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出生地: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
生卒年:1868年—193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高尔基出生在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父亲是一个木工,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在他4岁时就丧父,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高尔基的童年十分悲惨,外祖父、舅舅们和表兄弟们彼此互相仇视,经常争吵、打架,只有善良的外祖母呵护着他。外祖父家的生活很困难,懂事的高尔基就捡一些废品卖掉,将挣到的几个戈比交给外祖母,他也因此被一些富裕的同学讥笑为“捡破烂的”。
11岁时母亲去世,高尔基不能再继续读书了。他到鞋店当过学徒,在绘画师家做过杂工,最后到一个轮船上做一个厨师的小伙计。这个厨师不识字,却有满满一箱子书,他经常要高尔基念书给他听,就是那一箱子书为高尔基打开了文学创作之门。此后,高尔基还做过好多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他总是找些书来读。
1884年,高尔基告别外祖母,前往喀山求学。在喀山,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他住在一所大杂院里,接触到了行行色色的人。在这里,高尔基参加了进步青年的秘密组织喀山小组,接触到了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后来高尔基来到一个面包房工作,这是高尔基精神上和心灵上倍感痛苦的时期。理想破灭、生活挫折,曾使他开枪自杀,不过幸被救活。高尔基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万分羞愧,从此以后,他清醒而成熟了起来。
1891年春,高尔基离开故乡,漫游俄国各地。在旅行中高尔基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这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真实素材。1892年,他成功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整个俄国乃至世界文坛。
结束了近两年的漫游,高尔基回到故乡,但仍拼命学习,并迷上了文学创作。他早期的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积极参与了革命工作。随着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接近,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了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并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他发表了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着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这一时期,高尔基又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而《底层》则深刻批判了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避暑客》《太阳的孩子》《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
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并积极参与了党内《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编辑和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了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第二年高尔基转道芬兰等国秘密来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他还创作了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的《母亲》以及剧本《敌人》。前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后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
当革命暂时以失败告终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翌年5月,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几年,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中央委员的鲍格丹诺夫的关系比较密切,因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还参加了以他为首的前进派活动。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俄国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1913年底,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到了俄国,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俄国各民族文化。
1917年,正是十月革命准备和进行时期,高尔基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革命创造条件。由此出发,他反对二月革命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布尔什维克党发生了分歧,曾发表一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后来发表的特写《列宁》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的错误。1918~1921年间,他又积极投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1921年夏,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求医,一直到1928年,基本上都住在意大利的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并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高尔基病愈回国后,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并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他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与世长辞。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自传三部曲》等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对前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独到的贡献。
其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我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也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只要让我看书
在俄国一个小镇的医院里,有一位医生正紧张地为一个年轻人拔刺。
这个年轻人的背上,布满了血点儿,而且已经红肿得很高。医生说,从这个年轻人的背上拔出42根刺。
医生问他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高尔基,因为家里贫穷,就在一个绘图师家里做学徒。一有空闲就看书,可是绘图师的母亲最讨厌我看书,常常来找我的麻烦。”这一次,他看书着了迷,忘了给火炉上的茶壶加水,结果把茶壶烧坏了,老太婆发现后非常生气,她气呼呼地找来一根树枝,高尔基因为看书被老太婆殴打恶狠狠地朝高尔基背上打,树枝上的木刺深深地扎进了高尔基的皮肉里。
医生劝他去法院告她,高尔基却忍住疼痛,对医生说:“只要让我看书,我就不告她!”最后,老太婆害怕高尔基到法院告她,只好答应让高尔基看书的要求。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