善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使之更能适应现实军事斗争的迫切需要。这对他日后修改《孙子兵法》大有好处。

孙武从日常的谈吐中,发现伍子胥绝非等闲之辈。伍子胥更觉得孙武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暗下决心,找适当的机会把孙武推荐给公子光,好为自己以后伐楚国报家仇增添一个左膀右臂。

在与伍子胥的交往过程中,孙武已经感觉到吴国貌似平静的政坛实已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夕,一场大的政治变故正在酝酿当中,而它不但同伍子胥的前途休戚相关,而且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将在这场政治变故中浮浮沉沉。他和伍子胥一样,急切地期待着这一政治变故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