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洞幽烛远:敏于思考善发现
33144100000055

第55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现实中不少人常常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明察秋毫”,并把它作为一种谈资,什么某某性情急躁,太不稳重;某某为人圆滑,不可深交;某某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某某不好学习,没啥发展等等,言语之中不无贬斥或挖苦,甚至有的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

在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金禅师喜欢养兰花,对自己悉心栽种的一架子兰花,简直爱逾生命。有一次,他要外出弘法,嘱咐弟子小心照顾那些兰花,可是其中一名弟子不小心踢翻了金禅师的一架兰花,这下子吓坏了寺院中的所有人,大家都害怕金禅师回来时会大发雷霆。之后,金禅师回到寺院,听到弟子的喧哗声,便跑到后园看个究竟,赫然惊见自己心爱的兰花全都摔坏了,弟子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等候师父惩处,然而,金禅师非但没有动怒,还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弟:“我种兰花,是为了怡情养性,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啊!”金禅师这番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勃然动怒,实在不明智。

作为领导,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要宽恕下属的过错,大人不计小人过,不仅快乐自己,而且愉悦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是一个典型例子。

管仲出身低贱,年轻时三次求官被逐,后经自己努力成为齐襄公之弟公子纠的辅臣,在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中,管仲率军到莒国边界阻拦公子小白归国登基。管仲赶到边境正遇到公子小白一行向齐国赶去,管仲心中发急,便暗暗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是箭只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带钩,没有伤着身体。小白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上,日夜兼程回到国内成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上任后本来恨透管仲,要报一箭之仇,非要杀他不可,但了解到管仲是旷世之才,齐国要成就一番大业,非他辅助不行,便叫鲁国把他捆在车中送回齐国。归国后,齐桓公泯去私仇,不计前嫌,拜管伸为相国,地位在自己的忠心辅臣鲍叔牙之上。果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称霸诸侯的大业。

齐桓公若处死管仲易如反掌,但他没从个人恩怨出发,没将管仲置之死地,而是刀下留人,留下了一位名垂史册的大政治家。一个封建统治者敢于重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而且用人不疑,对管仲言听计从确实难能可贵。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也应做到如此,而且应做得更好些。

一位商业艺术家名叫费丁南·华伦,他使用了一个方法,获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艺术品主顾的好感。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费丁南·华伦认识某一位艺术组长,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他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过失,都会很严厉地进行批评。每次离开他的办公室时,他总觉得倒胃口,因为他的批评实在过于严厉。有些艺术编辑总是要求他们所交下来的任务立即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

一次,费丁南·华伦交了一件匆忙完成的画稿给他,艺术组长打电话给费丁南·华伦,要他立即到他的办公室去,说是出了问题。正如费丁南·华伦所料,当他到了组长的办公室后,麻烦来了。艺术组长阴沉着脸,严肃地坐在那里,皱着眉头死盯着他那份稿子。看到费丁南·华伦进来,只是面无表情地看了他一眼,火山爆发般对他进行了一通批评,然后直直地看着费丁南·华伦等待他的反应。他知道,这时候不管他做怎样的解释都是徒劳的。于是,费丁南·华伦想到了这正好是他运用所学到的自我批评的机会。因此自我批评道:组长的话不错,自己的失误一定不可原谅。自己为组长画稿这么多年,应该知道怎么画才对,因此觉得十分惭愧。组长脸上出现了诧异的表情,虽然只是转瞬即逝,但费丁南·华伦知道自己的方法起到了效果。

于是费丁南·华伦继续进行自我批评,并很真诚地接受组长的批评和指责。组长听了一会,在费丁南·华伦说话的间隙,组长开始委婉地为他辩护起来,虽然华伦的话不错,不过这终究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只是……华伦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任何错误要付的代价都可能很大,叫人不舒服……在华伦说话期间,组长一直想插嘴,但华伦却不让他插嘴。华伦继续说自己应该更小心一点才好,组长给自己的工作很多,照理应该使组长满意,因此,打算重新再来。

组长听到华伦的话急切地反对起来:不用!不用!其实华伦做的稿子自己一直都蛮欣赏的,虽然偶尔有点瑕疵,但总体上是很好的……组长开始赞扬华伦的作品,告诉他只要稍微改动一点就行了,还说他的错误只是一点小错,不会多花公司多少钱,要华伦不要太担心,不要有心理负担。至此,这位艺术组长的怒气荡然无存,对华伦从最初的不满变为非常欣赏。最后,组长还邀华伦同进午餐,分手之前,组长开给华伦一张支票,又交代他另一件工作。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认为通过辩解能够消除别人对自己错误的怨怒。但是,假如事情真是你的错,辩解只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逃避责任,只会给人更坏的印象。所以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能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则会真正地得到他人的谅解,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并藉此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由此看来宽容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释然。

作家艾柏·赫巴那尖酸刻薄的笔触经常惹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也是曾闹得满城风雨的最具独特人格的作家之一。但是赫巴以少见的为人处世的技巧,巧妙地化解了别人心中的怒火,凭借他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使那些原本对他心怀恼怒的人成为他的朋友。

当有些人读完他的作品后,因不满他文中某些言论或观点写信给他,在这些信中,除了表示对他的文章不以为然外,结尾又痛骂他一顿。而这时赫巴就会这样回答他们:回想起来,自己也不尽然同意自己。昨天写的东西,今天不见得全部满意。他很高兴写信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下次来附近时,欢迎驾临,大家可以交换意见。赫巴凭借着宽容的态度,真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不仅获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这便是大气度、大涵养,也是人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安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之际,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到黄州。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探望王安石,受到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朋友。

宋太宗时,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北陪园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把太宗晾在一边,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为臣应有的礼节。侍臣实在看不下去,就奏请太宗将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两人送回了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不禁害怕,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对昨天两人的行为不作追究,而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些事了。”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而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人际交往中,当对方生气发怒时,如果是我们正确的时候,要宽容地去理解对方的发怒,试着用温和的、巧妙的方法使对方同意和支持我们的观点,消除对方心中的怒气。如果当对方的怒气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引起时,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责任,迅速而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心怀宽阔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首先具备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