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失眠总是怀有一种忧虑或恐惧的心理,甚至烦躁不安,睡眠时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造成严重失眠。因此,要提高睡眠质量,首先要在心理上克服这种忧虑或恐惧的心态。失眠者需要学习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我们又称之为精神调养。
对自己心理的调适与保健可称之为“精神按摩”,在国外被人们认为是最高级的按摩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自我心理调适能使人减轻心理压力,使人感到心境舒适平和,豁然开朗,还能提高理解力,使人变得善解人意,乐观积极,充满激情,能够与周围事物保持协调,心情舒畅,自然能够促进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有些人对睡眠和安眠药认识不足,盲目地依赖药物睡眠。其实,这对于保持大脑和身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治疗失眠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自我的身心调适,要克服对安眠药物的依赖性。失眠者通过重新调整心态,积极地面对困难,树立起克服失眠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失眠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下面谈谈关于失眠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系列方法。
(一)失眠的理解疗法
睡眠学家认为,失眠是人生正常睡眠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通常,短期失眠往往是由于环境因素或暂时的精神紧张引起的,短暂的睡眠不足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危害,长期失眠往往是因为短期失眠没有及时治疗,慢慢地形成习惯引发的。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即使是失眠症,只要认真治疗,消除心理障碍,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没必要为失眠背上沉重的思想和心理包袱。
1.认识自己的睡眠状态
很多人的失眠,其实是属于“一过性失眠”,由暂时性失眠引起。例如睡前喝了浓茶或咖啡,或者心情过度紧张激动而影响睡眠,对于暂时性失眠,只要掌握一些方法,通常情况可以改善。比如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看看书,听听音乐,使精神放松,那么,将很容易入睡。失眠第二天,出现疲倦、头昏、烦躁、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状态,以及打哈欠、走神、白天爱打盹、总想入睡等,是大脑的一种相对抑制状态,大脑这时间断断续续进入休息状态,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补偿”形式。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是睡眠不足,可以通过补觉来消除身体和心理的疲劳。当然,身体疲劳和不舒服的感觉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消除的,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取决于你重新调适生活规律和节奏的能力。因此,对于短暂失眠和失眠后的症状,应当正确认识,不应过分夸大。即使是长期失眠,也不会每天都睡不着,因为机体和大脑处在极度疲劳状态时,是会自动进入休息状态的。评价睡眠是否充足,关键是看睡眠后精力、体力是否完全恢复,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足8个小时,不要对睡眠时间要求太高。
2.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些人不失眠,而有些人失眠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如喧哗、强光刺激、空气浑浊等,有的人能毫不在乎,呼呼大睡;有的人则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更有人愤愤不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除了疲劳的程度、身体的承受能力、睡眠习惯等因素外,主要和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能安然入睡的人,心理调节适应能力较强,不去计较外部因素如何,淡化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干扰,使干扰因素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不能入睡的人,往往对外部环境要求过高,过于在意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产生干扰,就烦躁不安,或者想干涉又无能为力,就出现心态不平衡,忧心忡忡,难以入睡。越睡不着,心理就越不平衡。
3.失眠的严重程度由什么决定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失眠产生严重的后果;一是生理性症状,取决于睡眠的深浅程度和睡眠不足维持的时间长短;二是心因性症状,取决于心理感受,即取决于失眠者本人的精神状态和对失眠的认识。从某种角度讲,所有反应都和心因性因素有关。有些失眠看上去后果较为严重,并不仅仅是失眠引致的,而是与人们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由于失眠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弱,或者过分敏感和多疑,过分注重和夸大自己身体的不适感,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十分严重的症状。长期失眠使患者对失眠产生了恐惧心理,这种心理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暗示效应,出现自己担心的某些较严重的症状,加重了失眠的后果。
4.心理作用真的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
我们已经知道,失眠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心理因素。失眠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少睡几个小时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危害,但患者对失眠的恐惧、忧虑和急于摆脱症状的心态使病人焦虑不安的心情加重,进一步恶化了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失眠者的性格特征是争强好胜,并过于追求完美,有的则表现为比较多疑和过分敏感,使睡眠时容易警醒而导致失眠。在别人看来是患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吓唬自己,明明是很小的事情,但他们会把事情无形的夸大,看上去很严重。治疗上,可用认知疗法和矛盾意向心理疗法对失眠患者进行治疗。
5.环境与失眠者之间的关系
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环境没有多大作用,但绝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仅仅通过进行一两次心理保健,不但不起作用,还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为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创造一个适合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环境至关重要。
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环境有传染效应,这是指患者不正常的情绪和表现扰乱了正常的环境,引起周围人们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在和患者关系密切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失眠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还要顾及到环境的变化。
(二)重点突破引起失眠的心理难关
1.对环境因素的处理办法
集体居住的学生和工人大都对嘈杂的睡眠环境有深刻的体会,由于大家并不是同一时间睡眠,周围环境喧哗嘈杂,令早睡者难以入眠,对失眠患者来说更是如此。深夜施工的机器所发出的巨大声响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当我们希望改变环境而又无能为力时,是最让人难受的。
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因素,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尽量去适应。既然环境已经不能改变,而睡眠又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就应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尽量适应环境,而不要怨天尤人,要知道抱怨是不起作用的。我们需要的是接受现实,适应现实,而不要去计较,不要觉得什么事是应该的,什么事是不应该的,那么外界干扰的影响就微不足道了。如果总是对环境有不合理的要求,而实际上又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时,心里就不能接受现实,会变得烦躁、易怒,于是心情平静不下来,使自己难以入睡。事实上,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慢慢适应了就会好的。对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失眠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平衡,要学会降低外部的干扰,视外部干扰为无物,这样就化解了外界刺激,也就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开始时可能做不到,确实是有一点难度,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做到。我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增强的。
心理医生对失眠的大学生作上述心理治疗发现,愿意调整自己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最后都能成功,消除了失眠症状。只有性格特别要强、或者放弃调整的学生依旧承受失眠带来的烦恼。
2.对易惊醒的心理调节
一些性格比较敏感和较易警觉的人,常常被外界很轻微的干扰惊醒,醒后往往再也难以入睡。而一些有充分安全感的人则不然,同样也不会被间断失眠困扰。这种类型的失眠显然与个性心理素质有关,改变自己的个性是治疗这种失眠最好的方法。但是改变个性并非易事而且短期内不会收到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转变思维方式,做适当的心理调节。用降低警觉性,减少外界刺激对我们的影响来排除外界干扰,比改变性格更为容易。
睡眠中我们被外界刺激惊醒,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外界刺激与我们的心理因素共同起作用。外界刺激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外,还与其性质有关。当我们认为这种刺激对我们来说较为严重时,我们就被惊醒了,以便做出相关反应。而如果希望自己不被某些刺激所惊醒,就必须暗示自己,这类刺激与自己无关,自己不用醒来应付它,可以继续睡觉。这就使自身与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同样强度的刺激对我们可能毫无作用了。有些人自述在睡眠时能听见外界的声音,处在似睡非睡状态,认为自己没有睡着。其实这也是对外界过于警觉的表现。在睡眠状态中,特别是快速眼动睡眠期,我们体内的一部分脑细胞仍在工作,还在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可能听见外界的声音。此时只是进入了睡眠的某一种状态,而并不代表没有睡着。只是有时候是因为心烦和讨厌外部的声音,自己难以忍受而醒来的。既然如此,你不必理会外界的声音而继续睡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性格开朗的人,睡眠时不在乎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对他们的睡眠也不会造成什么干扰,这样,即使外界有刺激因素存在,对他们来说,也相当于不存在了。正如《红楼梦》里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在睡眠中易惊醒的人不妨试着这样去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时可能不适应,但是经过努力,慢慢地就可以改变了,最后发现自己不太担心外界的鸟语虫鸣,惊醒的次数就逐渐减少了。
3.改变态度
了解了一些睡眠知识后,我们就知道不需要对睡眠和梦有太多不必要的忧虑。失眠程度、对失眠的恐惧和错误认识以及心理性因素、神经症因素都会影响失眠的后果。有些失眠者本身就有一些心理负担,把睡眠看得太重,太重视自己的睡眠时间和失眠状态,害怕自己失眠的后果,结果反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正是这个包袱造成了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问题。其实,睡眠就像吃饭,每个人饭量不相同,睡眠时间也不同,只要你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哪怕你一天只睡6小时也可以,无需为睡眠时间斤斤计较。即使是真正的单纯性失眠,一般也不会对身体有多大危害,失眠并不可怕,怕就怕有心理压力,对失眠持有焦虑和恐惧心理,这才是最不利于睡眠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从自己的心理方面入手,进行心理调整,改变自己。首先改变过分在乎睡眠和对失眠时的焦虑态度,不要怨天尤人,要学会轻松地面对失眠,要培养“少睡一晚毫无损失”的观念。失眠时不必惶惶不安,告诉自己,失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要学会自我安慰,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不论我们是否进入深层次睡眠,只要身心放松,对身体和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休息,都能减轻疲劳。连续几个晚上睡眠较差也不用大惊小怪,可以顺其自然,疲劳了总会睡好的。这样,心情放松,放下包袱,自然容易入眠。另外,失眠时和白天都不要费神计较自己已经失眠了多少个小时,对失眠的后果也不要盲目夸大,因为这样想不但毫无用处,还会增加心理压力。
4.个性调适
个性与失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观察分析,失眠者的个性多是敏感型或争强好胜型,夜里易被惊醒的人,多数是比较紧张、敏感、安全意识较强、易警醒或者易激动的人。这种个性的人,每天都处在紧张状态,特别是睡前想得太多,兴奋过度,或过分计较睡眠时间,这些都影响睡眠。因此,失眠者如果想真正睡得好,就必须改变自己太过敏感和不适应社会的个性,要逐步学会在生活中彻底放松自己,恬淡地处理各种问题,睡前不要想得太多,慢慢地把白天的一切思虑放下。学习在睡眠中不呼应外界的风吹草动。
还有一种个性中敌意较强的人,总是把外界的刺激赋予人为的或有意识捣乱的性质。因而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时,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内心充满愤怒,怀有敌意,睡意都被赶跑了。这种人的个性属于心胸狭隘型,要改善失眠就必须改变这种个性,要明白外界干扰的不可避免性,学会积极地面对和接受环境。如果干扰确实是人为制造的,也要理智地对待问题。
临床资料表明,那些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疑心猜测、心胸狭隘的人,对学习和工作缺乏斗志、畏惧困难、畏缩不前的人,大多数都有发生失眠的可能。相反,那些思想上有远大抱负、奋斗目标明确的人,对工作和学习充满乐趣、兴趣爱好广泛、乐观向上的人是不会患失眠症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心胸狭窄的人要多向胸怀宽广的人学习。要学会用豁达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学会把外界的刺激对内心产生的影响平淡地化解,那么,烦恼自然少了。要客观地看待问题,既要力争上游,又要忍让宽容,要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宽广胸怀。还有,在生活中,要多付出一点爱心,多关心别人,关心国家大事,视野越开阔,心胸就越开阔。这样,生活琐事就影响不了我们,失眠自然远离我们。
当然,个性的改变并非易事,但并非不能改变,只要坚持,就能慢慢见效。
5.树立信心,失眠的改善主要靠自己
既然我们知道治疗失眠要从改变个性入手,那么现在就开始行动吧。首先要树立起信心,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成功。同时要认识到,失眠的改善主要靠自己,无论是改变对失眠的态度、改变睡眠习惯,或者改变个性等,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有些人依赖于心理医生、亲朋好友等对自己的安慰或依赖安眠药,这些都是心理依赖性,要尽量克服。
(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以下方法有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摆脱精神紧张状态:
1.积极的思维方法
凡事保持乐观的心态,当事情没有结果时,就应当全力以赴,使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出现不利局面,一定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争取把不利局面转变为有利局面。
2.精神的自我保护法
凡是使自己后悔、痛苦的事情,都一概不想,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主动克制忧郁、悲哀、焦虑、烦躁、悔恨等消极情绪。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多想也无济于事。
暂时采取以下方式,超脱思想,自我安慰:
(1)自我欺骗方式。如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假设所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过或与己无关;
(2)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
(3)合理化方式。找许多借口为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开脱。
当然,这些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只能在最痛苦的时候用于保护精神不再受创伤而暂时使用的方法,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之后,应改用其他方法。
3.乐观比较法
十分看重自己的优点、成就,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我安慰。通过反复比较,告诉自己还有很多优点,有利于增强信心与自尊心。
4.合理宣泄法
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遇到挫折,如果能自己调适,克服不良的情绪就最好。如果实在自己化解不了就要借助其他方法,时间越短越好,这就需要合理宣泄个人情感。宣泄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找好友谈心,倾诉苦恼;或是唱唱歌,跑跑步,让心情慢慢平复。但是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向别人发脾气,特别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否则会影响相互的感情,事后自己只能后悔万分。
5.移情法
把思想的重点从对痛苦往事的思考移到其他事情上,最好把思想集中在工作和学业上,鼓足干劲化悲愤为力量,变消极为积极,使不良情绪得到升华。平时可以多参与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或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看书、集邮、钓鱼、爬山、跑步等,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来增长见识,二来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痛苦的往事。
(四)失眠的想像疗法
就寝后,闭目养神,然后让思想自由飞翔,尽可能专心地去想那些让人高兴的事,尽量不去想让人悲伤的事情。想的时候不要累着大脑,而是略加规范,然后让大脑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随波逐流”。比如联想自己置身于优美的环境,阳光明媚,风景美丽,鸟语花香,沁人心脾。或联想自己置身在一片碧绿无边的草原上或漂浮在蓝色的大海上,甚至漂浮在蓝色的天空中,与白云共舞,也可以回忆幸福的往事,这样想像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就会心神飘荡,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了。这种想像疗法的关键是,不要去想那些让人悲伤的事情,而要想轻松快乐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在保持愉快的心情中慢慢入睡。我们可以练习经常想一种景物,每次想的景物差不多,随着熟能生巧,一上床,不用刻意去想,自然就会产生这些景物,然后很自然地进入梦乡。
想像疗法既可以消除紧张和忧郁心情,也能转移注意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五)暗示疗法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暗示使人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有利于好的结果;相反,消极的暗示使人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不付出全部力量,结果当然事与愿违了。暗示疗法就是转变处事态度、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自我暗示,把消极暗示变成积极暗示,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积极的暗示一般对入睡都有利。
当我们辗转难眠时,都很希望尽快睡着,但是越想睡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想睡。于是我们变得烦躁、兴奋,思绪联翩,很久不能入睡。当我们被焦虑、烦恼折磨得疲乏的时候,思绪也慢慢平静下来,原本考虑得过多的事情,这时也放下了,即使要想也想不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当我们失眠时,不要苦恼,不要想自己“怎么这么晚了我还没有睡着”,“今晚不要失眠啊”,不要猜测“今晚能睡觉吗”,“失眠能治好吗”等等。因为这样想只会加重痛苦,这些都是对失眠的消极暗示,越暗示就越睡不着,这正是失眠的开始。应该安慰自己:“当我身体疲劳时,我自然就会睡着,现在睡不着,只是我现在还不累。”或者暗示和鼓励自己:“我很快就能睡着。”用积极的暗示取代消极的暗示,这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不再钻“失眠”的牛角尖,这样,兴奋的大脑就会逐渐恢复平静,自然就能很快入睡了。许多失眠的朋友自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独特的积极暗示的语言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