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禁烟英雄——林则徐
33133400000036

第36章 艺术才情

林则徐工于书法、诗,精于论书画。只是由于他政事繁忙,从而使他的书法、诗,被他的民族英雄的英名所掩盖。他一生公余从事的诗、书活动,与他的人格、情操,融为一体,更加真实感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应有他的地位。

林则徐的传世书法作品极多。他的书法脱胎于柳公权,点画运笔,间架结构,分行布白,都有一种清新秀丽之态,现存于西安碑林之游华山诗刻石,书法遒劲可喜,独具风格,在晚清书家作品中亦为佳品。

林则徐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不啖于厚利,不惮于艰难,当他走向仕途时,面对当时种种社会弊端,有着刻骨之恨,主张兴利除弊,改革内政,林则徐的道德、人格、气节,不能不影响着他的书法,他的作品以欧阳询书法为形质,去王羲之、董其昌书法的韵致,严谨中有灵秀,他的晚年作品则多渗有苏东坡笔意,写得厚重沉着。虽然,他一生中研习书法完全以帖学为基础,书法风格变化不大,但这在当时“馆阁”盛行的年代,能有悖于时尚,这对林则徐来说,已不是一件易事,何况他一生以仕进为第一目的,书法对他而言只是余事呢!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封建统治每况愈下的时代,也是书法大变革即将来临的时代。由于清廷施行文化高压政策,文字狱时常发生,许多士子对官场早已胆战心惊,转而走向金石考据之学,解经注经、训诂考据,寻找文化静地。金石考据的盛行,使文物大量出土,尤其是魏碑的问世,又使许多人在考据之余转向学习书法,士子们不满当朝政治,对朝廷提倡赵、董书风与“馆阁”体必然会采取抵制态度,魏碑有幸地成了他们最适宜的范本。与林则徐先期的大学士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鼓吹尊卑,与林则徐同时代的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抑帖扬碑,激起书家取资金石的浓烈兴趣,带来了碑学的全面兴起,书家的审美视野由此而日益开阔。然而,在这碑学方兴未艾之际,林则徐却没有去寻找静地,没有走向金石考据之路,也没有去研习金石碑铭,而是积极入世,追求仕进,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一心想的是兴利除弊,为朝廷出力——他于清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书法依旧是经世致用。

中国书法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书写行为的发生、书写的内容,到书法艺术的品评,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芬芳。林则徐的书法,有着动人的书卷气,有着文人的激奋之情,有着清代书家共有的学者风神。他的传世作品中自撰联句、自作诗文的内容很多,少有常见的旧文人式的迂腐气味,多以富有哲理的内容为主。如他所书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直为人们喜爱,广为传颂,直到今天,喜欢书此联的书家不乏其人。

再如他的行草书轴,内容是:“瓦盆注酒,与金盏银瓶同一醉;蹇驴布鞯,与雕鞍骏马同一游,松床筦簟,与玉枕绣衾同一寝,疏食菜羹,与炮凤烹龙同一饱。故知足者不生外慕。”这里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物质享受的看法,而是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享受是于权力连在一起的,追求物质享受,极易产生“外慕”,同样,“外慕”也会刺激人的权力欲,此内容深具教育意义。

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然性情在于心。”心,是指书家的理想、学养、气质、情感。书法之所以能千年不衰,是与书家的学养、气质紧密相连的,书法中的书卷气室书家通过读书而透悟、流露在书法作品中的意蕴,而林则徐是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士人,读他的书法,总是有股浓郁的纯真质朴的清香,其书法形式和内容相互辉映并达到了默契,这是既不容易的。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也是科举考试必须用“馆阁体”的时代,也是帖学衰落的时代。由于林则徐的学识渊富和识广见多,因而他的书法并没有完全陷入“馆阁”的泥潭,相反,深厚的帖学素养造就了扎实的工夫,这正是他的书法可贵之处。可以说,林则徐的书法也是愈到晚年,愈变化从心,有着严谨清逸、温醇典雅的景象。

林则徐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公余写诗,数量颇巨。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有653首。生前未刊刻过。林则徐去世后结集刊刻的早期有《拜石山房诗集》、《黑头公集》两种,已佚。光绪十二年(1886)林则徐孙林洄溆刊刻其祖父的诗集《云左山房诗钞》,是选节本,并非全集(亦是一个较完整的本子),收录其诗574首。散见于前人撰述的引录、手书墨迹也不少。今人郑丽生先生经其所搜集并加以增补的林诗,共录653首,是为《林则徐诗集》,为今所见最完整的林诗版本。

林则徐与梁章钜、廖鸿泉被视为当时福州的三才子,均善于诗文。如陈石遗评论林则徐称:“公少工骈俪,饶有才华”。

林则徐为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的诗作,呈现了摇曳多姿的风格和艺术技巧,随着他一生经历的变化与时局的急剧变迁,他的思想及风格、艺术技巧也随之变化。这653首诗,最真切地反映了他的心灵历程。

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林则徐派充云南乡试正考官。这段经历引起思想、艺术风格的变化。美丽的山川河流、古老的历史文化以及沿途苦难贫穷的人民形成了十分尖锐的对比。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惊叹道: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施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这首诗,题为《即目》,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群山起伏,峰峦叠错,如在目前。林则徐一些写景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不但写出山之高大奇险,而且形象生动。

云南一行,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劳动人民。他的“民本”思想的形成,此次云南之行,是一大关键。如《舆人行》:舆夫习险百不惊,登山仍如平地行。……前者欢呼后者应,歌声啁唽难为听。我恐须臾系生死,彼方谈笑轻身命。嗟尔生涯剧可怜,劳劳竟日偿百钱。答言不觉登顿苦,生来俱惯巉岩颠。……

林则徐赞美劳动人民乐观,不怕劳累,不怕死的精神和品质,同时也对其生活的困苦寄予真诚的同情,是一首鲜明地反映林则徐“民本”思想形成的诗作。与此相应的是,诗平淡直抒、白描,达到思想与风格的一致。

如果说他在云南的日记所载的只是一些下层人民生活的现象,那么,他途中写的诗则更为深刻地反映他的民本思想的最初形成。如《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

仰睇云物纷莽苍,今见阴雨来其雱。

舆人缩足僮仆恇,我亦四顾心彷徨。

村夫歘来灿成行,踊跃为我褰衣裳。

舁我篮舆水中央,如凫雁泛相颉颃。

水没肩背身尽藏,但见群首波间昂。

我恐委弃难周防,幸以众擎成堵墙。

我舆但如箕簸扬,已夺险坎登平康。

后人对此诗评说:“有风波骤聚之势”,“太史公叙垓下之战,为千古妙笔,此诗亦何多让”,足见其在艺术技巧上的成就,写出了洪水的气势。

《驿马行》是林则徐直接描写官吏压迫百姓和人民痛苦生活,表现林则徐某种沉痛愤怒的感情的代表作:

有马有马官所司,绊之欲动不忍骑。

骨立皮干死灰色,那得控纵施鞭棰!

生初岂乏飒爽姿,可怜邮传长奔驰。

昨日甫从异县至,至今不得辞缰辔。

曾被朝廷豢养恩,筋力虽惫奚敢言。

所嗟饥肠辘轳转,只有血泪相和吞。

侧闻驾曹重考牧,帑给刍钱廪供菽。

可怜虚耗大官粮,尽饱闲人圉人腹。

况复马草民所输,征草不已草价俱。

厩间槽空食有几,徒以微畜勤县符。

……

后人评《驿马行》称“神似少陵,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此诗同样接近杜诗风格。

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赴广州禁烟。林则徐此时充满自信、豪迈。如《眺月》:

是时战舰多貔貅,相随大树撼蚍蜉。

炮声裂山杂鼓角,樯影蘸水扬旌旒。

楼船将军肃钤律,云台主帅精运筹。

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

……

蛮烟一扫海如镜,清风长此留炎州。

这首诗表现出自信、豪迈,充满着激情。风格与前期诗已有变化,由清淡而变为激情,议论多于描写。这与诗的思想内容也是一致的。

定海清军的失败,林则徐受到革职惩处。这对林则徐的打击是沉重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他写有《庚子岁暮杂感》诗四首,其一:

病骨悲残岁,归心落暮潮。

正闻烽火急,休道海门遥。

蜃市连云幻,鲸涛挟雨骄。

旧惭持汉节,才薄负中朝。

这首诗表现低沉。病骨、残岁、暮潮表现出了他心情的低落。其中也不免自怨自艾,然而,对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林则徐受到处分,从浙江镇海到河南协助王鼎治理黄河,在这个时期他的诗在失望中寄托新的希望。他希望有朝一日重新担起抗英重任。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上方。

失望与希望、个人的悲愤与对国家前途的关注都凝注于诗,形成沉郁、厚重的艺术风格,酷似杜甫的诗风。

林则徐遣戍伊犁之后,写出的《回疆竹枝词》24首,可说是一幅明丽、清新的风物画。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习惯的描述很逼真、生动。如:

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

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

这首描述新疆民族的生活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贫苦,格调明快、流畅,具有民歌之风。

林则徐的诗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坦荡的民族英雄的高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