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时间管理一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却忽略了依照自己对事情的重视程度来安排时间,所以,忘掉墙上的闹钟,学会认清急迫性与事情的重要程度,遵循心中的罗盘行事,做生活的主宰者。
很多人心里的罗盘常与时钟有很大的时差,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依照自己对事情的重视程度来安排时间顺序的。传统的时间管理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的事,结果不但无补于时差的拉近,反而欲速则不达。
假设某人一挥魔杖,能让你做事的效率骤然提高15%~20%(这正是传统时间管理的目标),从此,你的时间便能得到最完美的运用了吗?刚开始你也许觉得很兴奋,到后来你可能会和我们碰到的多数人一样,发现这是提高效率但无法解决面临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最关注的还是时间。无论是面对重大的人生转折或芝麻绿豆的生活琐事,难免要做一番抉择,而且必须自己承担抉择的后果。当然,结局不一定都是甜美的,尤其是在时间的安排无法符合内心的罗盘时。
你的生活非常紧张,开会、接电话、看文件、见客户,整天忙个不停。你把精力发挥到极限,回到家筋疲力尽,倒头就睡,隔天一大早就起来,然后又开始忙碌的一天。你的效率惊人,每天都可以做一大堆事。但有时候心里不免自问:“所为何来?这样忙碌的意义究竟何在?”真的连你自己都没有答案。
你觉得自己好像快被撕成两半。家庭对你而言很重要,但工作也不能忽视。费尽心力想要两头兼顾,心里总是矛盾得不得了。众多事例表明,不仅忠孝难两全,家庭事业亦是如此。
时间根本不够用。公司股价节节下降,董事会和股东像一群蜜蜂一样叮得你满头是包。同事们争权夺利,你总是担任和事佬的角色。另一方面,负责公司的品质提升计划,也让你备感压力。偏偏属下士气低落,你又因为没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而感到愧疚。更糟糕的是,家人总是看不到你的人,几乎把你登报作废。
出于种种原因,你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当你拟订目标,逐步完成自认为重要的事时,你的老板、同事、老婆却不断地插手,结果是你的计划总是受制于别人的要求。别人的价值观反客为主,你的价值观反而被淹没了。
人人都渴望成功,你也不例外。你辛辛苦苦地工作、牺牲个人生活,才爬到今天的地位,但你并不快乐。内心深处总有一股空虚感,就像有首歌的歌词:“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多半时候你根本无法享受人生。每做一件事情,你都会想到另外还有十件事没做,因而愧疚不已。每天面对众多事情,你必须很快决定做哪一件,这对你几乎构成一种长期的压力。你如何知道哪件事最重要?知道后又应如何着手去做?如何能进而追求快乐工作的境界?
我们必须周密地计划自己的人生。把确实重要的事情写下来,并制定目标以逐步实现。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目标却渐渐模糊。究竟要如何才能使理想落实?
“把最重要的事视为当务之急”是人生一大课题。每个人几乎都会被理想、责任、别人的期望撕扯得痛苦不堪。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接受时间的挑战。
如果时间的运用只需在“好”“坏”之间选择其一,问题当然很简单。我们很容易辨别某些事情是浪费生命、麻醉心灵,甚至自甘堕落。然而,时间的运用往往不是在好坏之间取舍,而是好与最好的抉择。“最好”的敌人,常常便是满足于“好”的心态。
某人受聘担任某大学商学院院长。他一上任先研究商学院的大概情形,发现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资金。他知道自己募款能力很强,于是很明确地将募款列为首要任务。
这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过去的院长都是以院内的日常事务为工作重心,而这个新院长却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他正在全国巡回募款,以充实院内的研究费、奖学金等。但在日常事务方面,他便不如前任院长那么事必躬亲。教授们有事找他,必须通过他的行政助理,这样一来总觉得有损自己的面子和身份。
教授们对院长的意见越来越大,终于派代表去见校长,要求院长彻底改变领导方式,或是更换院长。但校长明白新院长的作为,便说:“别把事情看得太严重。院长不是有个很不错的行政助理吗?再给他一些时间吧。”
没多久,外界的捐款开始源源不断涌进来,教授们才了解院长的远见。之后,他们每次看到院长都会说:“你忙你的去吧,待在这里干什么?尽管去募款吧!你的行政助理能干得很。”
这位院长后来说,他的确犯了几项错误,例如没有好好凝聚团队精神,在募款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同仁解释和沟通。如果从头来过,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启示,即人必须不断地自问:“目前最迫切要做的是什么?我最大的本领和才华在什么地方?”
如果这位院长一心只想迎合旁人最迫切的期望,反而比较容易。但如果他对当前的情势看得不够远,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无法制定有远见的目标,最后的结果对他自己、教职员工、商学院而言,便不可能是“最好”的。
你的“最佳选择”是什么?你为什么没有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最佳选择”上?是因为时间、精力都花在其他“不错”的选择上了吗?很多人正因如此而常觉得没有把最重要的事情视为当务之急,自然难免烦躁不安。
时钟和罗盘是我们生活中两个必不可缺的工具,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两者的对立正可说明如何把最重要的事情视为当务之急这一问题。时钟代表的是我们的承诺、时间表、目标,也就是我们为要做的事所采取的方法与时间管理。罗盘则代表远见、价值、原则、信念、良知、方向等,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当我们感受到时钟与罗盘之间存有时差时,问题便产生了,这表示我们没有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付出应有的心力。
对某些人而言,这种时差是很痛苦的。那是一种“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无力感。仿佛老是被其他人或事所局限、控制,因而只能被动地应付突发状况。一个永远为琐事所困的人,只能担任救火队队长,绝对无法有大作为。这种人的生命是为别人而活的。
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因这种时差而感到不安。在理想、现实与责任之间永远找不到平衡点,只能在其中进退两难,对于未完成的事愧疚难安,对正在着手的事却又无法乐在其中。
有些人不免会产生空虚感。人们向来对发挥潜能的定义就是功成名就,然而成功却未能带给我们预期的满足感。我们辛辛苦苦一级一级爬上成功的阶梯(学历、加班、升迁是垫脚石),没想到爬到梯子最顶端才发现付出的代价是破碎的人际关系,错失了生命中最美好丰富的经验。因为在往上爬的竞赛中,我们根本无暇停下来想一想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现实中,有些人总是无所事事,整天混日子,不懂得珍惜时间,更不知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生成了机械地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只是偶尔不禁怀疑自己所做的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些人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经失衡,但对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又没有把握,或是认为改变的代价太高,或根本没有改变的勇气。维持失衡的现状总是比较容易。
●警醒
我们可能会在一场巨变后,才警觉问题的存在。人们常说,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至爱的人突然去世,我们才发现过去自己忙于攀爬成功的阶梯,对于一份深挚的情感竟疏于呵护与珍惜。
或者我们突然发现正值青少年的儿子吸毒,于是脑海里浮起一幅幅情景———过去几年来原本可以花更多时间与儿子共处共享的———只是由于我们急于成功,却忽略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亲情。
又或者公司要裁员,你的饭碗不保;医生告诉你只剩几个月的生命;婚姻面临破碎边缘。往往在某种危机出现时,我们才警觉到对时间的安排与自己真正的价值观多么不符。
丽蓓嘉就对此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几年前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年轻的妇人,她只有23 岁,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小孩。那时她刚得知自己得了不治的癌症。我记得我握着她的手,心想怎么安慰她才好,她哭着说,‘只要我有机会回家帮小孩换尿布,我什么都肯做。’我回味她的话,又想到自己带小孩的经验,想到有多少次我帮小孩换尿布时,都是匆匆忙忙在尽一份责任而已,甚至会因为忙碌而觉得不耐烦,却不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片刻情感,这片刻一旦消逝,谁知道还能不能再拥有?”
说得严重一点儿,有的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在警钟未响之前,多数人根本感觉不到问题的严重。因此,我们不懂得找寻长期的病根,一有疼痛宁可用OK 绷带或阿司匹林,只求短暂的止痛,接着又为了各种“不错”的构想忙得晕头转向,却永远无法停下脚步来问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罗杰有个朋友是企管顾问,几年前他要搬新家,决定请一个女性朋友帮他做庭院设计。这个设计师是园艺学博士,学问好又聪明。
这个主人很忙,所以一再向她强调,庭园的设计一定要让他不用经常维护,自动混水装置等省力的设计便非常重要。总之,他一直设法减少需要花在维护庭园上的时间。
最后她忍不住对他说:“我懂你的意思。但有个道理你应该事先明白,没有园丁,就不可能有花园。”
其实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如果花园(甚至生活)能有自动维护设备,不必去理会,结果却繁花似锦,仿佛经年累月有人在细心照应一般,那该有多好。
可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我们不能撒几颗种子,什么都不管就走开去做别的事,却期待回来时能看到花团锦簇,然后悠闲地去采一篮子的花生、玉米、马铃薯、萝卜。惟有平常不断地灌溉、栽培、除草,才可能享受丰收的快乐。
当然,无为而治是可以生活,花园中总会长出点什么。不同的是辛勤的园丁会有美丽的园圃,散漫放任的结果必然是荒草蔓生。
在这里要告诉你的,就是要找出最重要的花草,全力去栽培。而且播种、灌溉、除草,每个关节都不能忽略,也就是将人生的圆满建立在“重要性”的观念架构上。
●认清角色
生活是由各种角色组成的。我们可能在工作单位、家庭等各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角色代表的是责任、人际关系以及贡献心力。
人生有很多痛苦,常是因为我们自知虽然成功地扮演某一角色,却牺牲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你可能是某家公司的副总裁,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但却不是一个好爸爸或好丈夫。你可能善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却常无法满足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需求。
如果你对各个角色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生活自然能维持秩序与均衡。而清楚的信念可自然衍生各个角色的定位。要在不同角色间取得均衡,并不是指花在每个角色的时间要均等,而是指这些不同的角色能共同促进个人信念的实现。
现在请你用你觉得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列出几种所谓的角色。第一次不必太急于把每个角色都说对,可能要几周以后你才会觉得真正抓住生活中的每个层面。角色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两个人做完全一样的事,所定义出来的角色也可能不一样。此外,角色也会随着年龄而有所不同,你可能会换工作、加入某个社团、结婚、生子、当祖父母等等。
比如说,你可能将你在家庭中的角色简单定义为“家庭成员”。但你也可能身兼二职,如“丈夫兼父亲”、“妻子兼母亲”、“女儿兼姐妹”等。工作上的角色也可能是多重的,如涵盖行政、行销、人事、长期规划等。此外,你也可能定义一个与个人发展有关的角色。
一个产品研发主管可能会做如下的角色定义:
角色1.丈夫———父亲;角色2.经理———新产品;角色3.经理———研究;角色4.经理———员工培训;角色5.经理———行政;角色6.经理———社团负责人。
一个兼职的房地产销售员则可能列出下面几种角色:
角色1.家庭管理;角色2.母亲;角色3.销售———开发客户;角色4.销售———财务、行政;角色5.销售———房地产;角色6??
经过医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一次最多只能对7 类事物进行处理,超过这个数字则效率极差。因此我们建议你把类似的合并在一起,例如行政与财务、人事与团队精神的建立,这样有助于让我们凝聚注意力于同一范围。但这并不表示你一定要想出7 种角色,5 个、6 个都无妨,7 只是代表人脑轻松运作的上限。
角色的定义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成功有整体观,我们会知道生命中不只是工作或家庭或某种情感,而是全部的综合。此外,角色的定义也可突出我们所忽略的“重要但不急迫”的范围。
俗话说,台上1 分钟,台下10 年功。一个运动员,如果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不知要用多少年的时间,10 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不知要流多少汗水。
●找出每周角色中的第二象限目标
现在你已经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请思索下面这个问题:
这一周内当你扮演每一种角色时,有哪件最重要的事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思索这个问题时,你应该同时听从理性和感性的声音。什么事情对你所扮演的角色有重大影响?比如说什么事会影响你扮演妻子、朋友、父母、员工角色?你应该利用罗盘来帮助你寻找答案,而不是时钟,仔细倾听你的良知,答案的关键是重要性而非紧迫性。
现实生活中,无论人是哪个角色,都有不只一个目标要实现。但是你选择的越少越好。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内在罗盘可能也会告诉你,不宜在一周内设定每个角色的目标。第二象限的特色就是非常有弹性,你大可依照内在罗盘的指示,决定最重要的是哪件事。
现在请在一周计划表的目标栏中填上你的目标。
如果你考虑得够周详,所选定的目标应该都是你认为有助于角色实现的。
现在请你思索下面问题:
(1)如果你在下星期完成这些目标,会有什么结果?
(2)你对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如果你只完成部分目标,结果又如何?
(4)会对你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吗?
(5)如果你持续每周都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
(6)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吗?
●确立一周的决策依据
假如我们想有效地实现第二个象限的目标,就要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多数人的生活因第一、三象限的事务而拥挤不堪,却又不断想挤出一点时间来完成,无非是要为“最重要的事”挪出一些时间。其实根本解决方法不是把时间都排满了再来腾挪,而是先确定轻重缓急,再安排时间。
下面是一位时间专家和大家分享的一段经验:
“我参加过一场讨论会,课题是《时间》。讲到一个段落时,讲师说:‘下面我们来一段问答时间。’他从桌下拿出一个宽口罐子放在桌上,旁边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放了拳头大小的石头。他问大家:‘你们认为可以放进去多少石头?’大家猜完以后,他说:‘好,我们看看谁猜得对。’他拿起一个石头放进罐子里,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我不记得他放了几个,总之最后放满了。他问:‘这个罐子是不是放满了?’每个人看了看罐子都答‘是’。他说:‘是吗?’他从桌下拿出一小桶小石子,把一些倒进罐子里,摇了摇,小石子纷纷跑到大石块之间的空隙。他笑了笑又问大家:‘现在罐子满了吗?’这次我们都不敢大意了,‘不一定’。‘很好’,说着,他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倒进罐子里,沙子纷纷跑进大小石块的空隙。他再一次望着大家问:‘罐子满了吗?’大家齐声喊:‘没有!’他说:‘好极了。’说完拿出一瓶水来倒进罐子里。然后他说:‘我这么做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意思是我们总能找到空隙,只要肯用心,生活中总可以填进更多东西。’他说:‘不,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你没有先放那些大石块,你会放小石子、沙子和水吗?’如果我们的观念是‘做愈多愈好’,我们永远都想在一段时间内填入更多的事。但如果你填入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做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可以这样认为,第二象限的目标犹如上面例子中的大石块。如果我们不那样做,而是先放别的东西(水、沙、和小石子),然后再放那大石块,这样,很可能搞得乱七八糟。
但如果我们知道大石块在那里,而能够先摆进去,不但可以放进非常多的石块,更可以在空隙间填进无数的小石子、沙和水。不管其他东西放进多少,大石块(即第二象限的目标)先放进去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再来看你的一周计划表,把你的第二象限目标填进去。你会发现表上的每日行事有两种空栏,一种是依据时间分配的,一种则是要列出当天的最重要事项。你应该在一天中设定一个时间来实现第二象限目标,或者把它列为当日重要事项。
做一件事前,我们通常要对这件事进行具体的计划。譬如,你认为本周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完成某个程序的编排,这时你就要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你的目标上。除此之外,还要排开其他不重要的事情,或另选时间参加。
有些目标则不适宜安排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而将其列为重要事项效果较佳。比如说你的目标是要改善与女儿的关系,你应该知道改善关系的适当时机是很难预测的。因此与其列出一个特定时间,不如只把女儿的名字写在“其他重要事项”最上面,然后静候时机到来。比如说你在星期一写下来,但时机一直没有到来,你可以画个箭头拉到星期二,如果仍然没有适当机会,再延到星期三。如此,这件重要事项会一直在你脑海,同时你也可以观察你们之间的关系在这周内的变化。
于是在星期三晚上,当你在看报纸时,女儿走进来想和你说话,你便有足够的动机推开报纸,而不是推开你女儿。
当然安排与子女从事共同的活动也很重要,亲人间最自然的交流通常都是发生在打保龄球、看电影时。你必须对你的目标有深切的认识,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要把最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安排时间实现第二象限目标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先排定第二象限的活动,一周的时间会很容易被第一、三象限的事情填满,因为这些事情总是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时候重要的第二象限活动反而很难再找空隙填入。
但如果先把大石块摆进去,结果便会截然不同。我们不但可以把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更可循隙填入其他事项。
等大石块都填入后,你就可以安心安排别的活动了。安排一项活动时最好先思考这活动究竟属于哪一个象限。有些事乍看之下似乎很紧急,实际上是否只因别人对你造成压力,所以才产生急迫感?考虑一下,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很重要?或者因为感觉急需处理才以为它很重要?
前面已说过,如果你是个习惯处理紧急状况的人,很可能会误以为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属于第一象限,仔细分析后可能发现很多时间其实都是花在第三象限上。如果你苦于找不到时间投资在第二象限,最值得改善的地方应该是第三象限。
一旦你开始投资的时间在第二象限,在其他象限所花的时间会大量减少。当你倾注更多心力在计划、准备、建立人际关系、享受建设性休闲中,你将不再急于收拾第一象限的烂摊子,或是为了第三象限中别人的紧急需求而忙得不可开交。你应该朝着减少三、四象限的目标努力。方法是尽量多花时间在一、二象限,而慢慢地把重心移向第二象限的准备、预防、充实自我等。
记住,你在安排一周的计划时,不要采取“多多益善”的观念。要留下一点空间。当然你要尽力安排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但不要忘了,不管安排得多周详,真实的生活绝不可能像计划表那样有规律和一成不变。如果你忽略了生活的不可预测(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必然会丧失机会、变化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学习第二象限的时间安排,并不是为了设计一套严密无缺点的行事计划,而是要建立一种基本态度,让你在每时每刻的选择都能以事情的重要性为原则。
如果你正在作一周计划表,可以第二象限的目标为主,再将其他重要活动列入特定时间或编入“其他重要事项”。
通过每周计划,你是否从中学到了什么?与以前有何不同?对你有何意义?你不妨先思索下面的问题:
(1)做完计划后,你对这样的一周生活有何感受?
(2)如果你每周都计划好每一种角色的第二象限目标,并确实实行,对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3)你是否认同“先放大石块”的道理?这个道理如何帮助你完成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刚好在忙一件更重要的事,原来那件事当然应该另外安排时间。关键在于你必须能分辨当时两件事情孰轻孰重。
一天中一定会发生很多事情迫使你重新评估计划的可行性,比如老板突然要开会、朋友送你两张音乐会的票、女儿在学校意外骨折、客户突然取消约会等等。
通过第二象限组织法,你才能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做最佳时间的安排,而不是绕着急迫的事团团转。当发生突发变化时,你应该停下来请示内在的罗盘,以决定时间与精力如何安排最恰当。如果突发状况不如你计划中的事情重要,第二象限的原则能帮助你坚持原订计划。反之,也可让你毫不犹豫地因时制宜,因为你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想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就得靠走捷径。就算我们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们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法则,但收获总是无法伪造的。诚如布瑞姆博士在《阿波罗神》一书所说的:
“自然自有其均衡,这是人力所无法破坏的,因为我们知道因果律是自然界最无情而又报应不爽的。然而,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常常不知自己的均衡点,这是因为我们仍然执迷不悟,不知道我们的人生与社会一定躲不过自然的规律:怎么栽种,必怎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