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梦想家的100张旅行地图(中国篇)
33240200000039

第39章 武夷山 舌尖上的山水

此番来武夷山,为山为水也为舌尖上的幸福。

倘若只是沉醉于武夷山的“碧水丹山”、绿树红花、岩洞崖壁,这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旅行。800多年前的一个人和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这个人,武夷山只能是自然的山水,好比一个女子徒有美貌而无精气神。五夫里要去,九曲溪要去,天游山更要去。“东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除了先圣,另外一个便是他了。来武夷山听到的、看到的或许都和他有关,就连吃到的也回避不了这个人的名字,除非不吃那些菜,但名气很大,不尝不划算,终有一天,要尝。

这个人是朱熹。武夷山崇安菜的创制者,也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来武夷山旅行,“游”到了,吃到了,所谓心和味觉同游,才算完美。

武夷山的前身是崇安,朱熹14岁随母定居崇安五里夫,在武夷山生活五十多年,在崇安讲学。大凡喜欢美食的人要么看别人享用,要么喜欢自己享用。朱熹是个美食爱好者,他讲学之余很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美食,不过他的美食作品某种程度上蕴涵了他的治学理念,颇有点以学治食的味道。有人猜想他不是天生喜爱烹调,是因为家庭变故,要照顾家中年幼的孩子才迫使他不得不学习烹饪之术。这种猜想有些牵强,若要糊口,没有必要繁文缛节,大费周折,朱熹也不是什么富裕之辈。

“文公菜”是朱熹所创,又叫十锦,说形象点可以叫赶考菜。据说这里的学生在去赶考的前一天,家里人一定会准备这道菜给考生饯行,以求能像朱熹一样考试顺利,金榜题名。这道菜常见于这里的酒席,流传很广。最早是朱熹在天游山武夷精舍讲学时琢磨出来的一道菜,一研制马上试用,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民间之所以流传广,一是这个菜为朱熹所创,再一个呢,朱熹少年时代比较聪明,18岁就中了乡贡,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19岁就考取了进士,这个差不多就是公务员考试中成绩比较优异的一些人,至少可以入职县令。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们认为朱熹年纪轻轻,便能考取功名,一定是拜“十锦”所赐。再说,这“十锦”一名也是个好彩头,吉利如意。

文公菜在民间的做法都是用蒸的,只是细微方面的区别,因为这道菜要用到十样土特产做菜料,所以名为“十锦”,又因造型似塔,亦名十锦秀才塔。

从“十锦”做法上看,基本可以一窥崇安菜的几个特点,色彩看起来应该是较为明亮鲜艳的,制作过程比较讲究,极为精细,仅这一道菜,就有四道步骤十个品种。再则,崇安菜还很注意营养和讲究养生之道,这道菜属于蒸菜,蒸菜是可以提倡的烹调方式,蒸菜未有油炸,菜中大部分精华基本保留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菜都能入锅蒸,新鲜的蔬菜肉鱼类才可蒸制,这也是崇安菜选料时鲜的一个方面。除了蒸,崇安菜还可爆、炒、炸、熘、烩、炖、煨、烤、煎,香菇是主要作料。

由于武夷山地处群山之中,这些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在武夷山的东、西、北面形成天然的屏障,即使在冬天,虽见萧条,也不会很冷;夏天气温虽高,山林茂盛之时也是武夷山风景最具特色的时节,宜于居住,这个地方西北接江西,东北近浙江,南面多溪,自然资源富足,乡野所产都可即刻作食入味,比如蛇、野兔、山羊、麂、鱼、泥鳅、家禽、果蔬。

年岁渐长,朱熹由最初的美食狂热分子成为一个美食家。他和他的学生一起,立足于武夷山民间饮食,结合易经原理创造了“八卦宴”,看菜名就给人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所有的菜上齐后,所呈现的是一幅八卦图,宴席的烹饪方法不拘一格,有煎,炸,还有清炖,菜肴形式多样,干湿并举。特点是将做好的菜按朱熹之前在八仙桌上画好的八卦图排列,每一卦都有其卦理意义,菜名也很注重其深意:“太极之首为翡翠羹;易生两仪,分别置上玄天混丸和太乙阴阳蛋;两仪生四象,分别为百发圆子、莲塘君子,桂花虾仁,油焖双冬,这四道菜还暗寓了春夏秋冬四季之象。”每方位上摆八道菜肴,分别是“素炒鳝鱼丝,香油凤腿、酒酿冬菇,宫保鸡丁、竹笋肉丝、溜鸡肝卷、白炒木耳、八宝吉祥。”哎呀,要吃上这道菜还真不容易,菜做好了摆上桌子,还未见吃得下去,其匠心还不能完全体会,就这么吃掉很可惜。不过,纵观整个八卦宴,具体到单个的菜,做法一点也不复杂,多是家常小菜,易于操作。

朱子对待美食焉能如此认真用心,善于思考,治学态度更见其严谨勤奋。吃罢崇安菜,择得佳日遍访武夷山朱子足迹,定有一番新滋味。