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9月15日,被清廷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后的左宗棠陛辞启行,水陆兼程前进,于10月14日行抵江宁(南京)。
其实,清朝廷派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后,又对福建军政官员作了部署和调整,将原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等撤职查处,任命杨昌濬为闽浙总督,穆图善为福州将军,充当左宗棠的副手。杨昌濬是他的旧部属和老朋友;穆图善以前在西北也共过事,但关系不融洽。台湾道刘璈是他的老部下,福建巡抚刘铭传则是淮系将领,李鸿章的亲信。
左宗棠抵达福州后,他会同福州将军穆图善、闽浙总督杨昌濬等,积极筹谋,多方部署,围绕抗法战争的需要,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派兵增援台湾。马尾之战后,法军以主要力量倾注于台湾。10月1日,法军攻陷基隆。10月2日至8日,分兵进攻沪尾(今淡水)。10月23日,封锁全台南、西、北、东各海口,舰艇游弋台湾海峡,台湾局势紧急万分。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不断呼救请援。左宗棠认识到:“台湾为南北海道咽喉,关系甚火,倘有疏失,不但全闽震动,即沿海各省隘口,不知何时解严!”“若不赶紧救援,诚恐贻误事机,牵动全局”;“目前军务,实以援台为急”。因此,他还在江宁时,就奏请飞敕帮办军务杨岳斌统带湖南八营,南汉口附搭轮船赴沪,配载兵轮,先趋厦门,伺机渡台。
因此,左宗棠抵达福州后,尽管百端待举,他首议调兵援台。
1885年2月上旬,王诗正、陈鸣志等部乘重价雇用的英轮陆续渡抵台南;3月初,开赴台北。3月4日,基隆法军大举进犯台北月眉山,清军败退。3月6日,王诗正部威、良两营到达前敌阵地,夺回月眉山尾一卡;次日,仰攻月眉山巅敌垒,伤亡很大,退驻五堵。此后,战事处于相持状态。3月19日,杨岳斌率所部各营自卑南登岸,抵达台湾府城。台湾局势渐趋缓和。
2.加强福建沿海防务。福州是福建省会所在,又是重要港口,因而成为福建防务的重点地区。由外海进入福州,要经历两道险要门户,其一在长门、金牌,其一为闽安两岸。
1885年2月上旬,临近旧历年关,忽据探报,法舰7艘泊驻马祖澳,将乘岁除进攻,人心复起恐慌。左宗棠即与杨昌濬前往长门,会商穆图善,妥筹布置:“将海口水道标识立即撤去,并督饬水雷教习将各雷火药装齐,沿港遍布,一面通知各国领事,即日封港”;修复长门、金门等地及闽安南北岸各处炮台,又从马江原被击沉的“建胜”舰上起出18墩大炮,安置利用,严阵以待。
2月10日至12日,左宗棠、杨昌濬又先后离开福州,到南台、林浦、马江、闽安南北岸和长门、金牌等地巡视。在长门、金牌阅兵时,“各营将士均站队试枪,军容甚肃。各炮台可放之炮,亦皆演放数过”。敌舰见有备,驶离闽江口。左宗棠回福州,“将经过情形宣示民众,人心始安”。
除加强福州外围的防务外,对福建其他滨海各府县,左宗棠则沿用两江地区的经验,办理各海口渔团。他“拣派勤练明十之员,分赴福州、福宁、兴化、泉州四府各海口,设局会同地方官及本籍绅士,办理渔团。择渔户中骁勇善水者作为闭长,勒以步伐,犒以资财,动以功名,段以利害”,使其不为敌用,消除内讧,并达到抵御外侮的目的。
3.试办闽台糖务。左宗棠抵福建后,见边防紧要,营勇日增,军用浩繁,库司告竭,协饷不继,虽借洋款400万两,而款多息巨,筹还不易,于是有开源节流之议。
左宗棠的规划是:拟从借款内提银数万两,先派熟知糖务之员赴美国产糖之区参观做法,购小厂机器,兼雇洋工数名,来华试制。待考定得糖实数,“另议章程,或购蔗制糖,或代民熬煮,民利仍还之民,官只收其多出之数。著有成效,即行扩充。不惟内地各口可以一律照办,台湾产蔗尤多,军务一平,即须加意仿办”。左宗棠还提出:“惟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如官倡其利,民必羡之,有的实之户不搭洋股者呈资入股,应准承课充商。官本既还,只收岁课,不必派员管厂。”
4.奏拓福州船政局。马尾之战,中国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亲手筹办并毕生关注的福州船政局也遭到破坏。虽然因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船厂很快治好了战争创伤,继续开工生产,但教训是沉痛的。左宗棠痛定思痛,于抵达福州后,从加强战备和海防全局出发,力图亡羊补牢,重新加以规划整理。
1885年3月11日,左宗棠会同穆图善、杨昌濬向清廷上了一个《请旨敕议拓增船炮大厂以图久远折》。奏折首先提出:“海防以船炮为先,船炮以自制为便。”这是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局以来的一贯思想。接着,他从技术方面总结了福州船政局前此的教训,并且提出了如下新的建议:
1.拓增炮厂。他引述船政局出洋归国学生的意见说,“中国欲兴炮政”,必须取法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厂或英国法华士厂,“雇其上等工匠,定购制炮机器,就船政造船旧厂开拓加增,克日兴工铸造”。
2.开办穆源铁矿。这是因为,归国留学生提出,“制炮之铁与常用铁器炼法不同,必须另开大矿,添机冶炼,始免向外洋购铁”,而福州穆源铁矿,矿苜甚旺,“若用以制炮,取之甚便”;如此“矿、炮并举,不惟炮可自制,推之铁甲兵船与夫火车铁路,一切大政,皆可次第举办,较向外洋购买,终岁以银易铁,得失显然”。
3.筹办江苏徐州铁矿,并于“吴楚交界之处,择要设立船政炮厂,专造铁甲兵船后膛巨炮”。奏折强调说:“及时开厂创办,补牢顾犬,已觉其迟;若更畏难惜费,不思振作,何以谋自强而息外患耶?”显然,这是一个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建议,对于推动福州船政局的继续发展以至整个海防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当左宗棠在福建积极调兵援台,加强东南海防,并逐步取得成效的时候,他所派王德榜的“恪靖定边军”在西南中越边境抗法战争中,配合其他各军,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885年3月23日,法侵略军倾巢来犯,在关前隘激战终日。次晨,侵略者乘雾鼓噪扑来,炮声震谷,枪弹雨集,长墙有几处已被轰塌,一些法国兵由指挥官持枪吆喝着,企图爬墙冲入。坚守长墙的兵勇们眼里冒火,恨不得立刻杀出去与敌人展开肉搏。下午,冯子材看到士气旺盛,个个憋了一肚子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立刻发动反攻。随着一阵连珠炮响,栅门大开,冯子材挥动长矛,一跃而出。兵勇们就潮水似地涌出栅门,奋勇争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压向敌人阵地,刀劈枪挑。侵略军惊呆了,霎时旗靡阵乱,炮声顿哑。
突然,阵后又杀声大起,关外中、越群众1000多人风驰电掣地冲杀进来。侵略军全线崩溃,一个个丢盔弃甲,拔腿就跑,翻岭越涧,仓皇逃命。各军乘胜追杀10多里,毙敌官兵1000多人。
法军统帅尼格里受重伤,躺在担架上星夜南窜,这时,他恍惚理解了中国人在镇南关上写的那句“重建门户”的话意味着什么。
冯子材、王德榜两军将镇南关营垒全部收复,苏元春军也加入作战,三军联合攻占了敌军老巢驱驴,当夜收复谅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镇南关—谅山大捷”。清军一直追赶法军到坚老。同时,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西线也获得临洮大捷。
26日,各军长驱出关,连克文渊、谅山,长庆府,前锋直指北宁。北宁义军2万人,建立五大团大举响应。3月28日,在谅山城北击败法军,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29日,清军收复谅山,法军退往北宁、河内。3月30日,法国茹费理内阁宣告倒台。
越南人民得知清军大胜,纷纷闻风响应起义。越南官员将北宁等处义民也集中起来,成立“忠义五大团”,打出冯子材军旗号,自愿为清军挑饭、做向导,随军助剿。在中国国内,人民也都欢欣鼓舞。
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时,引起了法国全国上下的震动。
但是,在此有利的形势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抱定“乘胜即收”的方针,派出李鸿章与法国使臣议和。
4月4日,双方代表在巴黎商定和议草约即《中法停战条件》。清廷在《草约》签订的第三天,即二月二十二日(1885年4月7日),慈禧太后立即下诏停战。
停战令迅速传到前线,这时中越边境将士士气高昂,中越军民同仇敌忾,正在奋勇追击溃败的法军,突然传来“停战撤兵”的谕旨,将士们惊讶万分,人人愤恨不已。据史书记载说,将士们“拔剑砍地,恨恨连声”。王德榜和冯子材正在追击法军途中,得到谕旨后,虽然气愤万分,但只能服从圣旨,放弃已收复的城池,将军队撤退到广西境内。
5月13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正式条约。6月9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正式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中国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日后修筑铁路应向法人商办;法军退出台湾、澎湖。”至此,中法战争宣告结束。中国虽收回了基隆、澎湖,法国却不仅夺得了整个越南,而且把侵略势力伸入到了我国的云南和广西。左宗棠满怀忧愤抑郁的心情迈入了他晚年的最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