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作敢为的人常说:“我总有机会!”失败者的借口是:“上天不给我机会!”失败者常常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机会,是因为没有成功者青睐,好位置就只好让别人捷足先登,等不到他去争取。
可是有眼力的人绝不会找这样的理由,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苦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制造机会。他们深知,自己才是上帝,才能给自己机会。
亚历山大在一次战斗胜利后,有人问他,是不是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会?机会是我自己创造的。”创造机会,便是亚历山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只有去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丰功伟绩。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会,是不可取的,一切努力和热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最终得不到机会。
在一般人看来,机会是打开成功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就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就是有了机会,也需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对该省吏治风俗多行观察,敢于揭露其中的错误,提出了不少令乾隆感兴趣的提议。
作为清代学术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的士人风气和他们对朝廷的态度关系着清朝统治能否获得稳定与加强。因此,历代皇帝和大学士对该地区都非常重视,康熙和乾隆六次南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笼络东南士民,强化对该地区的统治。乾隆时期,大学士尹继善在东南地区长时间担任总督和巡抚,前后长达27年之久,其原因在于尹继善精于文学,善于通过以文会友与文人学士联络感情,因而深获当地士人的喜爱,他在东南的政绩成为清朝成功推行文治政策的典范之一。
江南地区发达的文化要求地方大吏不但要清正刚廉,而且要懂得顺应自然,宽缓为政;不但要推崇儒家政教,而且要懂得奖扬斯文,引导风流。派具有深厚儒学素养与文学修养的尹继善到江南为官,可以说顺天之木焉,时人称尹继善“就论风雅已压群公”,“在江南地方推行仁政,百姓乐业,官吏倾心,不敢稍微违犯法律”。
当老百姓听说尹继善要到江南就职,便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而当尹继善去世的消息传出,东南一片伤心,军民悬画像,士女咽悲喉,即反映出他十分清楚治理两江地方的诀窍。对此,精敏的乾隆皇帝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说:“满洲科甲官僚中,长于文学精通政事尹继善是第一。”
刘墉被选派到江苏做学政,充分体现了乾隆对刘墉在安徽学政任内工作的声望,及对刘墉管理学务能力的重用,但这只是一点。另一点是,刘墉有在江苏开展工作的便利之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之前多次负责南河河工,在江苏的时间比较长,熟悉风土人情;刘家在江苏拥有很多的朋友和门生故吏,像江苏文化名人大多与刘家有许多的关系。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也是刘统勋的同僚和朋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也就是刘墉到任的第一年,前辈钱陈群为送主试江南的儿子钱汝诚回北京,来到江宁,于是招往江宁出差的刘统勋,在尹继善的府衙聚会。
这次聚会,尹继善也曾赋诗多首与钱陈群相戏谑,当中一首诗:
一曲寒流抱小洲,荒亭散步也优游。只看红叶遍经雨,未赏黄花已过秋。北去有人随远雁,宵来无语望牵牛。适逢扶杖鸳湖叟,笑问哪时回八驺?
可见三人关系非常密切。有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又有安徽学政的经历,刘墉主持江苏学政工作得心应手。
刘墉这次视学江苏很认真,考取生员比较严格,诸联《明斋小识》就记载说:“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到四十二年复任江苏,则宽厚平和,与前次不轻易取悦秀才迥然有别,即使年例不符合者,也准予赏给衣顶,并且能对科场运气不好者予以照顾。”于此可窥见其风格及其改变。
刘墉还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官方士习情形。乾隆二十七年秋,刘墉在离开江苏省前夕,将此向乾隆做了上报,算是对他观风察俗工作的总结。其中特别谈到了对考生的管理等问题:
监生中有喜欢生事,胆大妄为的人,府州县官多所忌惮,并不加惩处。以致他们不仅害怕刁顽百姓,而且害怕蛮横的监生,狡猾的胥役。对于波及监生案子既未能及时审断,又不想明定是非。确定罪责之后,应该扑责革退的监生,并不责革,实属疲玩不堪,讼棍奸吏因此得以行其奸谋。不只是他们目无学政,甚至有心欺诈督抚。
此疏深切当时江南官场之恶习,因而受到乾隆的赏识,乾隆在随后下达的上谕中指示:
刘墉所奏,切中该省吏治恶习。江南士民风尚,大多浮靡好事,当地地方有司,又加以姑息,遂致此等恶习日趋严重,牢不可破。
所以,近来封疆大吏懈弛弊端,直省中唯有江南最为严重,这本非刘墉一人私下看法。陈弘谋、尹继善在督抚中外任时间最长,而且向来好以无事为福,况且经历事情很多,上下一团和气的作风竟成故智。
他们所管辖官员又大半属往年旧属,因循生玩,往往遇事姑容。甚且狡猾劣员,近来借口办差,有意延搁公事者更不而足。积习颓靡,不知振刷。此等情状,即使当面责问尹继善、陈弘谋,他们也应当难以自解。
况且督抚为属僚作带头,既然上司不能有所振作,那么所有下属又有谁不承风?至于上行下效,怠惰之势已经形成,谁来承担责任则朕唯于督抚是问耳。尹继善等当以此痛除旧习,刻自振作,如果州县官确有怠玩相沿,如刘墉所奏各情节,即当严行体察,据实参奏。如果不知悔改,而转以被揭憎恨他人,更难逃朕洞鉴。
后来,他又多次在谕令中谈及这个问题,可见刘墉所奏在乾隆心目中的作用。
一个人碰到很多困难的事情,或者退让,或者是挺进,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自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则有一股韧劲,对待自己认准的事,大胆而果敢地去做下去,这便是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