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月29日,正值农历除夕。在这万家团圆的欢聚时刻,林则徐的心情特别激动,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然而最让他牵肠挂肚的还是自己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只能将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全部写入自己的诗歌当中: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
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
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转眼间,冬去春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边城到处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暮春时节,林则徐和邓廷桢相伴去绥定城看花。美丽的边塞风光时时激发着林则徐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他诗情澎湃,诗意飞扬,写了一首《金缕曲》:
绝塞春犹媚。看芳郊、清漪漾碧,新芜铺翠。一骑穿尘鞭影瘦,夹道绿杨烟腻。听陌上、黄鹂声碎。杏雨梨云纷满树,更频婆、新染朝霞醉。联袂去,漫游戏。
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廿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未。
不久,在广州禁烟时一起风雨同舟的好友豫堃也被贬来到了伊犁。这时,林则徐才渐渐得知中原大地上早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同英国侵略者握手言欢,他们在南京城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商埠、协定关税,中国东南门户被侵略者的铁骑一脚踹开了。投降派以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换来了天朝一时的苟安。可恨的是,为了维持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他们残酷地打击抵抗派。1843年4月17日,钱江、卞江殷因为请求抗英而成为投降派屠刀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4月23日,在台湾主持抗英工作的姚莹、达洪阿又紧跟着步其后尘,也遭到了清廷的革职查办。
从此,抵抗派的势力被彻底地压制下去,他们再也无法构成对投降派的威胁了。中原大地上阴风阵阵,到处弥漫着屈辱求和的悲凉气氛。林则徐悲愤万分,寝食难安,日夜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而担忧。
1843年8月1日,道光帝降旨,放邓廷桢人关。9月10日,邓廷桢便打点行装起程人关。从此,患难与共的一对老友又要各奔东西了。依依惜别之时,林则徐作诗相赠: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著喜公归。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
回首沧溟共泪痕,雷霆雨露总君恩。
魂招精卫曾忘死,病起维摩此告存。
歧路又歧空有感,客中送客转无言。
玉堂应是回翔地,不仅生还入玉门。
不久,文冲也获释入关,只留下林则徐独守西疆。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天涯同是伤心侣,目送归鸿泪满巾”,邓廷桢、文冲二人的相继离去,勾起了林则徐无尽的乡愁。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843年11月30日,为林则徐寄书传递消息的张际亮,在历经千辛万苦把姚莹、达洪阿营救出来之后,客死北京。噩耗传来,林则徐悲痛万分,他挥泪写下了《哭张亨甫》一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悼念:
尺素频从万里贻,吟成感事不胜悲。
谁知绝塞开缄日,正是京门易箦时!
狂态次心偏纵酒,鬼才长吉悔攻诗。
修文定写平生志,犹诉苍苍塞漏卮。
正当林则徐沉浸在痛失良友的悲恸之中,又一惨痛消息传来:1844年5月28日,王鼎为了恳求道光帝将林则徐从塞外调回委以重任,在北京向道光帝进行尸谏。
据说,当王鼎从治河工地上还朝以后,他经常在面君议事时,当庭痛斥穆彰阿简直就是南宋的秦桧、明朝的严嵩,并一再苦口婆心地劝谏道光帝起用林则徐等人,但道光帝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常以王鼎有病或醉酒为由,命人将其搀下。
有一天上朝时,王鼎为此再次惹得道光帝龙颜大怒、拂袖而起。王鼎就赶忙跑上前,扯住龙袍大声疾呼:“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帝面色阴沉,愤然离去。可怜这个古稀老人,忧国伤时,痛不欲生,于5月28日在京城圆明园的寓所里,以一条白绫自缢身亡。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林则徐一听说就昏了过去。半晌苏醒之后,他奋笔疾书,为恩师题写了一副挽联:
名位显韩城,叹鞅掌终劳,未及平泉娱几杖;
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恸人琴。
而后,他又接连为恩师撰写了两首挽诗。其一
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
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
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奠桥公。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
其二
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
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突不黔。
卫史遗言成永撼,晋卿祈死岂初心。
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去亡未易任。
在这两首挽诗中,林则徐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恩师壮烈尸谏的无比悲痛之情,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对王鼎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当然,这也是他们师徒之间的深情厚谊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后来林则徐在远赴南疆勘荒的途中,还曾专门赋诗以表示对恩师的怀念:
记曾东障循前轨,仍赋西行访古槎。
痛苦王尊今宿草,久悬揆席未宣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