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技术:艺术思维
33112200000016

第16章 “技术-艺术”思维训练的理论

人类、群体、个人,总是在自然地、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着他们的思维能力,每一次差异,都是思维差异;每一种竞争,都是思维竞争;每一种压力,都是思维能力差异的压力;每一种争气,都是思维争气;思维之美,是人间至美;思维之力,是人间至力;思维之技,是人间至技。面对人类生活中的思维竞争、思维压力,应以基于多种研究的思维训练来应对。

天下所有的思维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着和表达着他们的天才思维,而思维训练则是在冷静地、坚持不懈地总结着和推广着这些天才思维。

一、思维训练的含义

“思维训练”是指关于思维的内容、方法、素质的训练。所谓“内容”,如,训练“技术-艺术思维”,离不开“技术-艺术”内容这种载体;一般的思维训练,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思维内容”这种载体,如,事物结构(模式、模型等);所谓“方法”,包括思维分析、操作、生产等方法;所谓“素质”,是指为一定思维活动和水平所需要的根本性的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稳定的和不易形成的品质;“训练”就是改变和形成一定的主体生理和心理本身、认知结构、内容系统、操作方式,改变和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思维方式等。

“思维训练”是将人类思维中偶然的变为必然的,个别的变为一般的,把偶然的、少数性的思维经验,总结为一定的适合对象的形式和方法,教给尽可能多的人的一种活动。这样,人们就可能不必更多地去重走人类老路,而是有可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前人的高点、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继续前行,从而有可能实现人类思维整体的最大节约。

二、思维训练的意义

1.思维训练的经济意义

“着名的维也纳哲学家马赫(Mach)曾经说过,科学的作用在于产生思维经济,正像机器产生劳力经济一样。这是十分正确的。原始人用他的手指或借助于石子来计算。在给儿童教乘法表时,我们使他们以后节省了用一堆石子进行计算的辛劳。某人已经发现,用石子或其他东西计算,6乘以7等于42,他特意把这个结果记录下来,因此我们不需要重复它了。他没有白费他的时间,即使他是为消遣而计算的:他作运算只花了两分钟;如果十亿个人在他之后重复作这个运算,那总共就要花费二十亿分钟时间。”于是,事实的重要性用它产生的效益来衡量,也就是说,用它容许我们节省的思维数量来衡量。

“在物理学中,具有最大效益的事实是进入十分普遍的定律中的事实,这些事实能够使我们根据定律预见大量的其他事实,在数学中情况正是如此。设想我从事一项复杂的运算,费力地达到了一个结果:如果我由此还不能预见其他类似运算的结果,还不能可靠地指导运算以避免人们在首次尝试中不得不进行的摸索,那么我就没有补偿我的辛劳。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摸索本身最终向我揭示出刚刚处理的问题类似于更为广泛一类的其他问题,如果它们一举向我表明这些问题的相似和差异,一句话,如果它们使我觉察到推广的可能性,那么我就没有白费我的时间。因此,这不是我已经赢得的一个新结果,而是一种新的能力”([法]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61-362.)。

2.思维训练的人文意义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类思维——它的内容、方式、若隐若现或明或暗的效果——的不可替代的事物含量和心理含量,始终是一种绝对价值和稀缺资源。不管这种价值和资源,其外在包装、人们的理解程度、在世人能够见识的领域的显现程度——如何。凡人和圣人一样,都是价值崇拜者或力量崇拜者。其差异在于发现和利用价值、力量的水平与效果不同。拿着这种价值和力量去展示在人们面前,如果有条件,再加以科学的训练,那就是思维训练研究的神圣目标。

佛之“开显”的志向,与思维训练的志向,是一样的。思维训练的伟大,首先表现在它的决心之惊人。例如,它是以整个人类的思维成就为内容、以当今世界一切人们的思维活动为范围、以眼前的具体受训者为对象的训练。

进行思维训练这一行为本身,像“科学-技术-艺术”一样,它是一种扩大自己生命空间的过程。每上一堂课、每次给一位学生辅导,思维训练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充满和张力。当我们从事思维训练的时候,也就真正发现了人,发现了别人、天才和自己。

哲学家、艺术家,爱到海洋边上、大山顶上、象征当地历史或某一事件厚重底蕴的物质载体(遗迹、纪念馆、人物等)——这些地方去做思考。思维训练者,也常常在学生的一幅幅思维生活图景面前做思考。他不像孩子的家长、其他任课老师那样,仅仅对学生的某个具体表现做反应,而是站在人类思维的角度赏识眼前对象的那种一般图景。他的着急、不安、满意、惊讶、感动,都是以他内心的“人类思维-我的作为”为坐标的。

3.思维训练的未来意义

未来落后、疲软的学校教育,将会受到思维教育不力的挑战。社会将迫不及待地以其自己的方式弥补学校这一应有功能的缺失。

人类思维生活力、思维生产力,将继续行走其进化之路。人类将更加注意提高悟性思维能力、元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快速思维能力。像人类必须注意到自己体能的下降而要采取应对措施一样,也必须积极阻止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悟性思维能力、实践思维能力的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滞后性和毁灭性退化。人们更加注重思维教育、思维学习。未来真正高水平的、思维贡献大的思维人物的出现和形成,一直会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专门的教育训练在人类思维进化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可能一直都是一个想尝试、高期待但又备受争议的问题。

三、思维的可训练性

1.了解思维可操作、可训练的基本事实

布鲁纳说:“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

无论哪里,在知识的尖端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都一样。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时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想要获得理解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都是属于同一类的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学习物理学的小学生就是个物理学家嘛,而且对他来说,象物理学家那样来学习物理学,比起做别的什么来,较为容易(同上。33-34.)。

思维学家德波诺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思维进行比较之后指出:在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训练的十几万人中,尽管在年龄、能力、兴趣、种族、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维层次上,反应却惊人的一致。从阿根廷到瑞典,从澳大利亚到瑞士,从日本到加拿大,人类基本的思维运演(operation)过程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尽管人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气质与行为可能是不同的”

([英]E。德波诺。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6)。

事实上,整个人类教育史上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古希腊雅典的教育、犹太人的《圣经》的教育、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都是在早期进行着“内容高难、形式通俗”的教育。这种同等难度的内容,在今天的许多教育中,都被大大推迟甚至忽略。因此,在技术-艺术教育中,从一开始就设法用恰当方式给出人类最高水平的教育,是已有成功经验的继承。

2.破除艺术性训练、技术性训练的神秘感和不可知、不可做的观念

“许多想去进行创造的人,尤其是艺术领域里的人,他们愿意相信只有想象、灵感、直觉和才能是重要的,而不愿意使自己屈从于技巧学习、实际训练以及逻辑思维的管辖之下,推说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创造力丧失掉。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象乔托、列奥纳多、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当过教师。有一句现已成为口头禅而又含有许多隐喻真理的幽默说法就是,创造力是10%的灵感90%的汗水”。

“我们一再看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两极对立,甚至就在我刚刚介绍过的那些条件里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有些条件是要求不要施加控制、对几乎是自发流露的原发过程实行开放;而有些条件则是要求最大量的训练,最精明的洞察,最严格的控制,最细心的检查,还有最深刻的探讨。而所有这一切,还都必须要在具备了热诚与献身精神、具有动作上的保证这样一种全面、综合的情况下发生才能产生出效果”(〔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86-487.)。

对有关思维训练的某些认知,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认知性误区。认为“思维”就只是“逻辑思维”的看法,认为艺术、技术只能悟知而不可训练的观点,把“感觉”神秘化、绝对化的观点,等等,都有相当的片面性。需要了解并相信一般理论、专门理论的巨大功能与理论和理论思维的巨大发展空间。一个很简单的考虑是,人们都承认、羡慕并且争相模仿那些在艺术、技术上做出成绩的人,也知道他们的主要优势在于思维。

那么,这种思维优势,应当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趋向于可表述、可学习、可训练的形态,而不是长时期地处于一种几百年不变的状态。思维训练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理解和追求而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研究与教学实践,证明包括技术、艺术领域在内的任何思维的训练和不训练,情况大不一样。

思维技能是可教、可学的。孟子讲“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而我们的思维训练,就是“要能使人巧”。当说到一些天才的思维方式“学不来”时,可以有这样的想法:“越是学不来,越是要学,越是值得学,越是要摸索出一套学思维的办法!”

3.思维训练要面向对象实际,做具体见效的事情

要仔细研究对象的接受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对象的具体问题为载体,设计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以对象思维能力的变化提高为训练标准。对于技术-艺术思维训练来说,要在大量的技术-艺术具体活动案例中设计和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思维训练的范围和层次。一般来说,要在“小事情”中进行“大事情”的训练,在“具体事情”中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要把人类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形式化为最具体、最实在的形态,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四、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

1.条件规律

思维训练对对象的状态、能力等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换言之,并非任何主体条件都适合于做思维训练。某种较低又很固执的素质、能力、状态、习惯、秉性等因素,很难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内容。当主体处于有兴趣、有需要(特别是为其正在进行的事情能够提供可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服务)的时候,所施行的思维训练,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就整个心理状态而言,注意把握“想-信-爱”三点。即,“想”——“求则得之”。不求则不得;自己学的是“活”的,别人教的是“死”的;“求人、求事、求己”

(“从事得-从人得-从己得”“反求诸己”“自求自得”),是不一样的。建议人们经常去想“我要……”;“信”——“信则灵”“心诚则灵”。经常想“有本事走遍天下,没本事寸步难行”“只要我把功夫下够,我就能把事情办成”,容易成事。“信”包括“相信”“信服”“信仰”等不同形态和层次;“爱”——“爱则成”。对某事有兴趣、热爱某事、痴迷于某事,则容易成事。

换句话说,先环境后产生,先心理后思维,先形式后内容,是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思想和方法。

2.一项突破规律

“一项突破”是指首先在某一方面、哪怕是很小的某一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使能在周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然后就可能利用这一个因素之对于整体的带动作用,而使整体发生变化。

“一项突破”的原理是:从自己的兴趣、特长、优越条件出发,容易操作、容易实现。因其达到了“突破”水平,而可能具有最大的可迁移性。它提高了主体的吸纳力、投射力等力量。“突破”的实质标准是“深度”。一旦有了深度上的突破,就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有一个占优势的、可供迁移的“原始实体”或“本体”。

“失败是成功之母”仅适合于少数人群,而“成功是成功之母”则适合于所有人群。“一项突破”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成功设计。事实上,在所有大范围讲,也是一种普遍的成功模式。

“一项突破”与“全面训练”不矛盾。前者讲的是策略,后者讲的是目标、方向。

3.高原突破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匀速的,有关键期(即敏感、加速、高效的时期),也有高原期(指训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绩不再随着时间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等。包括专家、学生在内的任何人都有能力发展的高原期。

一般认为,必须改变原有的“操作结构”,即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训练方式,才有可能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否则,按原有方式,无论怎么努力,都只可能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不但提不高,有时还会倒退。这是一个非常无情甚至残酷的规律。它暗示着原有方式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高原突破的策略或模式,除改变操作方式外,还有:改变环境(如从“书斋”到“第一线”);改变选题(在一个选题中很难突破的,在另一个选题中可能很容易突破——就同一个自己而言)等。

4.全修规律

即全面修炼。既要学习理论、知识、道理,又要以具体的身心操作的方式进行锻炼或练习,使思维能力得以真正形成。从整体思维角度看,那种看上去似乎很小、很简单的某一思维操作,实际上基于一个非常复杂的身心系统、个人思维史系统。单纯地、就事论事地做练习,从较大范围、较长时间看,是低效的。对于技术-艺术思维训练来说,应有一个结构良好的整体设计。

五、技术-艺术思维训练的特点

技术-艺术思维训练是指关于技术-艺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内容的训练。属于技术-艺术教育范畴。包括对技术-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对一般行业人们的技术-艺术教育。

按照理想期待的经过系统的技术-艺术思维训练的人,同单纯搞技术、搞艺术的人的思维相比,其思维特点或表现应当是:视野更加宽阔,操作更加灵活;领域知识多,新学能力强,对事物能有较高层次的认知,思想境界比较高;有很大的实践密度,即有较大数量、较高层次的作品和产品实践积累。

1.思维能力训练的复合性的表述

“依靠人工(人脑、躯体、手工、体悟、实践)的原创能力-借助于计算机的原创能力”,后者是一种复合性的原创能力。“依靠人工的原创能力”永远需要,但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具体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既需要有按照自然方式或人工方式的原创能力,也需要有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所促成的原创能力,需要有“人-机”结合的原创能力,需要有“技术-艺术”复合的原创能力。“技术-艺术”思维训练对“施训者-受训者”的这些特别要求,是问题的一个关键点。

2.思维训练必须专业能力训练相结合

(1)基本的技术-艺术能力的训练。如对于艺术性元素(任何再抽象、再难得的某一属于艺术形式而非科学、技术形式的元素)与效果(任何再复杂的艺术创制的表现为极其快速和简单的总体感知)的感知判断能力、艺术实现能力等。基本的手头功夫的训练、作品训练等。

(2)对领域知识的技术-艺术角度的涉猎。只有对领域知识的相当涉猎,至少是从技术-艺术创作的角度的独特涉猎,作品才可能具有比较理想的内容水平。

(3)对技术-艺术本身的事物思维。简单地从技术-艺术本身,并不能直接上升到对其事物意义的思考,不能实现罗伊·阿斯科特所说的“艺术、科技与意识三者合一的研究”,不能达到中国古代关于技术、艺术与道的“上下-并列-等同”等角度的思维水平。必须对技术-艺术进行事物分析,必须拥有相当的思想、知识和思维能力。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事物世界-自我存在”,即,从同一技术-艺术活动中,看出整个对于事物世界的了解,看出作者的自我存在。

“我们说设计艺术带有造物的性质,体现着人的基本活动,最能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是艺术进入人文科学的重要途径。然而,绝不是说,通过一些设计的技巧,就可轻而易举地进入人文科学,而是必须深入进行哲学的思考。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孔子的学生子夏就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见《论语·子张篇》)(原注解:大意是:即使是小技能也必定有可取之处,因为怕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君子的使命重大,自然不能去从事那些小技能的事,如制造器物。这里涉及到“器”与“道”的问题。)“这里涉及到‘道’与‘器’的关系问题。‘器’是实践活动,‘道’是理论上升。虽说‘道’以‘器’为基础,但是‘器’并不能直接上升为‘道’”(张道一。我的设计理念。见:奚传绩。中外设计艺术论着精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42.)。

3.经验原则

指经验种类的多少和经验时间的长短。强调思维经验的丰富性和积累性,强调经验素质、经验张力的表现。能力强的人,一般来说,其经历的和熟悉的思维种类多,思维经验丰富,形成了一种内部的种类间张力和多向性张力。即,在不同种类的能力之间,能充分延伸,在许多点上都有较为深入的经历和能力表现,在其中的某一个点上又能非常地深入,成为全部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机制。

4.保持并激活艺术思维特色

自然性是艺术思维的特色,很容易被身外因素所影响。一般来说,需要重视艺术思维的自然性、思想性、技术性。“自然性”是指艺术思维的生命性、人性、感觉性、体悟性。例如,用全部生命、热血、力量去表达代表人类的激情和发现。某些不适当的教育(训练、考试)、管理和技术,可能破坏艺术思维中的极难得、极脆弱、极具魅力的天然成分;“思想性”是指,在艺术思维方式中所具有的对于事物、领域知识的独特见解、发现以及一般意义的艺术思想。艺术家应当有境界、有知识,而不只是有悟性、有感觉。不只是有自然的悟性和感觉,更应有基于境界和知识的、基于技术的悟性和感觉;“技术性”是指,在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应能适应和利用技术因素、技术思维条件,更加充分地表现和激活艺术思维的自然性、思想性,从而产生了比非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更加具有自然本质的艺术思维。

一切优秀艺术家、技术-艺术家,其人格、思想、知识、见识、责任感、思维方式、能力结构等,有许多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需要在思维训练中给以研究、体现和传递。

5.学会合作思维、团队思维

在群体性的技术-艺术思维中,通常一个人只是整体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形式的合作思维或团队思维,要求思维者能从自己的位置和角度,对于整体、他人,能有一个属于自己角度的认知、表现和贡献。合作思维方式、团队思维方式,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专门学习。信息时代的技术-艺术思维,尤其体现社会大生产的特性,与小生产式的艺术生产对人的思维素质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6.坚守思维之本

一定要给悟性思维留有条件。人在单纯沉思、面对面交谈、纸笔书写、实验室实验、现场调查、用计算机工作等等情境中所进行的思维的情形,仅就悟性思维的活动状况而言,有所不同。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客观上自然会减少非技术条件下的悟性思维的机会,从而会使作为思维生态根基的悟性思维的表现和发展受到影响,并且最终使得整个思维生产的质量受到影响。这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危险。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专门不用机器,专门采用原始的依靠人工自身(纯粹的脑力和体力)的方式,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甚至强制性地采用静思默想的方式,给大脑的独自活动、纯粹活动,提供足够的条件,提出一定的产生悟性、感觉和灵感的要求,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例如,经常进行“停止思考,多去感受”、“闭目养神”、“心斋”、“坐忘”(《庄子·达生》)等活动。思维训练并非是一定要绝对强调进行思维活动。有时,不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训练内容和方法。又如,在技术-艺术思维中,按照“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的原则,充分发挥技术、艺术因素本身的作用,特别是它们自己的潜力的充分表现和对自己的思维的启发作用的尽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