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宽厚善良,是做人、做好人的起码要求。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宽厚善良的。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人都愿意趋善避恶,这是由人的善良本性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传统曾把“三字经”作为幼儿的启蒙读物,里面第一句话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孩子从小要有善良之心。培养了宽厚善良的美德,为民,就能行善事,宽待人,并勇敢地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为官,就能施仁政,博爱民,正直廉洁,勤政奉公。
孔子最早提出“仁”的伦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并告诫弟子有一句话可以终身照着去做,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这句话受到启发,认为做事应推己及人,他说:“劳民的事,的确不可加于百姓。我贵为帝王,有四海之富,凡事都可以自己作主,但如果百姓不愿意的事,我一定顺从他们的愿望。”李世民基本上是照着所说的去做的,老百姓称他为仁慈的好皇帝。
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某些义行善举,也许只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客观上毕竟起到积极的作用。
仁慈宽厚哪怕仅是一时一事,也比作威作福、恶贯满盈好得多。我国人民看待善恶是非从来就不含糊,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宽厚的品德,是崇尚美好的人们永远要继承的。
宽厚善良的人们,总能够做到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对别人能宽容友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团结友爱,谦逊礼让。“团结友爱,谦逊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想让对方的工作、生活更为方便,而争相抢住条件差的房间;刘少奇和警卫战士一起行军,每到一地总是先让战士睡下,然后自己再休息。至于中国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的故事则是大家熟知的团结范例。
团结友爱是就思想道德内容而言的,谦逊礼让则属于道德行为规范。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举止要文明,对人要有礼貌,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正如古人所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是最为难”。
团结友爱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客客气气,谦逊礼让也不等于只讲外表而不重内容。现在有些青少年爱讲“哥们姐们义气”,其中原因就有对传统美德团结友爱,谦逊礼让的曲解。至于不顾社会公德,出口粗野的人,我们应加强对其进行教育。要教育他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在学习上、生活上要多关心他人。
见到同学有困难要热情帮助,见到同学有长处要虚心学习。要从小事做起,行为要文明,言谈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