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33169600000012

第12章 见利思义先人后己

引言

见利思义,指的是见到好处、利益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道德、行为的准则或公认的道理,切不可忘记道义和正义。在今天看来,就要符合共产主义的道德标准,大公无私,不能为一已之利去蝇营狗苟。先人后己,就是指一事当前先替人民、同志着想、名利面前不伸手。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自古至今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中华美德之一。一个人只有做到见利恩义,先人后己,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把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视为道德伦理的基础者,多若繁星,光照日月。在这方面他们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意思是说要把道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把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并坚持节操。孔子认为,粗茶淡饭,用胳膊当枕头,只要不失去“义”,过艰苦的生活也自有乐趣。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充分表现了他重义轻富贵的思想。这句话也是对用不正当手段捞取功名富贵的人一个有力的讽刺。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句话以生衬义,深刻说义重于生的道理。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理名言,至今传诵不衰。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这一美德是一种强大的历史驱动力,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坚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传诵着许多这方面的故事。例如瘦羊博士甄宇,让梨的孔融,不夺他人之功的欧阳修……在众多的见利思义,先人后己的故事中,有的人作风正派,容不得半点的一己之利,不沾别人的半点便宜;有的人不贪他人之功;有的人则“有功则以后之”;有的人患难与共,舍生救人。他们为人处世都把“义”置于首位,都先考虑别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促进世世代代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古人提倡的“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这一美德,影响、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美德从古到今得以发扬光大。其主要特征是:古义狭义的“义”,在今天已被熔炼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看成是永无止境的,并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多年前为我们树立了白求恩这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光辉典范,号召人们向白求恩学习,与此同时,批评了“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的一部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烈士,1935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曾以金钱美女收买他,但他没有忘记正义的事业,没有动摇变节,他在狱中遗著《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假使能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一条蚁命。”陈毅同志在革命成功后谆谆告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他以“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明志,又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来告诫见利忘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去干违背人民利益的事。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行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为领袖、领导,能心怀天下,“铁肩担道义”尽心为公,为国为民服务,为革命能舍弃自己的一切。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的一代既言传又身教。他们在物质面前不伸手,遇事总是先想到党的事业,想到国家、人民和革命同志。刘少奇、周恩来、吴运铎、孙毅民同志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他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人民之所需,在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这一千古赞颂的美德,树立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形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许多多英雄模范的革命业绩所体现的大公无私,不求名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胸怀坦荡的崇高思想品德更闪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芒,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我们继承和发扬见利思义,先人后己这一传统美德,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用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精神去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把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在当前经济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警惕“拜金主义”死灰复燃。清除“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逐步使自己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做一个纯洁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